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死亡之謎 王皇后性格簡重,沉穩端莊,你說她乏味可以,但是別人很難抓住她的把柄。所以武則天雖然在她身邊佈下了重重情報網,那些宮女也絡繹不絕地來向武則天彙報,王皇后今天吃了什麼,喝了什麼,穿了什麼,說了什麼,但是始終抓不到大錯。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一門心思琢磨一件事,日思夜想,總能想出一個辦法來。武則天經過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一旦開啟,皇后的位置可就搖搖欲墜了。幫助武則天開啟突破口的,就是讓武則天背上千秋罵名、成就了千秋帝業、同時也造成了千古之謎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大約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則天的長女降臨人間。這個小女孩生下來是粉團一般可愛,武則天視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來探望,但是,在王皇后離去之後,小公主就離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認為王皇后就是殺嬰兇手,從而產生了廢掉皇后的念頭。因為這樁歷史公案,發生在武則天向皇后之位發起衝擊的過程中,而武則天又因此得到了好處,所以許多人認為這是武則天製造的一個陰謀。種種版本,眾說紛紜。一片歷史煙雲之中,我們彷彿只能看見孩子伸出的雙手。那麼小公主到底為何離奇夭折?歷史的謎團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呢? 《唐會要》裡講:“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就是說呢,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猝然死了,至於怎麼死的,史學家在記載的時候可沒講,只講了死亡這一客觀事實。那麼武則天呢,她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說王皇后殺死了這個孩子,然後就導致了唐高宗態度的變化。按照這種記載,武則天是利用了這個機會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書中,武則天就不是利用機會了,而是成了殺人兇手。
比如《新唐書·后妃列傳》記載,說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然後王皇后按照母儀天下的規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時候武則天找了一個藉口溜走了,不在現場。王皇后看望的畢竟是情敵所生的孩子,她怎麼可能有什麼實在的興趣呢?所以很快也就離開了。武則天又偷偷地溜回來,拿小被子矇住這孩子,把她捂死。然後重新佈置了現場,自己又悄悄離去,在外面等待著皇帝的到來。她知道皇帝愛屋及烏,已經形成習慣,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來看望孩子。這一天,他又如時而至了,武則天裝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樣子迎上去,兩個人一起走進了嬰兒房裡。可是,揭開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潑可愛的孩子怎麼轉瞬間就沒了呼吸?武則天這時候轉喜為驚,大驚失色。可是諸位,她雖然大驚失色,卻沒有忘記問幾個關鍵的問題,這孩子怎麼會死呢?這是誰幹的?這段時間有誰來過啊?宮女嚇得都暈菜了,這可是重大責任,出重大責任事故了,趕緊說誰也沒來過啊……哎,王皇后剛剛來看小孩來著。這個時候,武則天馬上又轉驚為悲,嚎啕大哭,肝腸寸斷。在這種場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腦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馬上脫口而出,說:“後殺吾女!”她過去就和蕭淑妃一起詆譭武昭儀,可我沒想到她這麼狠毒,居然報復在一個無辜的孩子身上。這一記載表達的資訊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換句話說,武則天不是利用了這件事,而是直接導演了這場悲劇。是她精心策劃了陰謀,親手殺死小公主,然後嫁禍於王皇后。 所以,到此為止,我們已經找到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那個版本,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二個版本呢,就是《唐會要》的記載,小公主不知道怎麼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後武則天就不失時機地利用了這次死亡事件。第三個版本就是剛才《新唐書》所說的版本,武則天直接製造了這個事件,她親手殺死了小公主,然後嫁禍於王皇后。
這三種說法哪一種更可靠呢?我個人認為,武則天殺嬰的可能性非常大。為什麼呢?有三點理由: 第一,王皇后沒有殺死小公主的動機和性格。先看性格,我們知道,王皇后本性端莊嚴肅,不是一個心動就行動的人,這樣的人不適合做殺人犯。再看動機,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她打持久戰更為有利,決不應該輕舉妄動。這個時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時候,殺死小公主對她有什麼好處啊?退一步說,即便王皇后對武則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應該殺死李弘,殺死一個還沒有封號的小公主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認為,王皇后不具備殺死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動機,在她離開時,小公主應該還活著。 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於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根據常識我們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長時間沒有人照料。不像勞動婦女,生了一個孩子,因為還要工作就把這個孩子綁在床頭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邊奶媽、宮女是離不了的,因此,從王皇后離開到李治發現小公主死亡之間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暫。即便在古代嬰兒死亡率非常高的情況下,一個孩子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換句話說,被謀殺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自然死亡。 第三,武則天有殺嬰的動機、性格和條件。不是有一句話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無緣無故的殺人了,是不是?
凡是殺人都得有個動機,我們現在破解謀殺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誰透過這個人的死亡受益了,那這個人就是重大嫌疑犯。從誰受益這個角度考慮,這時候武則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為什麼呢?武則天當皇后的最大障礙就是王皇后。當時和王皇后爭寵的膠著狀態對武則天極為不利,她急於結束這種狀態,這樣,她就有了殺嬰並且嫁禍於王皇后的動機。我們講過,武則天是非凡之人,她善於創造條件。在感業寺,她不就奇蹟般地創造過嗎?而且,她不怕冒險,有孤注一擲的勇氣,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種性格使得武則天具有很強的行動力,能夠迅速地將自己的意圖付諸行動。那麼,武則天有沒有能力準確掌握時間,殺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則天透過結交宮女,在後宮建立了發達的情報系統,對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視小公主的時間,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個時間差,在中間短短的間隙裡殺死小公主,嫁禍於王皇后。 更重要的是,武則天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條件,她有一個母親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宮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時候,對外人的警惕心可能會高一些,但對孩子媽媽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來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來了,其他人就會特別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親媽來了,誰都覺得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則天在發現孩子死了之後,她問,誰來過啊?宮女馬上回答,王皇后來過。其實都有誰來過啊?王皇后、武則天都來過。但是在人們的頭腦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個經常親近自己孩子的媽媽,而只提到了王皇后這個人,就是這句話,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憚轉為怨恨了。所以我認為,武則天具備殺死孩子的性格、動機和條件。 所以,儘管看起來過於殘忍血腥,我們還是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權力的誘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親情,讓一個母親動手扼殺自己的親生女兒。十二年後,武則天已經當上了皇后,回想起這個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啊。她給這個小女孩加封為安定公主,諡號思,按照親王的禮儀隆重安葬。這樣隆重的葬禮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則天對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則天的心靈是否真的能夠獲得安寧和平靜? 小公主死亡事件發生後,武則天和王皇后之間的膠著狀態終於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徹底傾向了武昭儀。根據《新唐書》的記載,他對武則天是“愈信愛”,而且為了安慰她的喪女之痛,還追贈她的父親武士彠為幷州都督。對於王皇后,則是“有廢后意”了,第一次產生了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想法。 皇帝的感情變化很快影響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開始不安,主動要求辭去宰相之位。這樣,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援力量也大為削弱,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小公主之死是武則天打響皇后爭奪戰的第一槍,這一槍擊中了要害,打得是穩、準、狠。這一槍過後,武則天的不利局面開始扭轉了。 如今,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這件事視為武則天陰毒狠戾的標誌,認為武則天是天生心如蛇蠍。而現代人受各種思想的影響,又往往樂於為武則天開脫,把她的種種行為歸結為不得已。那麼,殺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則天不得已而為之呢?談不上。如果武則天安於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後移情別戀,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嬪那樣跟隨子女,安度平靜的下半生。但是武則天選擇了出手。原本應該最純潔深厚的母女之情,終於演變成了權力戰場上冷酷的籌碼。所以在小公主死亡問題上,推動武則天的是蓬勃的慾望和強烈的野心。這種慾望和野心對於一個母親而言是可怕的,但對於像她這樣的政治家而言卻是必要的。 從淒冷的感業寺一路坎坷走來,武則天先是突破了父子關係的人倫界限,接著又突破了基於血緣關係的天倫界限。她押上的賭注太重了,她一定要贏。 但是,在帝制時代,特別是在貴族對政治還有重大影響的隋唐時期,誰當皇后,體現皇帝和特定貴族或者貴族集團的盟友關係,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婚姻問題,這跟今天年輕人的婚姻戀愛大相徑庭。今天我對你說我愛你,咱們結婚吧;吵了一架後,你怎麼這麼煩人,咱們離婚吧;又過了幾天,我覺得吵架是我的錯,咱們再復婚吧。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廢立皇后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能僅憑皇帝的意志,還要得到官僚集團的認可。那麼,武則天還能像前番那樣一路凱歌嗎?
小公主死亡之謎 王皇后性格簡重,沉穩端莊,你說她乏味可以,但是別人很難抓住她的把柄。所以武則天雖然在她身邊佈下了重重情報網,那些宮女也絡繹不絕地來向武則天彙報,王皇后今天吃了什麼,喝了什麼,穿了什麼,說了什麼,但是始終抓不到大錯。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一門心思琢磨一件事,日思夜想,總能想出一個辦法來。武則天經過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一旦開啟,皇后的位置可就搖搖欲墜了。幫助武則天開啟突破口的,就是讓武則天背上千秋罵名、成就了千秋帝業、同時也造成了千古之謎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大約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則天的長女降臨人間。這個小女孩生下來是粉團一般可愛,武則天視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來探望,但是,在王皇后離去之後,小公主就離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認為王皇后就是殺嬰兇手,從而產生了廢掉皇后的念頭。因為這樁歷史公案,發生在武則天向皇后之位發起衝擊的過程中,而武則天又因此得到了好處,所以許多人認為這是武則天製造的一個陰謀。種種版本,眾說紛紜。一片歷史煙雲之中,我們彷彿只能看見孩子伸出的雙手。那麼小公主到底為何離奇夭折?歷史的謎團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呢? 《唐會要》裡講:“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就是說呢,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猝然死了,至於怎麼死的,史學家在記載的時候可沒講,只講了死亡這一客觀事實。那麼武則天呢,她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說王皇后殺死了這個孩子,然後就導致了唐高宗態度的變化。按照這種記載,武則天是利用了這個機會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書中,武則天就不是利用機會了,而是成了殺人兇手。
比如《新唐書·后妃列傳》記載,說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然後王皇后按照母儀天下的規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時候武則天找了一個藉口溜走了,不在現場。王皇后看望的畢竟是情敵所生的孩子,她怎麼可能有什麼實在的興趣呢?所以很快也就離開了。武則天又偷偷地溜回來,拿小被子矇住這孩子,把她捂死。然後重新佈置了現場,自己又悄悄離去,在外面等待著皇帝的到來。她知道皇帝愛屋及烏,已經形成習慣,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來看望孩子。這一天,他又如時而至了,武則天裝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樣子迎上去,兩個人一起走進了嬰兒房裡。可是,揭開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潑可愛的孩子怎麼轉瞬間就沒了呼吸?武則天這時候轉喜為驚,大驚失色。可是諸位,她雖然大驚失色,卻沒有忘記問幾個關鍵的問題,這孩子怎麼會死呢?這是誰幹的?這段時間有誰來過啊?宮女嚇得都暈菜了,這可是重大責任,出重大責任事故了,趕緊說誰也沒來過啊……哎,王皇后剛剛來看小孩來著。這個時候,武則天馬上又轉驚為悲,嚎啕大哭,肝腸寸斷。在這種場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腦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馬上脫口而出,說:“後殺吾女!”她過去就和蕭淑妃一起詆譭武昭儀,可我沒想到她這麼狠毒,居然報復在一個無辜的孩子身上。這一記載表達的資訊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換句話說,武則天不是利用了這件事,而是直接導演了這場悲劇。是她精心策劃了陰謀,親手殺死小公主,然後嫁禍於王皇后。 所以,到此為止,我們已經找到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那個版本,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二個版本呢,就是《唐會要》的記載,小公主不知道怎麼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後武則天就不失時機地利用了這次死亡事件。第三個版本就是剛才《新唐書》所說的版本,武則天直接製造了這個事件,她親手殺死了小公主,然後嫁禍於王皇后。
這三種說法哪一種更可靠呢?我個人認為,武則天殺嬰的可能性非常大。為什麼呢?有三點理由: 第一,王皇后沒有殺死小公主的動機和性格。先看性格,我們知道,王皇后本性端莊嚴肅,不是一個心動就行動的人,這樣的人不適合做殺人犯。再看動機,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她打持久戰更為有利,決不應該輕舉妄動。這個時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時候,殺死小公主對她有什麼好處啊?退一步說,即便王皇后對武則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應該殺死李弘,殺死一個還沒有封號的小公主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認為,王皇后不具備殺死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動機,在她離開時,小公主應該還活著。 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於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根據常識我們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長時間沒有人照料。不像勞動婦女,生了一個孩子,因為還要工作就把這個孩子綁在床頭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邊奶媽、宮女是離不了的,因此,從王皇后離開到李治發現小公主死亡之間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暫。即便在古代嬰兒死亡率非常高的情況下,一個孩子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換句話說,被謀殺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自然死亡。 第三,武則天有殺嬰的動機、性格和條件。不是有一句話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無緣無故的殺人了,是不是?
凡是殺人都得有個動機,我們現在破解謀殺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誰透過這個人的死亡受益了,那這個人就是重大嫌疑犯。從誰受益這個角度考慮,這時候武則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為什麼呢?武則天當皇后的最大障礙就是王皇后。當時和王皇后爭寵的膠著狀態對武則天極為不利,她急於結束這種狀態,這樣,她就有了殺嬰並且嫁禍於王皇后的動機。我們講過,武則天是非凡之人,她善於創造條件。在感業寺,她不就奇蹟般地創造過嗎?而且,她不怕冒險,有孤注一擲的勇氣,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種性格使得武則天具有很強的行動力,能夠迅速地將自己的意圖付諸行動。那麼,武則天有沒有能力準確掌握時間,殺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則天透過結交宮女,在後宮建立了發達的情報系統,對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視小公主的時間,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個時間差,在中間短短的間隙裡殺死小公主,嫁禍於王皇后。 更重要的是,武則天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條件,她有一個母親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宮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時候,對外人的警惕心可能會高一些,但對孩子媽媽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來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來了,其他人就會特別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親媽來了,誰都覺得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則天在發現孩子死了之後,她問,誰來過啊?宮女馬上回答,王皇后來過。其實都有誰來過啊?王皇后、武則天都來過。但是在人們的頭腦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個經常親近自己孩子的媽媽,而只提到了王皇后這個人,就是這句話,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憚轉為怨恨了。所以我認為,武則天具備殺死孩子的性格、動機和條件。 所以,儘管看起來過於殘忍血腥,我們還是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權力的誘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親情,讓一個母親動手扼殺自己的親生女兒。十二年後,武則天已經當上了皇后,回想起這個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啊。她給這個小女孩加封為安定公主,諡號思,按照親王的禮儀隆重安葬。這樣隆重的葬禮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則天對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則天的心靈是否真的能夠獲得安寧和平靜? 小公主死亡事件發生後,武則天和王皇后之間的膠著狀態終於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徹底傾向了武昭儀。根據《新唐書》的記載,他對武則天是“愈信愛”,而且為了安慰她的喪女之痛,還追贈她的父親武士彠為幷州都督。對於王皇后,則是“有廢后意”了,第一次產生了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想法。 皇帝的感情變化很快影響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開始不安,主動要求辭去宰相之位。這樣,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援力量也大為削弱,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小公主之死是武則天打響皇后爭奪戰的第一槍,這一槍擊中了要害,打得是穩、準、狠。這一槍過後,武則天的不利局面開始扭轉了。 如今,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這件事視為武則天陰毒狠戾的標誌,認為武則天是天生心如蛇蠍。而現代人受各種思想的影響,又往往樂於為武則天開脫,把她的種種行為歸結為不得已。那麼,殺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則天不得已而為之呢?談不上。如果武則天安於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後移情別戀,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嬪那樣跟隨子女,安度平靜的下半生。但是武則天選擇了出手。原本應該最純潔深厚的母女之情,終於演變成了權力戰場上冷酷的籌碼。所以在小公主死亡問題上,推動武則天的是蓬勃的慾望和強烈的野心。這種慾望和野心對於一個母親而言是可怕的,但對於像她這樣的政治家而言卻是必要的。 從淒冷的感業寺一路坎坷走來,武則天先是突破了父子關係的人倫界限,接著又突破了基於血緣關係的天倫界限。她押上的賭注太重了,她一定要贏。 但是,在帝制時代,特別是在貴族對政治還有重大影響的隋唐時期,誰當皇后,體現皇帝和特定貴族或者貴族集團的盟友關係,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婚姻問題,這跟今天年輕人的婚姻戀愛大相徑庭。今天我對你說我愛你,咱們結婚吧;吵了一架後,你怎麼這麼煩人,咱們離婚吧;又過了幾天,我覺得吵架是我的錯,咱們再復婚吧。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廢立皇后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能僅憑皇帝的意志,還要得到官僚集團的認可。那麼,武則天還能像前番那樣一路凱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