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
童第周是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近半個世紀,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簷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簷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麼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簷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裡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簷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簷水只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恆心不如簷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矇矇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 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童第周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得到了老師的好評。獲博士學位後,他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裡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採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裡,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干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解放以後,童第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佔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
到了晚年,他和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係,他們從鯽魚的卵子細胞質內提取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一種既有金魚性狀又有鯽魚性狀的子代,這種金魚的尾鰭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這種創造性的成績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童第周
童第周是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近半個世紀,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簷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簷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麼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簷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裡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簷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簷水只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恆心不如簷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矇矇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 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童第周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得到了老師的好評。獲博士學位後,他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裡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採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裡,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干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解放以後,童第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佔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
到了晚年,他和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係,他們從鯽魚的卵子細胞質內提取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一種既有金魚性狀又有鯽魚性狀的子代,這種金魚的尾鰭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這種創造性的成績居於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