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78394736932
-
2 # 使用者1778115193807
1.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後經不斷髮展和提高,使豆豉成為獨具特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佳品,而且傳到海外。
2.豆豉是中國漢族特色發酵豆製品調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利用毛黴、麴黴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加鹽、加酒、乾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過程而製成。豆豉的種類較多,按加工原料分為黑豆豉和黃豆豉,按口味可分為鹹豆豉和淡豆豉。豆豉,古代稱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紀的《食經》一書中還有“作豉法”的記載。古人不但把豆豉用於調味,而且用於入藥,對它極為看重。《漢書》、《史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都有此記載,其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
3 # 太陽雨120
永川豆豉為毛黴型黃豆溼豆豉。作為豆豉的傳統發源地與集大成者,西派豆豉除了保留傳統工藝與風味外,又演變出新的特點與風味。由於川東、重慶等地多山,氣候溼熱,加上重慶獨特的碼頭文化,使得西派豆豉呈現出不拘一格的風采。永川豆豉風味獨特,保留了傳統豆豉的優點,又與新的川菜、渝菜相融合,其味道肥而不膩,酥而不爛。醇香縈繞口齒,回味無盡。
湖南是中國主要豆豉產地之一,主要以瀏陽豆豉和湖南辣豆豉較為有名。
一、湖南瀏陽豆豉
瀏陽豆豉是以黑豆為原料,是一種未經加鹽醃製的淡豆豉,且須經曬乾後方能儲存。
1.工藝流程
黑豆→蒸豆→攤涼→接種→制曲→洗豆曲→發酵→曬豆→篩選v成品
2.操作要點
(1)蒸豆
採用傳統的“雙蒸法”。第1次幹蒸:先在甑底鋪一層豆,厚約16~17cm,冒汽後再鋪一層,同樣厚度。反覆操作,從投料完畢計算,蒸15min,停汽出甑。
第2次溼蒸:先製備油水,每100kg黑豆用水200kg,食油200g。將幹蒸豆投入油水浸泡,等豆皮起皺紋後撈出用水沖洗、瀝乾。再上甑蒸,待甑蓋冒大汽和滴冷凝水時,停汽出甑。出甑後,將蒸豆迅速攤涼至40~45℃,蒸豆含水量43%~48%,以45%為最好。
(2)制曲
將預先製備好的滬釀3.042米麴黴均勻地拌在蒸料上,儘量防止孢子飛散。接種量為黑豆量的3%。接種後翻拌均勻,並堆積升溫至33~36℃。
將曲料裝入簸箕,厚度2.5cm左右,室溫25~30℃。制曲初期品溫控制在32℃左右,有利於孢子發芽,菌絲生長。制曲中期菌絲體代謝旺盛,產熱多,要求品溫不得超過40℃。制曲後期品溫逐漸下降到37℃,但不得低於30℃。待孢子呈黃綠色時,即可出曲。一般在制曲過程中,須根據品溫上升情況和曲料的變化進行翻曲,品溫高的多翻幾次,品溫低的可少翻。制曲時間72~96小時。成曲含水量為21%左右,曲粒鬆散,表皮有皺紋,有曲香。
(3)洗黴
將成曲用簸箕揚,或用海水淘洗,減少或去除曲粒表面的麴黴分生孢子和菌絲,而保留曲粒內部的菌絲。瀝乾備用。
(4)發酵
瀏陽豆豉的發酵分為兩個階段。前發酵:將成曲裝入直徑為1.5m的大竹筐,面上蓋兩層乾淨麻袋保溫;品溫上升至45℃,60小時左右可上升至55℃,維持品溫3—5小時,即可轉入後發酵。前發酵的主要作用是水解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後發酵:將前發酵的半成品轉至木桶中繼續發酵。轉桶作用一是降低品溫;二是為了通入空氣。轉桶後發酵品溫不得超過55℃,5~7天后發酵成熟。
(5)曬豆、篩選
將發酵成熟曲料曬至含水量為20%一25%,豆粒呈葡萄乾狀。然後將曬好的豆豉按每100kg加入白酒400g,拌勻後,打圍堆積,便成為香豆。最後用篩子篩選,挑出異物,分開粘在一起的豆豉粒,包裝成為成品。
二、湖南辣豆豉
湖南辣豆豉以黃豆為原料,純種制曲。其生產過程及工藝要點如下:
(1)原料處理:選優質大豆去雜,浸泡8~10小時,至豆粒基本膨脹而無皺紋。加壓蒸料0.15MPa,20~30min,出鍋豆要求無夾生。
(2)制曲:待蒸豆冷卻至28℃左右,接入滬釀3.042米曲露菌0.3~0.4%,翻拌均勻後進曲池,採用通風制曲。12小時後,品溷達35~37℃開風機,保溫34℃左右;至18小時,曲料上佈滿菌絲並結塊,可進行第1次翻曲;24小時左右,曲料四邊產生裂縫收縮,進行第2次翻曲;菌絲旺盛生長過程中產生大量水氣,注意防止品溫超過40℃,以免產生氨氣使曲料轉黑。30~32小時,進行第3次翻曲;成熟曲料疏鬆,品溫下降,至37℃,豆粒長滿黃色菌。
(3)加輔料、發酵:成曲按配比加入輔料,混合均勻後,裝入桶中加蓋送人35℃發酵室內發酵。1~3天品溫要保持35~38℃,3天后品味轉鮮,品溫開始下降,第7天成熟。
(4)乾燥:至水分25%以下,成品表皮收縮,顆粒乾燥。包裝後即為成品。
(5)輔料配方
黃豆100Kg;辣椒粉1kg;細食鹽8.5kg;生薑粉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