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人一生平安192411351
-
2 # 使用者4305330269068748
《阿Q正傳》在表述的層面上看是在為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傳,其實是想透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響和悲劇折射到每一個華人的身上,暴露當時國民的弱點。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時期,從鄉土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阿Q作為鄉土人物的一個代表,這樣一箇舊人物的命運註定是悲劇的。 阿Q說自己是趙太爺的本家,他說自己也姓趙,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像他這樣的人,就是個身份低微的人,他不配姓趙。這次,阿Q遭到了趙太爺的打擊,但是,他卻把這種打擊當作一種榮耀,一種值得向別人炫耀的事蹟,在他眼裡,能被向趙太爺這樣的人毆打,是一種非常有面子的事,是能夠被其他人尊重的事。 阿Q自認為是個有過進城經歷的人,但他仍“很鄙薄城裡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 ‘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裡人卻叫‘條凳'”、“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裡卻加上切細的蔥絲”,在阿Q看來,這些都是錯的、可笑的。 這是一種鄉下人對城市生活的嚮往,是當時人封建的象徵。阿Q想做一個城市人,他想和未莊的人不同,他想和他們分出界限。但阿Q孰不知,他逃不過自己是鄉下人的命運,他依然過著那種吃不飽飯的生活,依然過著沒有保障的生活。 阿Q總是被別人欺負,當他看到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也在欺負別人。她有時也會被自己看不起的人欺負,但是他總能安慰自己,總能讓自己的尷尬處境變得高興。他在自己欺騙自己,並且把這種小聰明當做一種智慧。阿Q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無知,當時社會的黑暗,更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民的壓迫,對那些百姓的威脅。作者透過阿Q,指責了阿Q精神的無知,麻木,更能反映出作者對當時國民情況的一種悲切的批判,想當時黑暗的社會提出了嚴格的抗議。 阿Q是麻木的,他並沒有自己的信仰,卻因為想找一個靠山,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也許他有一絲的理解,只有革命才能拯救自己,才能讓自己強大,才能讓自己被別人瞧得起,才不會讓自己受到壓迫。看著趙太爺的家被別人洗劫一空,難道革命能與強盜一樣嗎?那時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而是封建貴族的一種維護自己權利的自救,他們不是為了人民,更不是為了向阿Q這樣的人,這樣的革命註定是失敗的。 阿Q是一個文盲,所以,直到最後他自己被殺頭時,都不知道,當初,別人為什麼要自己在一張寫滿字的紙上面畫圓圈。我想,阿Q在被抓進監獄後,是肯定會感覺到不詳的,可是,他還是那麼樂觀,甚至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個遭人陷害、即將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於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阿Q還感到十分羞愧,認為自己畫得不圓。 阿Q是幸福的,因為他總能在失落後安慰自己,讓自己開心,讓自己不去想那些讓自己傷心的事。他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沒有受到城市的束縛,沒有讓工作打亂自己的生活,沒有像現在人那樣的抑鬱。阿Q也是不幸的,他始終沒有擺脫自己受壓迫的境況,他始終是一個愚昧的小人物,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悲慘的度過了一生。 阿Q在自己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我想他也沒有搞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生不逢時,要怪就怪當時社會的黑暗,要怪就怪當時人民的麻木。但阿Q怪不得別人,只能說他自己沒有改變自己。 社會的黑暗,當時的人無論怎樣反抗都不過是垂死的掙扎,他們抵擋不住時代的變化,只有改變每個人的思想,我們的民族才會強大,才會在垂死掙扎的時候也會看到那一絲的希望。
回覆列表
阿Q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典型。他是流浪僱農,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對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來發洩自己被欺的不平。他複雜又充滿矛盾,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出朦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影響。他的主要性格特徵是他的精神勝利法,使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