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釋然

    相傳正月十五晚上點火把是關老爺留下的。據說關老爺是天上的火神爺轉世的,他生在蒲州城。玉皇大帝聽說蒲州城裡沒有善人,就擬出火燒蒲州城的玉旨,叫火神爺在正月十五晚上火化蒲州城。

    火神爺接到玉旨後,發了慈悲之心。就在正月十五以前,私自下凡到蒲州城,向人們說出了在正月十五晚上玉皇傳旨火燒蒲州城的事。並讓全城的老百姓這天晚上家家在門口點上火堆,再點上火把在院中繞圈,城內點上火把滿街亂跑。

    到了正月十五晚,火神爺領玉旨,去燒蒲州城。他降到了蒲州後,偷偷的藏起來,只等晚上的火把燃燒後就回去復旨。

    到晚上玉皇大帝派天官檢視,只見蒲州城內火光沖天,一片火海。就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說,火神爺真的火燒了蒲州城。火神爺也就按時交旨了。蒲州城避免了一場災難。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點火把的習俗。

  • 2 # 春曉8686

    農曆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等。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正月十五日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祭祀祖先。合稱三元。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有掛燈、打燈、觀燈習俗,故也稱燈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河湟一帶,元宵節雖然仍有中原漢族元宵習俗的痕跡,但也有很大的差異。到了正月十五,就意為著過年的結束。所以,漢族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至正月十五前後,共二十幾天。

    在元宵晚上,在城市裡要掛燈籠,觀燈會,鬧元宵。但在廣大的農村,在這夜有送火把的古老習俗。家家戶戶在這天下午,用菜籽杆或樹枝為骨幹,外綁上胡麻草,麥杆等紮成火把。火把共綁成七節。還有的在火把裡面捲上鞭炮。綁好後,供放在當堂院中。待夜幕降臨時,人人都在家裡插香湊燈,點火把。

    點火把是從主房內的燈上點上火,再到院子裡轉上三圈後出門。出門後把事先在大門口放好的三堆草點著,再送到長期固定的石磊、峨博或高山頂上。送火把時,全村的人一個跟著一個,遠看像一條火龍在曲曲折折的山嶺上蜿蜒盤旋,猶如火龍游蕩,特別壯觀。

    最後,全村人家的火把都集中放在一起時,在高山嶺上騰空燃燒,形成一個巨大火球。

    另外,在十五晚上,每家除了送火把的外,家中其餘的大人、小孩都在大門上來來往往跑跳在點著的三堆火,叫“跳火塔兒”。跳了火塔兒,據說是可以除瘟消災,百病消散。老人們出門觀看火把,透過火把燃燒的旺盛顏色來判斷來年的莊稼的好壞。如火把特別紅旺,則預示這年小麥、胡麻豐收。假如在十五晚上點火把時,偶然下雪的話則有:“正月十五雪打燈,今年的莊稼太平”。十五晚上下雪就預示這年的莊稼會平安豐收,不會受到雷打雨擊等的自然災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6環保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