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五十七朵雲

    這一時期三國的火器都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其來源、發展、技術革新都不盡相同。 (一)明朝火器概述中國火器的歷史由來已久,自唐宋以來,尤其是在明朝,火器的發展較為迅速,在不斷吸收景泰時期對瓦剌、嘉靖時期對倭寇、萬曆時期對日本、啟禎時期對女真這一系列戰爭的軍事經驗後,火器裝備不斷地升級,技術不斷革新,終在明末達到中國古代的巔峰。在壬辰戰爭之前,明朝在嘉靖時期已經有了十餘年的抗倭經歷,對於火器的理解、火器的應用都保持著一定熱度。其中一些火器在《武備志》中均有詳細的記載,如大將軍炮每位小的重百二十斤,大的重二百餘斤,大鉛子可打十餘里,小鉛子可打四五里,遠遠超過日軍的射程;而虎蹲炮重四十斤,比佛郎機輕而比火繩槍威力更大,但較之射程較近,約五百米左右,《武備志》稱其為戚繼光抗倭時抗倭最優;滅虜炮屬車載火炮,上有三到五個銃筒,可按序連發,射程也是五百米左右。 明軍攜帶火器的種類繁多:有威力大、射程遠且善於攻城拔寨的大炮;也有易於攜帶的各式槍箭火器。儘管射程在記錄方面有些誇大,或者說記載的並非是有效射程,但已經比射程百米的火繩槍還遠。這些火器是宋應昌在學習當年戚繼光抗倭留下的經驗之後,以南人善於火器為利,下令趕造的。這些火器在平壤戰役、龍山之戰和後續的戰役中都極大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二)日本火器概述日軍擁有火器的時間較短。日軍的主要火器是火繩槍,雖然日軍也有炮,但數量少,質量低,種類單一,主要來源是海外購買和戰場繳獲。日軍能夠擁有火繩槍,受益於跨洋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傳教士以及來此地經商的“五峰先生”。火繩槍在日又稱鐵炮,《兩朝平攘錄》記載火繩槍:“原出西番波羅多伽爾國,佛來釋古者,傳於豊州”這裡的波羅多伽爾國指的是葡萄牙,佛來釋古,為佛朗機別譯,這裡指對西歐的統稱。豊州指日本的西海道,當年傳入之地是日本種子島,時任種子島家主的時堯收購“鐵砲”並請求學習制銃技術,至此以後才傳入了日本內地。這段歷史在日本南浦僧人所著的《南浦文集·鐵砲傳來》中有所記載:天文癸卯秋八月二十五丁酉,我西村小浦有一大船,不知自何國來……賈胡之長有二人,一曰牟良叔舍,一曰喜利志多侘孟太,手攜一物,長二三尺,其為體也,中通外直,而以重為質。其中雖長通其底要密塞,其傍有一穴,通火之路也……其發也,如掣電之光也,其鳴也,如驚雷之轟。 讓火繩槍發展成為日本強力武器的人是豐臣秀吉的主公織田信長。在日本戰國時期,多數大名對火繩槍的態度一開始僅僅是收藏品,而織田信長卻根據火繩槍的特點,提出了三段射擊戰法,在對抗號稱日本最強的武田騎兵時,一舉將其擊潰,奠定了織田信長的霸主地位。火繩槍也在這個時期迅速升級換代。日本在引進歐洲技術的基礎上,改良了火繩槍的彈簧機關,使得火繩槍發射更為迅速、不易走火。甚至後來日本火繩槍的聲譽反超過歐洲,遠銷海外。明朝對日本火繩槍的評價也極高:“鳥銃用實銅鑄成,以利錐研成,孔極光潤,不用木柄,緊繫於臂,實藥加丸,隨發隨至且無聲,人不及避……鳥銃一門價二十餘兩,用之奇中,別州無此”。可見,當時日本的火繩槍是東亞較為先進的火器之一。

    (三)北韓火器概述北韓半島自古與中國交往密切,兩地常年處於頻繁的交流狀態。最能體現的一點就是,宋元時期中國的火藥在最開始不允許對外出口,當歐洲人和阿拉伯人還在走私中國黑火藥的時候,北韓半島上已經可以自己造火炮和火藥。在元明兩朝,北韓在火器方面也頗受元明兩朝影響。 北韓的銃筒形式單一,分為“天、地、玄、黃、勝”等字銃筒,形式與中國的虎蹲砲相近。北韓自太祖李成桂之後少有兵事,倡導文治天下,火器使用率不高,種類也就較為單一,且不受重視。《懲毖錄》記載,在日本侵朝前夕,“義智獻二孔雀及火繩槍槍刀等物,命放孔雀於南陽海島,火繩槍于軍器寺”。

  • 2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萬曆北韓之役(壬辰倭亂)日本的火器相比較同時期的明朝如何? 其實簡單來說,日本在步兵武器上優於明軍,明軍在火炮方面優於日本。

    日本步兵主要配備一種名為鐵炮的火繩槍,射擊精度高,在40米距離殺傷力較大。日本軍隊大約20%以上都配備了火繩槍,但是明軍步兵火器主要是落後的火銃,三眼銃,火繩槍的數量很少。

    但是,明軍炮兵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雖然明軍也沒有野戰重炮部隊,可明軍卻有龐大的輕型炮兵部隊。明軍火炮主要是佛郎機炮,滅虜炮和120-200斤大將軍炮為主力。這些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要強於日本的火繩槍,而且數量比較多。

    本來日軍入侵以後,李朝軍隊一月之內三都失守八道瓦解,以至於聽到李朝被平推的明廷都不敢相信會有這等事,反而懷疑李朝是要跟日本合謀誘殲明軍。

    其實在戰爭當中,明軍火器也暴露出來了一些問題,首先就是缺乏重炮。在後來攻擊,日軍修建的日式城堡的時候,受到一些挫折。在爬牆進攻的時候,遭到了日軍火繩槍的大量殺傷。

    但是在野戰當中,明軍利用騎兵優勢大的還是不錯的,比如一金甲倭將向要一騎打,結果被明軍邊軍弓騎一箭射中面部。因此,李如梅就說:一個奴兵頂十個倭兵。(奴兵指女真士兵)。明軍在北韓戰場的表現暴露了幾個問題:第一是精銳明軍是真精銳,但數量不多。第二是垃圾明軍是真垃圾,只能壯聲勢。第三是決策層存在各種內部矛盾。

    其實從明實錄來看,明軍威力最大的武器,還是火箭。比如萬曆25年12月,明軍抽調宣府,大同,延慶,浙江明軍兵分三路,以李如梅,李春芳和高策率領,在大帥麻貴帶領下向慶州前進。

    首先就是引誘日本軍隊進入包圍圈,隨後放出明軍邊軍弓騎進行圍獵,射殺400多人。隨後,發射火箭攻擊城外日本堡壘。浙江明軍開始進入近戰,奪取日本堡壘,斬首661人。日軍開始困守島山石城,這個時候明軍缺乏重炮的缺點就顯露出來了。

    日本火繩槍準確,明軍攻城損失很大,當時明軍準備放火箭,柴草火攻,結果“賊窟銃丸如雨,才進木柵外,不得更進,昏後各兵更欲前進,而賊放火炮,諸軍退縮。然後,二十九日,西風大作,天氣慄冽,多備火具,為攻城計,而銃丸雨下不得前”。

    最後,史料記載:“肉搏攻城之際,賊放丸如雨,發無不中。明兵中丸者幾至五百,竟不得登城......”。可見,當時日本火繩槍給明軍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威脅。

  • 3 # 老孫的火器工坊

    一句話概括,叫工藝精湛,火力不足。

    萬曆援朝戰爭是17世紀東亞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三國之間火器的較量。

    比較大明和日本的火器,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日本的優勢在於火槍技術精湛,明軍的優勢在於重火力充足,並且火器與騎兵有效結合。大家對於戰爭中明軍的火器應該不陌生了,所以我就重點說一下日本的火器。

    日本的輕量級火器就是火繩槍,種類有不少,基本上是按照產地命名的,比如種子島,但是在日本所有的火繩槍都統稱為鐵炮。雖然華人比日本人更早接觸火繩槍,但是並沒有給予高度重視,反倒是在東南抗倭的過程中,明政府認識到了火繩槍的威力,這才於1558年在兵仗局大批仿製。日本的火繩槍不同於西方的,他是龍頭朝前,這樣一來,火繩向前落下,距離火槍手的眼睛就會更遠,從而避免濺傷。膛後用螺栓栓死,防止膛氣洩露。製作工藝可謂當時世界上最精湛的。

    比鐵炮大一級的叫大筒,說白了大筒就是超大號的火繩槍,類似於歐洲的手炮,往往用於攻堅破陣一類的戰爭。大筒所用的彈丸大概有一磅重,這就好比一個一磅炮,不過是火箭筒型。

    在大一級就是大炮了,在古代日本,大炮被稱為國崩炮。國崩炮也就是所謂的佛郎機炮,只不過與中國的不同點在於中國的佛郎機多為鐵鑄,日本的是青銅鑄。原因是日本鐵礦資源稀缺,而宋末以及元代,中國往日本進口了大批的銅礦,使得日本的銅資源相比之下比較豐富。

    還有一類炮是日本跟著中國叫的,也就是熕。所謂熕就是前膛加農炮和臼炮的綜合稱呼,這類武器在日本相對比較稀缺,現儲存的數量也不多,而且多為銅鑄。

    可以說,日本在火繩槍方面是優於明軍的,但是火炮數量稀缺,使得每每面對明軍的炮轟就只能龜縮城內。

  • 4 # 赫明路

    在戰略上明軍具有明顯優勢,而在戰術層面上,從陸戰的戰績來看其實明軍和日軍基本勢均力敵,或者綜合陸海軍來說明軍略佔上風。明軍有騎兵和重火器的優勢,但指揮混亂,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日軍單兵火器精良,舉國尚武戰鬥意志較強,協同較好,但偏科嚴重,戰法相較於大陸來說還是略顯落後。

  • 5 # 楚南陽

    那時代日本火器以鐵炮為主。鐵炮是日本對火繩槍的簡呼。日本的火槍,造工精良,精度高,很少有出現彈丸不合裝,炸膛等問題故障,射程也遠些。而且,日本使用火槍駕輕就熟,戰術使用很到位。單就火槍論,比明朝優。

    但日本除火槍外,其他火器則不多。尤其缺炮,就是真正的大炮。陸戰攻堅和陣地戰,海戰對轟,炮兵都很重要。日本缺炮就要命了。尤其是水軍,別以為李舜臣和龜船真厲害得上天,日本水軍多用火槍,哪有火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黨規黨紀修訂的一貫要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