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美木瀆

    贏的當然還是秦國,關鍵秦國手裡有糧,趙國後期缺糧,已經到了國家崩潰的邊緣。

    廉頗雖然號稱老將,但是面對秦國兵鋒損兵折將,所採取的的策略無非是固地自守,龜縮不前。趙括失敗,並非由於愚蠢,絕地反擊反被壓制而已。

    長平之戰趙國輸在糧食,輸在後勤,趙括的絕地反擊本來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因為只會紙上談兵。在被包圍之後,趙括也沒有束手就擒,他將精銳趙軍分為四隊,每日一隊,親自領兵衝殺突圍。秦軍重灌步兵本就是天下勁卒,號稱為“銳士”自然不是能輕易攻破的。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廉頗的固守自然能拖延失敗的時間,但是趙國已經無法負擔長平之戰的軍糧。拖到最後,也是一個死字。

    趙國的整體國力比秦國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歷史記載,趙國在長平大戰期間多次向齊國、楚國、魏國借糧的記載,列國本來想借,畢竟脣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奈何趙孝成王出了個昏招,一邊借糧,一邊又找秦國和談,秦國乘勢威脅各國:“秦趙兩國即將結盟,誰要是借糧給趙國,等兩國退兵,我第一個收拾誰。”各國就打消了借糧的念頭。

    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說了歸齊還是那句老話,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而不應簡單寄託於一個絕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個智計百出的絕代天才,發展才是硬道理。

  • 2 # 淨月暖陽

    長平之戰,戰國四大名將中的白起和廉頗,算是擦肩而過,沒能在戰場上一決勝負,這才有了題主這一問。如果兩人真的對決上,相信戰國不會是四大名將,而只有三個,敗的一方何敢言勇?

    那誰會敗呢?廉頗必敗!

    長平之戰,是越打越久的,本來上黨郡為南韓一塊飛地,當地官吏不滿韓侯,自請併入秦國,秦國也只是派點部隊去接收而己,而南韓見上黨失控,乾脆說送給趙國。趙利用距離近的優勢,搶先接手了上黨,這才引發戰爭。

    趙軍先是氣勢洶洶,又佔先手,自詡是山東六國中最能戰之軍,卻偏偏打不過秦軍,只得不斷增兵,秦軍亦開始不斷增兵,這才打成了一個大決戰。

    對付廉頗,秦王並沒覺得需要動用武安君白起,前方領秦軍的左庶長王齕就屢敗廉頗,打得廉頗龜縮不敢戰,只得依堅壁而守。許多歷史介紹,省了前面這一段,好象廉頗主動採取守勢的,其實不然,就按邏輯推理,能主動進攻,戰勝敵軍的,何需取守勢,打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如果真這樣,憑什麼能稱之為“名將”?

    廉頗這一守,守了近三年,空耗國力,並永無勝利之可能,趙國國力本不如秦,消耗下去趙國必敗,而且有可能直接滅國。要知道戰國時期,諸侯亂戰,趙周圍環伺的國家,誰都可能趁趙國力衰退而動手,何況北面還有匈奴。與秦決戰,無論勝負,有個結果至關重要,有結果就好談了,無外輸了割地,這是戰國常態,沒有亡國之憂。何況,趙軍有40餘萬,與秦軍兵力相當,未必就會敗。這才是趙王下決心的核心原因。

    要決戰,絕不用廉頗,戰術指導思想就不一致,何況之前戰績就說明了廉頗打不過王齕,這點不用秦使什麼離間計,只要趙王不傻,都該知道必須換人。廉頗自己也未必還願意繼續帶兵,回邯鄲休息坐壁上觀最好。

    趙括之敗,應該並沒有出趙王意外,打仗之事,勝負都會有心理準備。可意料之外的是敗得那麼慘,自家40萬軍隊,怎麼也得消耗20萬秦軍吧?更沒想到的是40萬部隊被坑殺,這是前所未有、慘絕人寰之事。那怕這些人被擄去秦國,這些人的家在趙國,也會心向趙國,早晚得回來。這一仗,只能說白起軍事之能,心底之狠,算得上千古第一人。趙括之無能,也當千古罵名。

    因中國歷史歷來貶秦,對長平之戰的評述中,大部分時候都會刻意抬高廉頗,給人以廉頗戰術正確,趙王中離間計才換廉頗,好象廉頗不走就能打贏,還順帶維護了一下君主。這是儒家慣用之手法,因為儒家最恨秦。所謂戰國四名將,趙之李牧、廉頗是遠不及秦之白起、王翦的,李牧強項在騎兵的運動戰,廉頗都沒資格列入名將,他不及王翦之子王賁,就在趙國也不及趙括他爹馬服君趙奢。廉頗只是會作秀,故事多而已。

  • 3 # 齊天小聖143432292

    人們只看到的是戰場廝殺,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其實來自於後方!

    戰爭真正打的是錢糧!

    孫子兵法對後勤都非常重視,前方供養一名士兵,後方就得需要十個農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趙國臨陣換將,並不是趙王昏庸中了秦國離間計,而是現實所迫!

    廉頗自知不是秦軍對手,而採取避戰策略,深溝高壘長期對峙!一對峙就是三年!

    趙國的國力根本就支撐不住這種長期持久戰,國庫嚴重空虛!

    而對此秦國,從楚國手裡奪取漢中,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解決了秦國糧食供應問題,秦國能打一場持久消耗戰!

    現實的壓力下,趙王才換下廉頗,而用趙括,採取決戰的策略!

    所以,就算不換將,廉頗繼續擔任主帥,結局也是趙國必敗,根本就彈盡糧絕了,豈能持久?

    就算是廉頗,最終也不得不迫於趙王的命令壓力,而主動出擊,尋求秦軍主力決戰,儘快結束戰爭,也保不準會是另一場長平之戰!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是因為糧盡而被迫撤軍,以西川一州之地而對抗整個中原,益州疲弊,根本就難以持久!

    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尋求速戰,尋求魏軍主力決戰!

    司馬懿抓住諸葛亮軟肋,就是避戰,深溝高壘據險而守,用不了一個月,蜀軍糧盡,自然退兵矣!

    這種長期消耗戰,把蜀國掏空了,諸葛亮在出師表裡也表示了擔憂,用益州疲弊來形容!

    諸葛亮也清楚,這麼長期對峙,西川肯定不是整個中原對手,差距越拉越大,這也是諸葛亮那麼急著不斷北伐,幾乎年年用兵,知道留給自己的機會不多了!

    就拿解放戰爭來說吧,表面上看國共百萬大軍廝殺,可實際上卻是後勤的較量,要不陳毅元帥會說,淮海大戰,是山東老百姓用手推車推出來的!

    國軍後方,金圓券體系崩潰,物價飛漲,物資短缺,扛著一麻袋的錢去買一斤大米成了那個時代真實寫照!

    而我軍這邊,經過土改,人民積極性提高,淮海大戰,我軍雖然60萬對決國軍80萬,但我軍後面有五百萬支前民工推著手推車跟隨大軍轉戰各地,運送糧食彈藥,傷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前線兵力不足,就地動員敲鑼打鼓歡送入伍補充兵源!

    我軍這邊天天吃豬肉餡大包子,可國軍那邊連戰馬都宰殺光了吃肉,很多士兵只能靠啃草充飢!

    一到飯點,我軍這邊一敲飯盆,今天吃豬肉餡大包子,國軍那邊就整排整連的跑過來投誠了,實在是餓的受不了了!寧可死也得吃口豬肉餡大包子後再死,飽死鬼總比餓死鬼強!

    與其說八百萬國軍是打光的拼光的,倒不如說是自己跑光的投降光的起義光的!

    整師整軍的投降或者起義,要不我軍給了老蔣運輸大隊長外號,這一槍未放,連人帶全套武器裝備就全跑我軍這來了!

    國軍也就那幾個所謂的王牌軍打的還算英勇點,剩下的幾乎是狂風掃落葉,根本就不堪一擊!

    八百萬國軍,不到三年就光了!氣的老蔣破口大罵,就算八百萬頭豬,讓共軍三年也抓不完啊!

    國統區經濟的崩潰,物資的斷絕,前線還怎麼打?士兵都啃草吃土了,不是餓死就是凍死,誰還給你賣命了?

    我軍這邊,前線是要糧給糧,要人給人,敲鑼打鼓帶紅花把自己兒子丈夫父親歡送上戰場!士兵吃得飽穿的暖,士氣空前高漲!

    勝負一目瞭然,只是時間問題!

    毛主席都說過,最初估計五年贏得全國勝利,如今看來,三年就夠了!

    戰爭拼的就是錢糧,拼的就是國力!

    後方崩潰了,前線還怎麼打勝仗?

    秦國贏在了後勤上,他拼的起長期消耗戰,而這是趙國的軟肋!趙國急於決戰速勝,中了埋伏!

  • 4 # 請叫我董仙笙

    廉頗還是守不住!古代一個將領對一場戰爭很重要,但是要知道煩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很少,凡是能做到的都會記載下來。那麼根據當時綜合國力來看,趙國守,秦國攻。而趙國需要大量的長期的資源來支援前線,並且已經力有不逮的趨勢了(臨陣換將,趙括頂廉頗),而秦國恰恰相反,變法的成效使得國力上升,只會越來越強,拖的時間越久,愈來愈強,對比綜合國力,還是秦國贏面更大。同時,武安君這個人是實打實的軍功慢慢擢升上來的,論軍事素質廉頗不一定扛得住,所以認為趙國還是會輸。在雙方穩紮穩打的情況下,對戰國最好的結果就是堅守時間長一些,損失稍微小一些,總體國力也是會下降(只考慮兩方硬碰硬,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因為現實中秦國還用了反間計,這屬於政治因素)。而對秦國來說,得到的回報可能小一些,消耗更大一些,但是還是很大的賺頭!所以我覺得換不換廉頗,秦國都會贏。趙國最終的結果還是輸!只能說廉頗為主將,對趙國來說是一副沒有什麼作用的吊命藥,救不了將死的趙國。而換趙括為主將則一副毒藥,趙國還自己往裡面加了砒霜(趙中了反間計),死的更快而已!

  • 5 # 再來壺美酒

    長平之戰,意義深遠,因為這場戰爭直接決定著戰國局勢的走向。

    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天下最有力的阻礙,秦國以國運為賭注,來打垮趙國。

    而趙將廉頗深知秦將白起的厲害,所以並不選擇與秦軍正面硬抗,而是建立壁壘,與秦軍展開長達三年的對峙,參戰雙發都進行著耐力的比拼。然而趙國外交困局,使得趙國已經無法向其他幾國借糧。秦國則源源不斷的運送糧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超過趙國的,而如果趙國不換掉廉頗,戰局只會是陷入長久的對峙階段,而趙國已經無力承擔這樣無止境的消耗戰,其他五國則是選擇觀望態度,對戰局走勢並沒有什麼作用。而廉頗的以拖待變的策略就不那麼顯得高明瞭,因為秦國堅決要與趙國來一場生死較量。

    廉頗善守,但是守也要看是否能支撐的下去。

    趙國前線的大軍消耗糧食過大,而趙國又不足以供應,堅守三年已經是耗盡趙國的家底,趙國再也無法支撐下去,趙國不換將的結果便是趙軍忍受飢餓,只怕會發生人吃人的慘劇。而趙國也會被拖垮,導致不戰自敗的結局!

  • 6 # 光芒萬丈34957

    中中國人很愛假設,總以為人定勝天,完全不顧差距去評判歷史。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軍力大增,又經過幾十年南征北戰,奪得巴蜀之地,河套地區,糧食不缺,戰馬不缺,將士又拼命,已經將秦國新軍練成鐵軍了。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才具備與秦國新軍抗衡的能力,可騎兵將領不是靠戰功取得的,而是靠君王封賞取得的,基層軍官素質就不如秦軍。

    秦軍的升遷是靠戰功,是靠人頭獲得的,每個軍官都是靠實戰得來的,就好比以色列軍官,都是身經百戰的軍官,戰鬥力肯定贏過阿拉伯軍人。

    趙國雖然進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可軍事體制卻沒有變革,還是王公貴族控制著軍隊,採取任命制。

    秦國卻不同了,軍官全靠戰功取得,殺多少敵人就做多大的官,你後臺再硬,也要從基層做起,憑殺敵數晉升為軍官。

    白起家族顯赫,可照樣是從伙頭兵做起,後加入敢死隊,與魏冉深入敵後燒了齊國的糧食倉庫,才被提拔為將軍,是靠軍功打出來的。

    廉頗是身經百戰的老將,知道自己不能控制軍隊,要通過請示彙報才能調動精銳的騎兵部隊,怎麼跟秦軍打野戰,只能堅守不出,獲得趙王授權才能與秦軍一博。

    白起就不同了,他是秦軍最高將領,可以統率全國軍馬,秦王也不能干涉他的指揮權,派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接替他,因為軍銜不夠,資歷不夠,戰功不夠,沒有資格統率全軍。

    這就是商鞅變法的精髄所在,什麼軍銜帶多少兵,都在律法上寫的清清楚楚,天王老子都不能干涉。

    廉頗帶二十萬軍守長平,秦王就派能帶二十萬的將軍去打,趙括帶趙國四十萬精銳去打秦軍,秦王就必須派白起舉全國之兵去打,這就是秦法定下的規距。

    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是一著臭棋,相當於用一個沒帶過兵,沒打過仗的參謀去對付一個身經百戰,有勇有謀又深得將士擁戴的三軍統帥,輸是必然的,不輸才是笑話。

    趙王不換帥,廉頗對白起也肯定是輸,因為趙王絕對不會將趙國兵馬都交給廉頗指揮,害怕廉頗做大不好控制,不如趙括聽話。

    白起就沒那麼多後顧之憂,軍功,軍銜,爵位,資歷擺在那,除非秦王殺了他,不然誰都無法奪取他的最高軍事指揮權,因為秦法擺在那,秦王也不能不遵紀守法。

    秦軍的虎狼之師也不是白得來的,是靠戰場殺敵得來的,戰場是真正考驗士兵的競技場,容不得半點沙子的。

    秦軍賞罰分明,軍紀嚴明,又由靠戰功起家的軍官指揮,比趙軍戰鬥力強太多了,趙軍如果不在人數上佔優,根本打不過秦軍。

    秦王舉全國之力幫助白起,十五歲男子都應徵入伍,長平四十萬趙軍,怎麼打得過秦國百萬虎狼之師。

    不要說廉頗不行,就是換上李牧也不行,實力擺在那,長平之戰又不是打運動戰,而是打陣地戰,打國力,趙國換誰去打,都必輸無疑,防守才是最佳的選擇。

  • 7 # 史學達人

    若是長平之戰,趙國沒有換將,始終都是廉頗對白起。這次戰役毫無疑問,秦國肯定是佔不到便宜的。

    可以說這就是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

    我們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正好秦國有兩個,趙國有兩個。

    可以說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都是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將領。

    趙國的廉頗,還是一名老將,他懂得秦國勞師遠征,最怕打的就是消耗戰,就是拉鋸戰。他相信,只要假以時日,趙國儘量的把這一場戰役,拉的足夠長。趙國肯定能把白起能把秦國給拖垮的。

    雖然,趙國的糧食供應也不是那麼順暢,但是,比起秦國來,趙國要好的多。畢竟這場戰役,是從趙國的地盤上打響的。

    我們都知道,廉頗最擅長的就是打防守戰。

    有的時候,防守就是最有利的進攻。面對廉頗滴水不漏的防守,即使白起在勇猛,他也是毫無進展。

    攻打城池,總是沒有守城池來得容易,尤其是實力差不多的名將之間的較量。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白起想要戰勝廉頗,希望真的是太渺茫了。

    當然了以上我們主要是圍繞從廉頗和白起,為中心點開始展開敘述的。其實從士兵身上來考慮,打持久戰對於白起來說也是不利的。

    因為他們是進攻一方,若是攻佔城池,久久沒有結果,時日一長,就會出現士兵疲勞,且士氣低落的這麼一個現狀。

    一旦出現士兵情緒低落,那麼對於戰爭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所以,白起也不可能讓這場戰役打的足夠長,到了一定程度,攻打不來,他們就會見好就收。就會從哪裡來到那裡去。

    所以,持久戰也不是白起可以接受的這麼一個結果。

    我們站在秦國的立場上,秦國國君,更不願意打持久戰。

    因為秦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統一全國,和趙國打仗打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把有限的兵力和戰略物資,大部隊都消耗在趙國了。

    當他們在和其他國家作戰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利用了。

    所以,秦國也不願意打持久戰。

    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速戰速決。可是,這一目的達不到的時候,他們就會把自己預先預估的一個作戰時間,用完之後,還是沒有什麼進展。相信他們就會撤兵,然後以待時機了。

    事實上在趙國換廉頗之前,秦國就打算撤兵了。

    只不過打了這麼多年,他們實在是不甘心,所以,他們就想出來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離間計。

    他們說廉頗帶領的趙軍,就是縮頭烏龜,根本不敢和秦軍一戰。而且他們還買通趙王身邊的人,說秦國最怕的就是名將趙括......。

    一時之間,各種謠言四起。

    沒想到秦國的離間計,竟然奏效了。昏庸的趙王,把廉頗給換了下來,然後就是熟讀兵書的趙括和白起的對決。

    最終白起截斷趙國的糧道,把趙括的士兵一分為二。趙括帶領的趙軍,在斷糧之後,突圍不成,趙括戰死,趙軍四十萬俘虜,被白起給殺了。

    所以趙國不換將領的話,白起肯定拿趙國沒有辦法的。

  • 8 # 闡釋君

    我是歷史手藝匠,一位專注於歷史的手藝匠我來回答。

    如果長平之戰中趙國沒有換將,廉頗對白起,最後誰會贏?,我覺得還是白起會贏。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大勢而秦國統一天下也是天下大勢無法阻擋,至多延後。

    為何說秦國統一天下是大勢,其他強國不是?

    從地理位置我們就可明白,中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從南向北進攻而統一天下的也就是所謂的北伐。寥寥無幾,基本上都是南下統一天下,而不是北上,這裡是有原因的,因為從中國地理地形圖可以看出

    六國因為各自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發展潛力也各有不同

    當秦國佔領巴蜀之地後,就進入了戰略上十分有力的位置,有巴蜀作為戰略大後方可說不用擔心有敵人會進攻,蜀道難不從漢中位置進入蜀國更難,且巴蜀在李冰父子的傑作都江堰建成後,巴蜀平原真正成為了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糧食可以說上源源不斷,旱澇保收,秦國有潼關,巴蜀的戰略要地,進退自如,我可以想打你就打你,你要打我,我可以退守關隘,只可惜六國明白團結生,分裂死的道理只是如果秦國沒了還有趙國,還有楚國,等等,互不信任難以一致對外。

    而上黨地區就成為了秦國勢在必得的伸在趙國的刺,只有掌握了上黨這個跳板,對於趙國才是也不能魅。趙國當然也知道。

    當時在軍事上六國中同等兵力下能和秦國一戰的只有趙國

    趙國胡服騎射可以說舉世聞名,軍隊戰鬥力提升巨大,軍事實力強勁,但趙國上有少數民族擾邊,還有燕國攪屎棍在哪隔岸觀火,有時間就膈應你一下,右有齊國無法信任,下邊還有魏國這個有野心的鄰居,可以說趙國是無法做到全力以赴應對秦國的進攻的,在集中國內大部分兵力和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到最後拼的就是國力,趙國君主為何會被輕易挑撥,一方面對於自己的軍隊有極大地自信,另一方面他拖不起了當時的交通運輸,五十萬軍隊的吃飯那是一個天文數字,趙國擅長打仗,可是不擅長經濟,國內耕地面積少。而廉頗是一位擅長防守的將軍,趙王希望給你如此多的軍力,要的是打敗秦國而不是不敗於秦國,如果雙發進入長期的拉鋸戰,趙國會求救於其他幾國,而其他幾國巴不得你趙秦拼的兩敗俱傷,他們坐收漁翁之利,這也就是趙括在長平被圍三個月為何沒有他國救兵。

    廉頗必定會拖垮趙國的經濟,導致國內糧食緊缺,物品價格飛漲,局勢動盪,趙王還需要應對國內老貴族的質問,一個會讓自己很艱難的防守,和一個覺得自己進攻會贏,而君主也認為軍力強大進攻能贏,所以趙括上臺,不是他口才好,而是說了趙王想聽的話,一戰功成名就,成就千古威名,進而成就霸業,是趙王想要的。

  • 9 # 江湖小叨叨719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每個歷史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

    假如,長平之戰趙國沒有換將,我認為最後獲勝的還是秦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兩國之戰,兵力之爭為形,國力之爭為本,況且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更是歷時三年多、聚兵上百萬的曠古之戰,國力的較量顯得更為突出。

    在對比廉頗和白起之前,先看下兩國在長平之戰時期的國力對比

    一、秦國進入一個新時代

    長平之戰之前,秦昭襄王廢宣太后,罷黜了穰侯魏冄、高陵君、涇陽君、華陽君四個“老楚人”,秦昭襄王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管理國家,他任用范雎為相,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執政思想,與遠邊的齊國、楚國結盟,近攻韓、魏、趙,力爭上黨。所以,派出白起發起了長平之戰。在國力上,秦國土地肥沃,獎勵耕戰,攻佔巴蜀之後,南有巴蜀之饒,東有潼關之險,經濟實力十分雄厚。而且,秦昭襄王對長平之戰極其重視,舉全國之力支援大戰,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

    二、趙國瞻前顧後,戰不堅決。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兵力大幅提升,以善射騎兵見長,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與秦國對比,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但是,國力上,趙國雖疆域廣闊但是耕地有限,農業資源不如秦。所以,戰爭儲備並不充足,無力支援大規模的長期戰爭。而且,長平大戰前,趙孝成王派出多路使者出訪其他戰國,尋求結盟抗秦,包括後來趙軍被秦軍圍困時,趙括想的是等其他戰國援兵而不是期待趙國的救兵,就能看出對於長平之戰,趙國明顯不如秦國堅決。

    三、廉頗對白起

    兩位都是戰國名將,長平之戰兩邊出的兵力都是五十多萬大軍,可以說勢均力敵。不過,兩位的性格或者說用兵之道卻是迥異。廉頗老彌持重,屬於防守型將領,擅長防守,伺機反擊。長平大戰,他認為秦軍長途奔襲定會速戰速決,所以採取保守的打法,致使白起攻佔了空倉嶺,西壁壘及整個丹河以西。而後范雎用離間計迫使趙國換將,由趙括替換了廉頗。其實,對於廉頗的打法,趙孝成王也不是很認同的,他更欣賞趙括主攻的打法。

    白起則是戰國時期著名“戰神”,他是攻擊性將領,善奇謀,善打以少勝多之戰。而且,他戰場指揮靈活,分析戰勢是其長項,與廉頗一開戰就攻下數個要塞。後來換來趙括後,白起更是運用地形優勢,發揮秦軍騎兵特點,竟能用同等數量的軍隊把趙國圍困。要說明的是,趙括任上將軍後採取的是攻勢,在這種情況下也被白起硬生生給圍困了40多天。

    所以,在國力上,這種規模的持久戰,趙國先輸一棋。而這一棋卻是影響勝敗的關鍵。其次,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將領的能力也是決定戰爭的因素之一。可以說在當時的趙國,沒有一位將領的水平能與白起抗衡,就算不換將,廉頗對抗到底,那趙軍也是會敗給秦軍。而且,很有可能會像趙括一樣被秦軍圍困,區別是大戰持續的時間在長一些。但是,這就又回到國力上了,所以廉頗對白起是沒有勝算的!

  • 10 # 虎頭山文化小妖

    歷史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如果發生了小小的改變都有可能會改寫歷史,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假設一下如果當年的長平之戰趙國的君主沒有臨陣換將,還是讓廉頗來打長平這一戰,這個時候殺神白起的到來會讓結果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

    我們都知道老將廉頗相當擅長防守戰,當然了也不能說人家就只會防守,只是很多時候這些大將就會分析一下自己跟敵人拼命值不值,如果最後的結果是己方失敗,哪這一場戰鬥還不如直接就不要開始。

    相對來說廉頗看起來以防守為主,但是以廉頗的大將水平,只要發現了對方的弱點,很有可能會主動出擊。

    當時的秦軍看起來數量相當的可怕,雖說在一路打到長平之前已經接連有過幾次大勝,在士氣方面已經達到了頂峰,這個時候廉頗如果直接出城跟對方開戰,勝利的機會相當的渺茫。

    再加上當時的秦軍跟趙軍比起來就屬於外來戶了,就算是秦軍實力強大,但是怎麼說也是遠到而來,如果不計較損失的話,這一場戰鬥應該以拖為主,直接用時間來拖,一直拖到秦軍連勝的心態開始平復,再拖到秦軍開始有想家的念頭,最後再拖到對方的糧食供應不足。

    可以說這個方法看起來相當的無奈,但是卻也是當時最好用的辦法,如果廉頗還是大將統帥的話,一定會把這個決定給實行下去。畢竟攻城跟守城差距太大了,沒有十倍以上的傷亡幾乎不可能把對方的守城給打下來,尤其是廉頗這樣的防守型選手,更是會讓對方的損失達到最大化。

    也就是說單從廉頗上場跟白起一起對拼的話,結果一定是廉頗這一方獲勝。

    但是問題也出現了,那就是雙方的君主對於自己手下大將的信任度這個問題,當時的趙國最信任廉頗的趙惠文王可能是年事已高,反正就是命已經歸西,而新上任的趙孝成王,畢竟這是一個新上任的君主。

    說實話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上任的趙孝成王雖說還是比較看中老將廉頗,但是這個信任度方面就有點不太靠譜了,怎麼說自己也是有著一大票的班底要升職的,如果不說是廉頗一直以來的名聲都不錯,可能在趙孝成王剛剛成為君王的時候就已經把廉頗給換掉了。

    現在跟秦軍大戰的時候,趙孝成王可是一個剛剛才成為君主之人,總是想著出一些風頭,比如說在自己的領導之下打勝了長平這樣的一次戰鬥,這可是能載入自己國家的史策,所以當趙孝成王看到廉頗跟對方打了這麼多天的戰鬥,居然大多數時間的都是守在城中閉門不出。

    當時趙孝成王就有感覺所謂的名將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天天守在城裡閉門不出,要是這樣來打仗,自己比他更專業,我可以直接守在邯鄲城裡一百年不出戰。

    於是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就有點不開心了,要求廉頗一定要出戰,說實話當時整個趙國敢直接上戰場說要把廉頗給換下來的大將真心沒有幾個,畢竟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水平,要是去搶功勞的話還是可以去上前露露臉,可是這種專門上前去送的行為還是免了。

    但是總有一些年輕不怕死的新手會感覺自己苦學多年的戰鬥水平,怎麼也要去上前露一手,要是成功了哪就是千古名將,如果失敗了己方可是有著四十萬大軍,怎麼也不可能會敗到連棺材本也輸掉的地步。

    也就是這個原因才會出現趙括臨陣替換廉頗這麼一個情況,說白了就是趙孝成王對廉頗不太放心,再加上也不是自己一手提撥出來的大將,所以就打算給新來的趙括一個露臉的機會,主要是趙孝成王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輸的這麼慘。

    當我們想明白了為什麼要換將之後,這個問題就好分析了,也就是說假如趙孝成王實在沒有可以替換的將領,所以當時打長平之戰的依然還是廉頗,哪麼以廉頗的性格,不論對方把花樣玩出天來,廉頗這邊依就是按兵不動。

    就是打算來個以逸待勞,等秦軍這邊高漲的士氣開始低落的時候,並且糧草的供應也不太充足之時,就是廉頗正式出擊的時候了。

    這個時候說實話雙方的勝負可能也就是個四六開,廉頗能打勝的機率可能就是六成,聽起來只是比對方多了一成,但是已經很高了,如果把時間拖的更久一點說不定效果會更好,只可惜以趙孝成王的性格,能讓廉頗多守這麼一段時間也就是因為朝中實在沒有可以替換他的大將,要不然早就把他給換掉了,但是對於趙國來說這種戰術卻是最為正確的。

    也就是說如果趙國的君主沒有把廉頗給替換掉,最多也就是讓廉頗可以多在城裡拖個十天半個月,再多的話以趙國君主的個性很有可能會親自來領兵作戰,雖說不知道這個趙國的君主水平怎麼樣,但是這樣一來成功的可能性幾乎降到了冰點,說實話以趙國新任君主的水平,可能還不如趙括這個紙上談兵的傢伙。那麼用我們所估算的成功率來說廉頗對戰白起,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勝率,當然了這一切都是在一個假如上面,而這個假如一定是廉頗還是長平之戰的大將才行。

    大家好我是虎頭山小妖,記得點一下關注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有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