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者青青
-
2 # 煮酒辯春秋
“懟”字作為很多地方的方言一直存在著,在網路媒體推動下於 2017 年成為網路流行語。
一、“懟”字爆紅的原因
“懟”字的爆紅源於湖南電視臺的一檔綜藝節目《真正男子漢》,在一期節目中,有個人說了一句臺詞“小懟小進步,大懟大進步,不懟不進步”,本只是調侃學員,未曾想這句話成為熱點,使“懟”字一夜爆紅全網。其實,“懟”字一直在中國多個地區方言中存在著,使用頻率較高,由於它形式簡潔,運用靈活,在方言中也是備受青睞。
二、“懟”字的意思
最早的“懟”字出現在《詩經·大雅·蕩》,其中有詩句“而秉義類,彊禦多懟”,這裡“懟”字讀為“duì”,意為“兇狠”。“懟”在方言中多讀為“duǐ”,可以表達不滿,如“怒懟”;也可以表達碰撞,如兩車互懟;還可以表達互相拆臺,如兩人互懟。總之,語境不同會表達出不一樣的意思。
三、“懟”字產生的影響
“懟”字作為流行詞,對人們的交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個詞帶有調侃意味,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活躍氣氛,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在一些聚會聊天時,同事朋友作為熟人互相調侃,也打通一個釋放情緒路徑,在調侃之中緩解了各自的壓力。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度,戾氣過盛,則容易激化矛盾,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
3 # 一老沈一
“懟”,是個很古老的漢字,至少西周,也就是距今三千年前後的時候就有了。
現在,人們口語中,經常讀“三聲”,為“duǐ”。
其實錯了,這個字的正確讀音是“四聲”——“ duì”。
有意思的是,“dui”,只有讀“一聲”和“四聲”的字,“二聲”“三聲”都沒有。
《現代漢語詞典》說:“懟,怨恨:怨懟。”其還有“<書>”這個符號,說明這個字屬於“書面語”。
有句話說——“記錄就是用來打破的”。這不?當下這個字,書面及口語都很流行,而且讀音也被改變了。
“懟”,是簡體字。繁體寫作“懟”。
《說文》曰:“懟,怨也。從心,對聲。”
這是說,“懟”是個形聲字。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這個字字義的解釋,無疑是《說文》的延續。
不過,段玉裁在《說文》“懟”字下注道:“(懟)今與憝音義皆同,謂為一字。許不爾者,憝聲古在十三部。”
段氏說,他那個時候,也就是乾隆年間,“懟”和“憝”同音同義,可是許慎在《說文》裡不這樣講,因為“懟”在古音屬十五部,而“憝”在十三部。
“憝”字含義,亦為“怨也”,只是古時與“懟”讀音不同,大約到了宋代,便把這兩個字混淆在一起了,《集韻》便如是說。
其實,這兩個字確實有細微區別。
“憝”,也寫作“譈”,主要是“憎恨”和“大惡”之義。
《尚書·康誥》:“暋不畏死,罔弗憝。”
《孟子·萬章下》引用詞句,為“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老子《道德經》也引用過此語,於是才有了後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說法,但大致上是解釋錯了。
《尚書》此話意思是說,對於那些連死都不怕的“壞人”,誰不憎恨他們呢!
同在《康誥》裡,“元惡大憝”的“憝”,就是“大惡”的代名詞了。
“懟(懟)”,程度要輕很多,是“怨怪”和“不滿”之義。
《詩·大雅·蕩》:“文王曰:諮,諮女殷商!而秉義類,強御多懟(懟)。”
譯成白話是——文王長嘆開口說:哀你殷王是昏君,不用忠貞善良人,反任暴虐招怨恨。
這裡,“懟(懟)”,是“招怨”“招致不滿”之義。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這個“懟(懟)”,是說“不滿”。
比如說,“某某懟了某某”,就不一定是“怨恨”而是“不同意”“不贊同”。當然,現在使用“懟”字,也有“直率”和“不客氣”的含義,俗話說,叫“搶白人”。
無論如何,這與“憝(懟)”之本義,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這大約屬於語言和文字會不斷髮展的正常現象。
-
4 # 老海樂樂
“懟”,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周朝時期就已經進入文獻。那麼,作為周王朝的發祥地,陝西關中人是怎樣使用這個“懟”字,就應該是這個字最好註釋。
“懟了一頭子”。類似於普通話中“碰了一個釘子”的意思,一般在關係相對平等的人之間使用,表示直接反駁給“懟回去”,“一頭子”是輔助詞,表示“懟到腦門子上”,這是陝西話的特色。
“把領導給懟了”。表示直接反駁了上級或領導的指示。
-
5 # 心靈的遠航2
懟,這個字,以前很少用出現在正式的文章和語言中。近幾年出現頻次較高,於是,很多網友說這個字是網友發明的網紅新字。其實,這個字古已有之。但此字的口語運用,主要是在南方,北方人幾乎沒有。同時,中國主流文字起源於中原,文字規範是以北方語言文字表達為主,當北方語言文字表達成為主流的時候,南方的相對來說成為“旁門左道”了,所以懟字慢慢就用得少了。其實,與懟字類似含義的敦字(敦促的敦),這兩個應該是雙胞胎字,但為啥使用體驗和含義,差距往往又這麼大呢?我沒深究過,但願有朋友指導。
回覆列表
現在使用“懟”字的人比較多。讀者在文章中能經常看到這個“懟”字,由這個“懟”字所組成的組詞,例如“怨懟”、“恚懟”、“怒懟”、“回懟”、“互懟”、憤懟等等。這“懟”字組詞,都是從“懟”字本義怨恨開始的,然後,又引申為兇狠、暴戾的含義,出現了眾多對“懟”字所組成的詞不同釋義。
近幾年,“懟”字和由它組成的片語很火,在社會上很時興。其實,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代,以及外國,一直都在頻繁地使用這個“懟”字,只是以前人們不太注重這個“懟”字罷了。
我們翻開古典小說《紅樓夢》,就會經常看到描述“懟”的情節。例如林黛玉懟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平時就瞧不起林黛玉,因此,在一次薛姨媽安排她先給賈府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送花,最後再給王熙鳳送去。
周瑞家的沒按照薛姨媽囑咐去做。她把剩下的兩朵花,最後送給了林黛玉。林黛玉順便問了問周瑞家的,這花是不是單獨送給自己的,還是其他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不加思考地回答說都有,又特別強調:“這兩朵花是給姑娘的”。
林黛玉聽後,立刻不高興了。她把花扔給周瑞家的,懟答:“果然是別人挑剩下的,不然也不會給我!”林黛玉這個懟答就是在埋怨周瑞家的對自己的不重視,小瞧了自己。
林黛玉所處的生活環境,始終擔心被別人欺負,她不得不伶牙俐齒地懟人。她懟過許多人,例如賈寶玉、雪雁等人。但是,林黛玉懟人不是蠻不講理,而是很講道理的,不得不使周圍的人對她望而生畏。
現在懟人的名人也不少。比較有名氣的要數中國臺灣作家李敖了。他經常在一些場合下懟人,給人感覺嚴肅有餘,活潑不足。但是,他所懟的人和事,基本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很有說服力的。
林黛玉懟賈寶玉
“懟”人,不一定欲像林黛玉或李敖那樣嚴肅,也可以詼諧、幽默的姿態出現。例如德國抒情詩人和散文家海涅,在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當眾歧視猶太人,說:“我發現了一個小島,這個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海涅覺得這位旅行家是在惡意傷人,侮辱猶太人。海涅詼諧地回懟旅行家:“看來,只有你和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那個旅行家被懟得啞口無言,無法回懟,灰頭土臉地離開了。海涅回懟的這種技巧,很值得讀者們學習。
懟那些霸道的人,必須使其下不來臺。例如大文豪歌德。有一次,他在公園散步。經過一條僅能讓一個人通行的小路上,與二位批評家相遇了。沒想到二位批評家很霸道,出言不遜而傷人。他倆對著歌德霸氣地道:“我從來不給蠢貨讓路!”歌德聽後,不但沒發火,而是笑著懟道:“我恰好相反!”然後,歌德笑著退到了路邊。歌德極其優雅的姿態地回懟,使那兩位批評家無地自容,有話說不出來,只能憋著。我們試想,此刻,這兩位批評家該有多難受啊!可見歌德這種懟人方式有多麼地巧妙,內含著多麼強大的殺傷力。
事實證明,懟人需要嚴肅,也需要活潑,更需要嚴肅與活潑兩者相結合。據說在懟人這方面,英國作家、詩人、散文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金句最多。例如“借錢就要向悲觀主義者借,因為他們不會期待你還錢。”“離婚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結婚。”“我年輕時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原來真的是這樣。”看看這些幽默詼諧的金句,多麼令人可敬可親啊!
綜上所述,“懟”字是什麼意思已經很清楚了,關鍵在對懟字的正確運用上。只能正確使用懟字,才能讓人忍俊不止,不會使人產生反感。即便有心情不愉快,那也是自找的,只能自己忍受,接受教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