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ilence278330747
-
2 # 使用者1014210466536
馬島英國稱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稱福克蘭群島,它是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上的群島,共有東西兩大主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它的發現與歐洲殖民統治歷史存在爭議。1833年,英國重申殖民統治後,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1982年,阿根廷對島上實行軍事佔領,馬島戰爭爆發,阿根廷戰敗,英國重新奪得馬島主權。
英阿馬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距阿根廷500多千米,距英國約13000千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馬島戰爭的歷史背景和起因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美洲阿根廷東南約 500公里處,由 346個島礁組成,面積 11 , 8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人,首府阿根廷(斯坦利)港。距英國本土約1 .3 萬公里。
馬島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衝。 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麥哲倫海峽是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馬島踞該海峽以東咽喉要地,是過往該海峽或繞道會思角的船隻必經之地。
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後,馬島在軍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陸南部的海上前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曾以這裡為海軍基地,成功地襲去在附近海域過往的德國艦艇。
馬島距南極大陸較近,是到南極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發南極大陸的重要出發地。 馬島長期有人居住的島嶼15個。主島有二:東面的一個大島叫索萊達島,又叫東福克蘭島(簡稱“東島”),面積6760平方公里;西面的一個大島叫大馬爾維納斯島,又叫西福克蘭島(簡稱“西島”),面積5280平方公里。東西兩大島被福克蘭海峽隔開。 馬島爭端由來已久。
據稱,英國於1690年首次發現兩主島之間的海峽,並以當時英海軍司令福克蘭公爵的名字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後來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 十八世紀初,法華人又陸續到過該島,並以法國港口聖馬洛命名該島為“馬格於內群島”。後來的西班牙名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即出於此。
1766年,在海上稱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馬島。他們宣稱,按照1493年教皇劃定的分界線,這些島嶼位於西班牙的管轄範圍之內,理應歸西班牙所有。
同年10月3 日,法華人以24萬英磅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華人。
“1771年,按西、英兩國達成的協議,英華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紮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聲稱保留其主權。
1816年,阿根廷宣告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
1833年,英派海軍進駐馬島,宣佈行使對馬島的主權。
此後,馬島長期為英所佔,但阿從未放棄其主權的要求,多次對英的佔領提出異議。
1965年,聯大第一次審議馬島問題,大會決議,敦促阿英進行談判,和平解決。
此後,又多次作出類似的協議和決議。但雙方未能透過談判解決問題。70年代初,勘察發現,馬島南部海域可能儲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藏。雙方談判氣氛急轉直下,1978年、1980年兩次談判無結果。
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增長卻只有19.2%;
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
加爾鐵裡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透過自認為結果將會是乾淨利落勝利的一場戰爭,來轉移公眾的焦點,以緩解國內危機。
於是阿根廷執政當局暗示了佔領馬島的意圖,而不知是沒有注意到,或是直接選擇了忽視這一危險資訊,當值英國政府對此,並沒有作出任何反應。
英國不積極的反應以及1981年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Sir John William FredericNott)計劃將堅忍號從馬島撤離(作為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使得艦長巴克(RoyalNavy captainNicholas Barker)認為將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唯一的武力展示撤走就是向阿根廷間接的宣示“英國不會,也不再能夠保護自己在海外的領土”;
加上同年《英國國籍法》中限制給予馬島居民全面的公民權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認為,用武力奪取馬島控制權的時機已經到來。
1982年2 月,英阿在紐約舉行談判,仍毫無結果,雙方關係趨於惡化。阿決定以武力解決爭端。
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當局僱傭的廢五金商人強行登陸了位於馬島以東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他們在南喬治亞島建立了營地,並升起了阿根廷的國旗。
英國皇家海軍的堅忍號 (Endurance)破冰船被派遣去拆毀這個營地,堅忍號武裝程度僅有2挺20毫米厄利孔機炮,另外搭載兩架黃蜂式直升機,帶著一個排的陸戰隊打算將這些升國旗唱國歌的阿根廷人趕走。
但是阿根廷海軍5000噸的“Bahía Buen Suceso(喜事灣)”號已經先放下100名士兵登陸,堅忍號只好折返。3 月18日,阿派人上南喬治亞島,插上國旗,引起英方強烈抗議。
3 月28日阿方出兵,陸海空軍約4 ,000 人,於4 月2 日和3 日先後在阿根廷港和南喬治亞島登陸,導致馬島戰爭爆發。
馬島戰爭的簡要經過在這次戰爭中,阿方參戰的兵力計有65萬人左右,約佔其總兵力( 18 萬人)的 36 %。海空軍主力基本出動,計有作戰艦艇和輔助船隻33艘,12萬噸,參戰飛機350 餘架,地面部隊計有陸戰隊1 個旅,陸軍機車化步兵近3 個旅,以及一些支援勤務分隊,共約1 .3 萬餘人。
英方參戰兵力3 .5 萬人,佔其總兵力的8 %。參戰各型艦船118 艘,100 餘萬噸;各型飛機340 架,作戰飛機120 架左右。地面部隊計有:1 個陸戰旅(3 個營)、1 個傘兵團(2 個營)、1 個步兵旅(3 個營)和一些支援與勤務分隊,共9000餘人。
從數量上看,阿軍在總兵力、地面部隊和空軍力量上佔優勢,英軍在海軍力量方面佔優勢。
為了收復馬島,阿軍組建了由航母1 艘、驅逐艦4 艘和其它艦船共約20艘及登陸兵4000人左右組成兩棲突擊隊。
1982年4 月2 日零時15分首批登陸兵在馬島阿根廷港登陸並隨即控制機場,其餘登陸兵爾後陸續登陸。
島上英國守軍近200 人,只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總督雷克斯·亨特率領下全部投降。
英軍無傷亡,阿軍亡4 人(其中上校1 名)。阿任命馬里奧·本哈明·梅嫩德斯少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4 月3 日,阿海軍輸送登陸兵約200 人在南喬治亞島格里特維肯港登陸,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阿生俘。
4 月7 日,阿宣佈成立“南大西洋戰區”(包括阿大陸沿岸200 海里及馬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周圍200 海里水域),任命海軍作戰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
到4 月底兵力由4000人增至1 .3 萬人。
1982年4 月3 日,針對阿方對馬島的軍事行動,英內閣作出派遣特混艦隊重佔馬島的決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
英特混艦隊艦船40餘艘,載地面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於4 月5 日分別由英國朴茨茅斯和英屬直布羅陀啟航駛往南大西洋。
已在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活動的4 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也奉命駛往馬島和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
特混艦隊於4 月17日抵阿森松島,經休息、補給後,於19日啟航繼續向南大西洋開進。先遣隊於4 月24日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
次日“山貓”式直升機3 架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發射導彈和投擲深水炸彈,擊沉阿“聖菲爾”號潛艇,陸戰隊第42突擊營和“特別舟艇中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阿守軍156 人只進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阿斯蒂齊上校率領下投降。
特混艦隊主力於4 月29日抵馬島水域,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 海里海上、空中封鎖的部署,並宣佈實行封鎖。
英在封鎖、轟炸、炮擊馬島的同時,還不斷向南大西洋增派兵力。到5 月20日英軍基本上達到了封鎖馬島、削弱馬島守軍力量的目的,並已作好了在馬島登陸的準備工作。
為了有效的實施登陸行動,英軍將登陸兵分為兩個梯隊,
一是由海軍陸戰第3 旅,傘兵團第2 、3 營,炮兵第29團及“蠍”式坦克分隊,防空導彈。工兵、後勤等分隊組成,共約5000人的兩棲突擊隊。其任務是在聖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擊上陸,爾後分別向阿根廷和達爾文港方向進攻。
二是由步兵第5 旅(轄3 個營)及支援分隊組成,共約4000人後續梯隊,其任務是在突擊隊上陸並向縱深發展進攻後,伺機在原登陸地域或在新的登陸地域上陸,與突擊隊共同奪取馬島。
5 月 21 日 3時 30 分,英國兩棲突擊隊首先以一部兵力搭乘直升機在範寧角著陸,與已經潛伏在馬島上的“特別空勤部隊”相配合,襲擊範寧角守軍,很快攻佔了範寧角,俘阿軍9 人,其餘逃走。
英軍約1000人乘登陸艇和直升機於6 時冊分在聖卡洛港及附近的另三個點開始登陸。未遇抵抗,登陸兵主力隨後繼續上陸完畢,並佔領了約25萬平方公里登陸場。英兩棲突擊隊共5000餘人,於22日全部上陸完畢。
在英軍登陸的當日,阿即以航空兵實施反擊。5 月21日10時開始,先後出動數批飛機共70餘架次,主要對某艦船進行空襲,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重創、擊傷英艦4 艘。阿損失飛機14架。
以後又於22日至26日連續4 天裡,平均每天出動飛機約120 架次,對英艦船和淮頭陣地進行大規模空襲。對日炸沉英護衛艦“羚羊”號,萬日炸沉某導彈驅逐艦“考文垂”號,用“飛魚”導彈擊沉英貨船“大西洋運送者”號。重創擊傷英艦4 艘。
此間阿損失飛機30餘架。 由於阿軍地面部隊未進行反擊,航空兵反擊主要打擊英艦船,使英軍順利地登陸和鞏固了登陸場,並完成了陸上進攻準備。
英軍於5 月27日開始陸上進攻。傘兵團第2 營及支援分隊約600 人向達爾文港方向進攻,陸戰第3 旅、傘兵團第3 營及支援分隊約4 ,000 人向阿根廷港方向進攻。英軍於29日攻佔了達爾文港,古斯格林守軍投降。
英軍經過調整部署,補充彈藥及其它軍需物資後,於6 月11日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攻。至14日中午,進抵距市區約4 公里的地方,阿軍放棄陣地,丟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區。英軍追至阿根廷港市區邊緣時,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阿軍(包括西島2 ,000 餘人)於ZI時停止抵抗。
英宣佈,馬島阿軍於14日21時投降。 6 月19日,英“耐久”號巡邏艦和一艘護衛艦輸送少量部隊在南桑德韋奇群島的圖勒島實施垂直登陸,解除了阿在該島的海軍科學考察站的武裝。
據西方資料統計,這次戰爭中阿軍亡1000餘人,傷1300人左右,失蹤數百人,被俘11800人;損失艦船門艘(沉5 傷6 ),飛機117 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
英軍亡255 人(文職18人),傷777 人,被俘210 餘人,損失艦船16艘(沉民傷10),飛機34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 二、今天的英國軍隊當前,英國軍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把北約作為抵禦外來強大軍事威脅的支柱;支援西歐聯盟在歐洲的防務。發揮更大的作用,發展與中、東歐國家的政治和軍事關係;保持一支可靠、有效、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量,保留獨立使用核武器的權力;壓縮部隊規模,更新武器裝備,走質量建軍的道路,著重提高機動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維和活動,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