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377360881618平
-
2 # 使用者4118040143058
在我的記憶裡,七十年代還是處於物質潰乏的年代。街上賣吃食的較少。比如賣爆米花、油炸粑、饅頭、涼糕、涼粉、供銷社貨櫃上的玻璃瓶裡有糖果,那時蛋糕要縣城裡才有得賣。不要說吃上一塊,就偶爾聞到一下那香味也是一大享受。要是哪個孩子拿著一個饅頭,就會引來無數雙孩子注目的眼睛。經歷了那個時代,再看現在物質極其豐富的今朝,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感恩美好的時代!
-
3 # 憶往事
七十年代的大街上賣的吃食隨然沒有現在的吃食豐富多彩,但還是有很多吃食可買到的。就像我的家鄉甘草店填就有一個農貿集市。每逢趕集日,從四面八方來的趕集的人還確實不少。集市上有農副產品銷售,有牲畜交易的場地。也有好幾家買食品的攤點,有贓老婆的油餅子,有杜家老婆的酥餅子,有代家,張家的鍋奎,還有不知是誰家的釀皮子等等。聽老人們說哪時候上述說到的這些吃食都很有名氣,堪稱當地一絕。
-
4 # NHJD153
哪個時候吃的相對來說,肯定比現在少;而且品種也沒有現在豐富。七十年代在武漢,過了早上十點鐘估計連熱乾麵都沒有了。那還有啥吃的,有——比如原來花樓街民生路交叉口的牛肉原湯豆絲(含牛肉的)再就是很少的私人挑擔子的水餃(就是混沌),蒸糕,燒餅。
-
5 # 世上的塵土
我的答覆是:小吃店可能就是餛飩麵條店,零食就是鹽金棗,3分錢一個餅。我們國家的七十年代,大街上的吃食真的很少。那個時候的主副食品都需要憑票供應。不需要票子的吃食很少,記憶裡小賣部的鹽金棗是不用票子的,三分錢一個的餅是需要糧票的。小吃店的餛飩也需要糧票。因此,吃食的選擇餘地很少。謝謝
-
6 # 沙漠如風沙
一路走來,想想以前吃的和現在吃的大不一樣,和更早比起來當時覺得已經很美很幸福了。
小時候,也就是六十年代末吧,剛記事時,當時還叫生產隊。一到收秋,跟著家人去分紅薯,用小木獨輪車運回家中,洗淨就蒸,不等熟透就拿個先啃著,那好吃得很,特別是裡面有一種皮很黃,類似黃梨顏色的紅薯,當地人叫“老日紅薯”,不管是蒸或烤,過程中流出很多甜汁,吃起來又面又甜,和吃糖沒啥差別,印象很深,可惜早就斷種了。
七十年代最好吃的我認為是黃餅,用純玉米麵做的,比吃紅薯進了一步。把玉米麵做成類似現在的火燒,放到燒熱的平底鍋上烤熟,中間加上熟透的軟柿子,那好吃得沒法說,現在說起來光想流口水。
八十年代初,最好吃的叫“大蒸饃”,也就是現在的手工饅頭,現在人聽起來沒感覺,不就是饅頭嘛,但在當時一提起“大蒸饃”,那可不是平常就吃得起的。
當年的走親訪友,串親戚,大蒸饃可是主貴東西。你走親戚提著一籃子蒸饃,主人按規矩收下十幾個,剩下七八個讓客人捎回去,叫做“回”。
但你想走卻走不了,為啥?主人立即派家人趁這禮物走他的親戚,等你見到自己的籃子裡剩下幾個的蒸饃的時候,天己經不早了。
回到家中家人就會告訴你:今天你舅來咱家走親戚了(不一定是舅),拿的禮物就是你提的這藍,哈哈,聽著是不是很搞笑?其實在當時沒人笑,很平常的,我家也是經常這樣辦。你想當時蒸饃平常都吃不起當成禮物,親戚大都是三五里,轉起來很快的。
這段寫得有點多,想讓看到的給年輕人講講,年輕人都沒經歷過,權叫“憶苦思甜”吧。
八十年代後到九十年代,已經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已經包產到戶了,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強,到如今早已解決了吃的問題。
那吃的都有什麼美食?美食也有也沒有,你看現在的人大魚大肉吃膩了,山珍海味吃煩了,就又瞄上了樹葉野菜。一句話總結:
不管好賴,吃多了都不美。
不管好賴,吃不到流口水。
-
7 # 烏鴉110112
我記得小時候在瀋陽的中街,這是省會城市最繁華的地段,吃到羊肉串和烤地瓜,還有就是玉米花,裹著奶油賣的那種。家是農村的,大街上真的是沒有什麼可吃的,就是希望來崩玉米花的,把玉米粒放爐子裡搖一段時間,一踩就出來玉米花,還有就是冰棒,一毛錢兩個。
回覆列表
70年代正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代街上一些零食,都偷著買因為是文化大革命嘛,割資本主義的尾巴,禁止投機倒把吃了有紅薯,花生,鴨梨,蘋果,蘋果有,紅香蕉,黃香蕉,還有葡萄,西紅柿,西瓜,反正70年代的時候,街上幾乎沒有做小買賣的,因為那時候不讓自己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