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夢想家PKQ

    綿綿細雨,有些微冷。


    在國慶中秋雙節前夕回湖南邵陽新寧縣的途中,我來到了位於雪峰山中段、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新化縣水車鎮境內的紫鵲界梯田。


    紫鵲界梯田,梯田之始祖,聲名在外其來有自。源自先秦,盛於宋明,至明朝,紫鵲界梯田已初步成型。這裡的山民,大部分都姓“奉”,其實就是與“秦”有關。據傳是當時秦國一部分人為避戰亂,流落至此,與當地苗、瑤民族雜居,他們把“秦”字去掉一撇一捺,變為“奉”,以當姓氏。


    這些跋涉而來的秦人,為求生存,便利用他們豐富的開墾經驗,沿著山坡一層一層將農田往上推進,向高山要糧,可以想見當年梯田開發,是何等的聲勢壯觀。經年累月,一道農耕文明的奇觀,巧奪天工而成。


    儘管我早已知道這個“梯田王國”,如今領略稻作文化、民俗文化的“網紅地”,然而實地一遊,卻又別有一番風味。遠眺山巒疊翠,雨霧繚繞似仙氣四散,霧氣起伏中,一片長帶狀的金黃稻田浮出,忽而又隱身於霧中,如舞動的長纓,順坡而飛。


    站在紫鵲界梯田的觀景臺上,我首先感受到的,是生態之美。人和自然的和諧,盡在這大片依山就勢而造的金黃稻田裡。梯田間民居點綴,宛如一幅美麗的天然油畫。


    茫茫山坡,層層梯田,如油畫顏料厚堆疊加的色層,已抽離了具象,凝練成人的情感。而秋風輕拂,稻浪蕩漾,因連日來的細雨,一些稻子倒伏在田間,更多的則千軍萬馬列陣般,傾聽著潺潺流水聲。




    紫鵲界之美,精髓在於水。


    水流匯至低谷,我俯瞰著雨霧中若隱若現的瑤人谷,遙想起當年南下的秦人與當地的苗瑤族人在山腰開墾的情景,不由得驚歎於他們的智慧與勤勞。


    在這裡,“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無山塘、水庫,更無人工引水設施,它的這種自流灌溉系統,被稱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蹟”。這不由得令人疑惑,水源哪裡來,又是如何自流至層層疊疊的梯田?


    聽水車鎮及景區的朋友介紹,這裡有一個“巨大的土壤水庫”。先說水源,紫鵲界梯田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mm以上,比新化縣城至少多200mm,所以當地常有“山下大旱、山上風調雨順”的年景。


    再說蓄水,紫鵲界梯田形成了“山頂戴帽子、山腰圍帶子、山腳穿裙子”的水土開發模式。千萬不要小看山頂的“帽子”,即山頭的一片森林,這裡形成了四層植被:頂層的松柏喬木,中間層的山茶紫荊、鋪厚如被的厥草和落葉,以及錯綜複雜的植物根系。這些層層關卡,將雨水全部截留下來,浸入土壤。


    紫鵲界梯田的表層土壤也很特別,是厚度為一到四米的沙壤土,由花崗岩風化而成。這種土壤,納雨滲水,蓄水效能好,猶如吸水的海綿。再加上紫鵲界的花崗岩地質,基岩完整,少裂隙,似多了一道堅實的防水層,雨水終能儲存於山體之中。於是乎,半山腰形成了一片溼地,遠遠望去,水光如魚鱗閃閃。


    當然,這“巨大的土壤水庫”要發揮灌溉梯田的功能,自然離不開排水系統。智慧的歷代山民們,利用紫鵲界梯田特殊的岩石結構,以及密佈山腰的自然形成的滲水口、隙泉,疏通了毛細溝圳,精巧佈局,使每一塊水田都有流至田間的水源。再怎麼天下暴雨,引發洪水,也不會影響梯田。“洪沙不入田,清水涓涓流”,人水的和諧生態,演繹得淋漓盡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李小龍的粉絲認為泰森阿里打不過李小龍,李小龍天下無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