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37213975947
-
2 # 浮躁的中年人
同行評議制度最早產生於多17世紀中葉
同行評議(peer review),從廣義上說,是指,某一或若干領域的一些專家共同對涉及上述領域的一項知識產品進行評價的活動。所謂知識產品,指的是人們在進行知識活動中所獲得的精神產品(如論文、論著、新工藝)和物質產品(如新產品、新材料)
-
3 # 心悅怡人1
同行評議制度最早產生於15世紀
同行評議的操作由來已久,形式也多種多樣。同行評議作為評價事物的一種方法,最早始於15世紀歐洲專利申請的查新。而論文評審的同行評議最開始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英國皇家學會刊物 (The 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簡稱為Phil. Trans. ) 的創刊時期。
同行評議成為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公認是20世紀中葉以後的事。這與二戰後科技進步引發的論文數量的激增和期刊種類和數量的翻番不無關係。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同行評議就沒有龐大的科技期刊出版業;同行評議的質量是期刊出版質量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障之一。廣義的同行評議開始得更早些,比狹義的要早幾個世紀。據記載其原型起源於敘利亞,當時有明文規定,醫師給病人診斷,每次都要準備一份診斷書的副本。病人治癒或死亡後,診斷書的副本要彙總交給專門的小組審議,醫師由此受到肯定或處罰。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採用同行評議評審科研專案,以決定是否予以資助,首開同行評議在科研管理中的應用的先河。當前,同行評議主要用於如下幾個方面:評審科研專案申請、評審科學出版物、科研成果的鑑定與評獎、評定學位與職稱和評估科研機構的運作等[
同行評議發端於17世紀英國皇家學會的《哲學學報》,由主編奧爾登伯格設計。當時的英國皇家學會作為科學興起的大本營,力圖與舊的知識體系——神學劃清界限,雖然當時的科學還被稱為“自然哲學”,但它強調實驗方法作為知識生產的通用準則,同行評議即是一項由共同信奉科學準則的成員來鑑別並評定新知識有效性的制度,扮演著科學守門人的角色。同行評議制度實現了對科學成果客觀公允的判斷、評價和發表把關,由此保證了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出版和傳播,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科學研究的繁榮和進步。
同行評議制度在西方因為社會變遷以及高等教育和科研體制的變化而不斷髮展。以期刊文章的同行評議為例,在美國經歷了由期刊編委進行評議的編委會模式,當投稿量激增編委會無法應對不得已尋找外援展開評議的臨時模式,隨著投稿量持續增加臨時模式繼之無力又恰逢資訊科技蓬勃發展之時,期刊開始在投稿平臺讓作者自己推薦評議專家,所謂的“以作者為導向”的新模式出現並逐漸成為主流。然而,隨著世界主要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西方主流的學術期刊開始承受海量投稿的壓力,作者導向的模式執行起來費時費力,於是編輯先淘汰一部分稿子的“桌拒”現象開始出現,使得先鋒學者和期刊開始倡議先發表後公開評議的開放模式。這也就將同行評議由最初的單盲(blind)評議(評閱人知道作者而作者不知道評閱人)和雙盲(double-blind)評議(評閱人和作者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推進到體現學術大眾化精髓的開放評議(open-review),即作者和評議者身份公開、評議報告公開、公眾參與公開、互動內容公開、預印本公開、最新評論公開和平臺開放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