回覆列表
-
1 # 琉璃
-
2 # flowerF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商戰”呼之欲出,商人團體相繼成立,商會誕生,商人政治意識提高並且對政治廣泛參與,使商人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商人階層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於迎來了清政府自上而下的重商措施的出臺。
清延設立商部以指導商人組織,制定商律以規範商人行動,頒行一系列工商的法規以獎商恤商。
一系列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社會輿論開始從抑商轉為譽商,商人在社會上廣受讚揚,官員也開始紛紛投資經商。
中國古代有四民——“士農工商”,指的就是搞仕途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在四千年的古代社會排序裡,商人一直是地位最低的一個社會階層。
到了宋朝和明朝,商人的地位開始發生變化,明顯的表現就是宋朝商人弟子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尤其到了明朝晚期,鄭和七下西洋,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不過此時“抑制商業,以農為本”依舊是社會主流。
直到20世紀90年代,商人的地位才真正崛起,“士農工商”演變成“士商工農”。今天,“商人”已經成為成功人士的代名詞,是不折不扣的“社會上流人士”。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商人”地位天翻地覆的變化呢?
有人說這是基於職業的歧視,地域的歧視——基於錢的歧視。對於錢多的,自然而然就要抬頭仰望他。怎麼肥四?你這是歧視古代商人賺得不多嗎?!漢朝錢布天下的鄧氏、明朝富可敵國沈萬三...瞭解一下?商人會賺錢自古如是!
職業本無貴賤之分,無論是農業還是商業,轉變的不是尊卑之別,而是社會貢獻主次之分。
當生存的需求得到滿足,人就會追求更高的需求。於國而言,同樣如此。與其說是商業取締農業,不如說基於社會發展需求的調整。人們不再考慮吃得飽,而是吃得好。
有一句話叫“你越在乎什麼就越缺什麼”,這就好比當今社會不少人抨擊網民關注娛樂大於國情。事實上這恰恰是社會穩定國家強大的體現。如果有一天網路上真的人人聊的都是國情和民生,那社會可能真的就到了要人人自危的地步了。

話說回來,歷史發展重心是如何從農業走向商業的呢?在中國著名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一書中,作者路遙透過平凡的小人物孫少安,向我們再現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貧苦階級透過商業發展帶動全村致富的艱難過程。
受千百年來“重農抑商“思想影響,雙水村的村民勤勞肯幹,卻一直是遠近聞名的平困鄉村。藉著政策扶持,青年孫少安首次提出建磚廠改變貧困現狀,就被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親反對,村名更是背後指指點點,從商之路困難重重。
然而,透過孫少安和妻子的不懈努力,磚窯越辦越好,曾最窮的孫少安一家日子越過約紅火,還帶領全村村民走向了致富道路,摘掉了雙水村的貧困帽子。
事實上,雙水村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有多少個類似的雙水村,都是透過由“士農工商”到“士商工農”轉變的正確道路富裕了起來,才逐漸有了今天的全民小康生活!
“士魂商才”才能成就“強國”
為什麼物質財富的增長改變了中國,可人們的仇富心態卻越來越嚴重?其實,人們仇的不是富,而是“為富不仁”。而真正的“士魂商才”,自古以來都是“強國”的中流砥柱,深受百姓愛戴。
比如上面提到的孫少安和范蠡;再比如《左傳》裡的一個鄭國著名商人弦高。
一天,弦高趕了幾百頭牛去做生意,突然遇到準備突襲鄭國的秦軍。面對危情他急中生智,淡定的向秦國的軍隊長官表示,“這幾百頭牛是鄭國的國君犒勞秦國大軍的”。正是此舉,讓秦軍以為鄭國早有準備,便把牛牽走了,沒有攻打鄭國。

弦高雖折損了所有的牛群,卻用他的私人財產拯救了整個國家,使全華人民免於戰亂之苦!如此壯舉,如何叫人不尊之愛之?!
只有當企業家或者商人,與士大夫一樣,無論其所具備的財富還是知識,才能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發展的車輪。
如今這樣的商人不在少數,相信將來,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