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雨君讀史
-
2 # 七月抄頂的韭菜
在五國攻齊之前,秦國和齊國確實是東,西兩個超強大國。
五國攻齊後,齊國就一蹶不振了。
《五國伐秦與伐齊》:
戰國時期,神州大地上的上百個諸侯國透過互相的攻伐與吞併,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諸侯國了,其中比較大的諸侯國有七個,史稱戰國七雄。
而在這一時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逐漸成為了戰國中比較強的國家,與山東的齊國逐漸形成了兩超多強的局面。
合縱連橫
於是,相對弱小的國家經常會合縱起來對抗強大的國家。而強大的國家為了不被孤立,則會拉攏一些國家形成連橫。
而整個戰國史較為著名的合縱連橫莫過於五國攻秦以及五國伐齊。五國攻秦一共發生了五次,但秦國並沒有因此元氣大傷走向沒落。而五國伐齊僅僅一次,就差點讓齊國滅亡,並使得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張儀
同是戰國中的超級大國,為什麼秦國能抵擋住五次五國攻秦,而齊國僅僅一次就不行了呢?
1.地利
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好守,一個函谷關就夠其它諸侯國吃一壺了。而齊國除了一個泰山,其它地方几乎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山川
2.綁交
秦國面對五國攻秦的時候,懂得去化解,經常使得五國不能同心協力。實在打不過的時候,秦國馬上就割地賠款,結束戰爭。
齊國則恰恰相反,五國伐齊那會,齊國算是把周圍的國家得罪了一遍了。燕國和齊國本來就是不對頭,後來燕國屈服齊國了,派遣大軍援助齊國攻打宋國的時候,齊國還把燕國的將軍殺了。而三晉平時沒少挨齊國打,而且齊國打下宋國時,原本答應分給魏國、南韓的宋國土地食言不給了。秦國自然不用說了,巴不得齊國早日滅亡,好讓自己一家獨大。
最後只有楚國看出了其中的利害,知道齊國滅亡之後,戰國格局會從兩超多強變成一超多強的局面。到那個時候,秦國一定會肆無忌憚的南下找楚國的麻煩。所以最後只有燕國、三晉、秦國五個國家攻打了齊國。
千軍萬馬
3.秦兵兇悍,齊兵弱
秦國長年抵禦西戎,可以說秦國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後來變法之後發家致富了,裝備戰術都升級了。而齊國雖然富有,但比秦國的生長環境,齊國還是相對活得比較安逸的。就連荀子也認為齊國的兵卒不如魏國的武卒,魏國的武卒不如秦國的銳士。
綜上所述,秦國在能力尚且比齊國稍強的情況下,都懂得打得過的時候就打,打不過的時候就割地賠款,儲存了實力。而齊國這個愣頭青該慫的時候不慫,硬是在那麼不利的條件下以一挑五,最後元氣大傷,差點滅國。
燒燬的宮殿
齊國和秦國截然不同的命運告訴我們
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為,該求饒的時候就求饒,不要硬撐,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平時不要老是欺負人,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閒著沒事的時候多看看書,鍛鍊鍛鍊身體,讓自己有更多的智慧以及力量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戰神白起》:
白起,一代兵家戰神。據史料記載,他一生征戰列國,一共消滅了敵人共計一百六十多萬。
白起這個人很特別,用兵不拘一格,據說他的房間裡找不到一本兵書,有人問他從來不看兵書嗎?他說生怕自己誤解了兵書的奧秘,所以是先實踐後讀書。這樣能夠更好的領會兵書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從中找出每一戰的瑕疵。
是的,不得不說白起的學習方式與人不同。就像我們這樣,書本上告訴我們地球是方的,我們就認為地球是方的,後來火箭上天了,才證明地球是圓的。而白起的學習方式則是先讓火箭上天,再來判斷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是說實踐的意義大於死讀書。
白起對於秦國來說,功勞比天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白起幾乎把其它能夠與秦國抗衡的諸侯國的有生力量全部消滅殆盡了。
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消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盡得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這是什麼概念?安邑原來是魏國的都城,而二十四萬魏韓聯軍可以說是魏國和南韓的全部家當了,此戰過後,南韓和魏國就淪為案板上的魚肉,任秦宰割。
後來,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深入楚國腹地,水淹鄢城,攻佔楚國都城郢都。將其收歸設郡,至此楚國也是奄奄一息。
縱觀天下,齊國自從被五國攻齊之後,一蹶不振,已不足為懼。燕國一直就很弱小,就連只剩下兩個城池的齊國都能大敗燕軍。南韓、魏國、楚國的有生力量也幾乎殆盡,只剩下一個趙國能夠跟秦國抗衡了。
而在秦趙兩國對抗中,直接決定了兩國命運的當屬長平之戰了,這一戰也是由白起指揮,在白起的指揮下,趙軍大敗,趙國四十萬士兵被白起坑殺,至此天下無一國能與秦國抗衡。
但功高蓋主的白起回到咸陽後遭人陷害,被秦王下詔賜死,一代戰神白起最後自刎身亡。而關於白起為什麼不魚死網破,白起說了這麼一段話:“我本來就該死了,長平之戰,趙國降卒有數十萬,我欺騙了他們將他們坑殺,我死不足惜。”
看到白起自刎的這一場景,不由得想起了後來的項羽,兩者都是在軍事上有非凡的才能,而最後都擁有相同的命運。
-
3 # 求圖55
簡單的說:
一、實力懸殊:齊國由盛向衰、秦國由弱到強,後來的齊國和秦國已經不在一個級別上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二、格局不同:齊國圖自保、秦國謀六國。
-
4 # 騎著馬的步兵
國策有問題 秦昭王和齊閔王同時稱帝 可見兩國都達到了頂峰 但是秦國因為核心決策層沒有失誤 所以國力蒸蒸日上 齊國卻一直錯誤 獨吞宋國 挑戰燕國 最後被樂毅打的只剩下兩城 從此衰敗
-
5 # 溫故知信
齊,秦兩大國在戰國時期確實有其地域優勢,都擁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後期秦齊稱東西二帝。
但齊國憑藉他的鹽鐵業,國民殷實富足,收到生存壓迫相對比較少,他是七個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實行變法的。
齊閔王時期攻滅滅宋國,齊閔王與秦昭王並稱東西二帝。齊國的強盛到極點,可盛極而衰,樂毅伐齊,連下齊七十餘城,齊,滅國。雖然最終田單復國,但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秦國靠的是法治,而齊國靠的是人治,威宣二王時的強盛君王本身的英明分不開,但他們卻沒有制定一個合理而完整的制度,去規範國家,規範人民,他們可以保證自已時代齊國的強盛,卻保證不了後繼者像他們一樣英明,齊閔王好大喜功,四處征伐,不顧當時的國際環境滅宋國,導致數國聯軍伐齊,導致了齊國的衰落。齊襄王能力平庸,齊國不復強盛齊王建坐視五國滅王而不顧,最終被餓死。
法治保證了秦國的持續強盛,即使有平庸之君,只要照章辦事,秦國依然欣欣向榮,而人治的齊國國家的命運與君王的賢愚直接掛鉤,君明國強,君庸國庸,君昏國弱。以至於王。歷史證明,法治優於人治,秦之強盛持久有賴於法治,齊之強盛三代而終在於輕法治重人治。
-
6 # 沐風說史
你的問題應該是,秦國在那些優勢上壓倒了齊國,齊國的優勢又有那些比不上秦國,就是優勢比優勢,齊國輸下去了。除了商鞅變化外,我覺得最大的比較地緣政治上進行下比較。
美國著名學者斯皮克曼給地緣政治學下的定義是"一個國家依據地理因素對於安全政策的統籌規劃" 。而另外兩名美國學者佩爾蒂爾和潘賽則把地緣政治學看作是"運用地理學為政治目的尋求指導方針的藝術或科學" 。顯然,這幾位美國學者把地緣政治學視為戰略地理學,也就是研究國家的對外政治戰略(包括國防和外交戰略)決策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這是從百科上覆制過來的,手機寫字太慢了哈哈見笑。
從這地緣政治上看,秦國的地緣優勢大於齊國,並且秦國制定的外交政策也符合自己的國情,遠交近攻。秦齊位於兩頭,都有統一天下的地理優勢,但是齊國戰略後方太小,五國伐齊就差點滅國,一蹶不振,反看秦國有穩住的戰略後方,地勢也比較險峻,易守難攻,五國伐秦基本上傷不了它的根本,秦軍出了國門就能搶別人的地盤。這一點齊國不如。
齊國強盛的時候,也從試圖開拓自己的戰略防線,只是齊國的外交不行,讓其他國家覺得齊國太冒頭了,讓人槍打出頭鳥了,齊國在失敗的時候,可怕的不是秦國崛起,而是秦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強國。結局就決定了。
-
7 # 驕然
秦國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經濟發達國力強盛。這是其他各國所不能比擬的。另外,秦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其他國家的能人志士,都來為秦國服務,如果你細心的注意一下,秦國的很多名人都來自其他國家。如此一來,秦國的強盛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秦國的連橫政策也非常湊效。而其他六國的合縱政策確宣告失敗。所以說,秦國統一六國是一個大的趨勢。
-
8 # 使用者3958008934
戰國中早期,齊國都是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當時天下格局是齊最強,秦第二強,齊與秦第一次單挑,秦軍就戰敗,這讓秦國認識到敵人的真正實力,隨後齊軍給魏,韓兩國出頭,率聯軍強行攻破函谷關直入秦國腹地,讓秦割地求和。此後秦國開始隱藏自己的實力,將各國的注意力轉移到齊國身上,齊在明處,秦在暗處,齊國也不知道收斂吞宋滅燕,挑釁各國。讓天下六國知道齊對各國的威脅大於秦對各國的威脅,最終促成了六國團結一致討伐齊國,齊國衰敗後趙國想出頭,但被秦單獨打殘,說明趙國無法征服天下,因為秦國就是它無法邁過的一關,也知道唯獨當年的齊國有跟秦國叫板的實力,然而被六國合力打敗,從此天下再無可以和秦國抗衡的超級大國。。。
-
9 # 禪師與羔羊
戰國時期齊國和魏國都是霸權思想,難以成就帝業。戰國和春秋最大的不同是,春秋諸侯國都比較小,小的還特別多,能爭霸的沒幾個。戰國就不一樣了,小國全被滅了,剩下的都是大國,都具備爭霸的機會。這會在稱霸,就是找群毆。事實也確實如此,魏國被群毆到廢,齊國被群毆到差點滅國。反而秦國,不追求霸業,追求帝業,遠交近攻。不緊不慢越滾越大。
-
10 # 暮月山
除了秦國本身的原因,齊國在戰國後期爭雄失利還有幾個原因:
1、齊楚聯盟被張儀破解,被秦楚聯盟所取代,齊國失去專心西向的戰略空間
2、宋國的崛起和強勢,成為齊國西進的腹心之疾
3、由於上面的兩個原因,齊國改為注意北面的燕趙兩國,這成為齊國被破國的主要現實因素
回覆列表
第一,看待戰國時期的齊國要分期
在前284年五國攻齊以前,你一直都是和秦並立的兩強之一,甚至壓制秦國,多次進攻秦國,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如前298~前296就攻破函谷關,前287年組織五國攻齊,前286年滅宋。可以說齊國風光無限,所以秦在也視齊為最大對手,所以五國攻齊時挑頭。齊破後,由於國力大損,加上對五國埋怨,自然無法抵制秦國,也不願意抵制秦國了。
第二,蘇秦導致的齊國外交僵化
蘇秦是燕國間諜,懷著存燕弱齊的目的主導的齊國外交,並積極推動齊滅宋,消耗國力,同時離間秦齊,三晉與齊關係,最終促成五國攻齊,加上戰時齊泯王的瞎指揮,以及齊國的無險可守,齊被攻破就正常了。
第三,五國攻齊的後遺症
前284年以後,儘管齊復國了,但卻不大原因抗秦了,一是因為地理問題,不方便。二是因為秦用遠交近攻的戰略,願意結好齊,三是對列國懷恨在心,齊強時,助韓魏攻楚,攻秦,齊由於不接壤,獲得的領土都歸了韓魏,然而後來韓魏卻積極參與攻齊,齊也不再願意火中取栗。四,在前284年以後,齊國國力確實縮水厲害,也不再是秦國對手,甚至本土都遭到趙魏燕楚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