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匯處。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
在古巴比倫國最出色的國王漢謨拉比死後,巴比倫不斷受到外族的進攻,歷經了500多年戰亂,直到公元前7世紀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領導下,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然而,88年後,新巴比倫王國又被波斯人徹底毀滅。隨著巴比倫王朝的覆滅,顯赫一時的古城巴比倫,也日漸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在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巴比倫也是古代兩河流域地區最壯麗最繁華的都城,巴比倫古城有內外兩道城牆,城裡最壯觀的建築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宮通天塔和著名的“空中花園”,以及那座據說讓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
那麼為什麼把巴比倫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這個說法來自《聖經·舊約》。
《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修起了城池。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就是巴別塔。
他們用磚和河泥作為建築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頂已衝入雲霄。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徵。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後來人們就把巴比倫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倫城牆的厚度,可以讓一輛4匹馬拉的戰車轉身。長達16公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城樓。城牆的兩端起於幼發拉底河畔。河對岸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橫跨幼發拉底河,使新城區跟主城連在一起。
所以,這座城牆不僅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護巴比倫城不受河水氾濫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倫城有100座銅做的城門,因此希臘大詩人荷馬又把巴比倫城稱為“百門之都”。
巴比倫古城的大門叫典禮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的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牆相連,門洞兩邊的牆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製成的雄獅、公牛等影象。
這座城門建築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只有這座城門倖存下來。在千百年風雨剝蝕下,古城城牆已坍塌無存,唯獨這座城門依然完好如初。
穿過城門是一條廣闊大道,上面鋪著灰色和粉紅色石子,大道兩旁的殘牆上現在還留著清晰可見的雄獅、公牛等影象。尼布甲尼撒的王宮就在大道西邊。
被人們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在南宮的東北角。相傳,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讓他的米底妻子賽米拉米斯公主,排憂解悶而興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
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大道的北面。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裡,一座供奉巴比倫人的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
這座巴別塔就是《聖經·舊約》裡的巴別通天塔。“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由於它的讀音跟古希伯萊語中的“混亂”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城裡的居民講的遠不止一種語言,《聖經·舊約》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語言混亂”與上帝對建塔的懲罰相聯絡,編出上述的故事來了。
巴比倫古城裡最早的巴別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辛赫那裡布攻佔巴比倫時就破壞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派人來參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高聳入雲塔頂上,還建有壯觀的供奉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房。
在2600年前,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蹟。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
在波斯人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之後,人們對巴比倫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當亞歷山大大帝佔領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後,他曾經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單單清除廢塔的磚瓦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最後他只好放棄了這個計劃。
千百年過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倫古城遺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國考古學家,在今天巴格達南面50多公里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10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失蹤兩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們現在仍在巴比倫古城遺址上進行著發掘工作。許多宮殿、神廟、街道和住房已經漸漸露出地面。考古學家們正在和歷史學家、藝術家們一起,根據發掘出來的文物,複製古城巴比倫大多數建築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這座人類宏偉的古城恢復舊觀。
巴比倫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匯處。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
在古巴比倫國最出色的國王漢謨拉比死後,巴比倫不斷受到外族的進攻,歷經了500多年戰亂,直到公元前7世紀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領導下,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然而,88年後,新巴比倫王國又被波斯人徹底毀滅。隨著巴比倫王朝的覆滅,顯赫一時的古城巴比倫,也日漸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在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巴比倫也是古代兩河流域地區最壯麗最繁華的都城,巴比倫古城有內外兩道城牆,城裡最壯觀的建築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宮通天塔和著名的“空中花園”,以及那座據說讓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
那麼為什麼把巴比倫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這個說法來自《聖經·舊約》。
《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修起了城池。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就是巴別塔。
他們用磚和河泥作為建築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頂已衝入雲霄。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徵。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後來人們就把巴比倫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倫城牆的厚度,可以讓一輛4匹馬拉的戰車轉身。長達16公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城樓。城牆的兩端起於幼發拉底河畔。河對岸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橫跨幼發拉底河,使新城區跟主城連在一起。
所以,這座城牆不僅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護巴比倫城不受河水氾濫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倫城有100座銅做的城門,因此希臘大詩人荷馬又把巴比倫城稱為“百門之都”。
巴比倫古城的大門叫典禮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的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牆相連,門洞兩邊的牆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製成的雄獅、公牛等影象。
這座城門建築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只有這座城門倖存下來。在千百年風雨剝蝕下,古城城牆已坍塌無存,唯獨這座城門依然完好如初。
穿過城門是一條廣闊大道,上面鋪著灰色和粉紅色石子,大道兩旁的殘牆上現在還留著清晰可見的雄獅、公牛等影象。尼布甲尼撒的王宮就在大道西邊。
被人們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在南宮的東北角。相傳,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讓他的米底妻子賽米拉米斯公主,排憂解悶而興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
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大道的北面。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裡,一座供奉巴比倫人的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
這座巴別塔就是《聖經·舊約》裡的巴別通天塔。“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由於它的讀音跟古希伯萊語中的“混亂”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城裡的居民講的遠不止一種語言,《聖經·舊約》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語言混亂”與上帝對建塔的懲罰相聯絡,編出上述的故事來了。
巴比倫古城裡最早的巴別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辛赫那裡布攻佔巴比倫時就破壞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派人來參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高聳入雲塔頂上,還建有壯觀的供奉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房。
在2600年前,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蹟。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
在波斯人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之後,人們對巴比倫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當亞歷山大大帝佔領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後,他曾經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單單清除廢塔的磚瓦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最後他只好放棄了這個計劃。
千百年過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倫古城遺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國考古學家,在今天巴格達南面50多公里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10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失蹤兩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們現在仍在巴比倫古城遺址上進行著發掘工作。許多宮殿、神廟、街道和住房已經漸漸露出地面。考古學家們正在和歷史學家、藝術家們一起,根據發掘出來的文物,複製古城巴比倫大多數建築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這座人類宏偉的古城恢復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