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藍貝雷635957

    日本發動這場侵華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侵略的野心,但最主要的目的則來自對經濟復甦的渴求,1920-1930年間三次經濟危機給日本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 2 # 約翰塞納貝拉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併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日軍與東北軍閥張作霖曾有合作關係,但漸漸的,日本開始將張作霖視為障礙。

    1928年6月,日本關東軍發起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燬,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日本希望藉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藉機佔領東北。

    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張學良等衝破日本帝國主義的阻撓,聯名通電全國稱:“仰承先大元帥遺志,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佈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是日起,東三省一律改懸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是為東北易幟。至此,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歷史宣告結束。國民黨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

    張學良進一步對日本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並開始在南滿洲鐵路附近建設新的鐵路設施,透過低廉的價格與之競爭,導致南滿洲鐵路陷入了經營危機。感到危機感的關東軍不斷提出抗議,但張學良並不願意妥協。因此日軍石原莞爾、板垣徵四郎等人決定發動戰爭來奪得主導權。

    1929年6月15日至20日,遼、吉、黑、熱四省及哈爾濱特區軍政大員齊集瀋陽,參加張作霖逝世一週年紀念會,並討論中東路等有關問題。7月7日,張學良赴北平與蔣介石晤談;10日,南京政府外長王正廷亦被召至北平;同日,張學良貿然派軍佔領“中東路”,並將蘇聯的商船貿易公司、國家貿易公司等駐華機構同時查封,搜查蘇聯職員,逮捕200餘人,此為“中東路事件”

    7月13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並限期答覆舉行和談的建議;7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復照蘇聯外交部;蘇方認為不能滿意,於7月17日向南京國民政府宣佈斷絕外交關係;7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蘇絕交問題發表對外宣言;7月20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蘇聯事發表《告全國將士》電和《告東北將士》書;7月23日,國民政府關閉駐蘇使館。

    至此,中蘇邦交完全斷絕。蘇聯在中國的權益暫時委託德國代辦負責。

    1931年,華人郝永德未經政府批准,騙取萬寶山村附近12戶農民的土地,並違法轉租給188名北韓人耕種水稻。這些北韓人開掘水渠,截流築壩,侵害了當地農戶的利益,馬家哨口200餘農民上告。

    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僑出境”。然而日本駐長春領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北韓人撤走,且限令於1931年7月5日前完成築渠。7月1日中國農民憤而填渠毀壩,日本警察以護僑為名開槍打死打傷中國農民數十人,一手製造流血事件。

    事後,日本歪曲事實真相,在北韓各地煽動反華風潮,致使旅朝華僑死傷數百人,財產損失無數。同時日本藉機增兵滿洲,為武裝侵略東北大造輿論。

    1931年6月,日本關東軍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太郎在興安嶺索倫一帶作軍事調查,被中國東北軍興安屯墾公署第三團團副董昆吾發現並扣留,在證據確鑿情況下,團長關玉衡下令秘密處決中村震太郎。

    日本藉機宣稱東北軍士兵因謀財害命而殺死中村,威逼中國交出關玉衡,並在日本民眾中煽風點火,用“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誣陷中國“損害日韓移民”。

    儘管日本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釁,張學良仍於1931年9月6日致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及東北三省政務委員會:“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一切,極宜力求穩慎,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這就是所謂的“魚電”。

    1931年7月28日,長江中下游豪雨成災,大水席捲江淮流域8省2市,漢口堤防潰堤,直接衝擊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和賦稅重心,使本已捉襟見肘的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雪上加霜。大水造成的災民佔全國四分之一人口,損失達20多億元。國民政府緊急組織“救濟水災委員會”,作為代表政府的最高賑濟機構,制定各種應急救災對策。

    國民政府戰爭頻繁,再加上各項建設事業需費甚多,國庫空虛,嚴重財政赤字,但仍將全國預算七分之一用於賑災,使國家赤字愈加增多。國民政府還透過賑災公債、美麥借款、加徵稅收、攤派捐款和社會募捐等籌集錢款賑災,至1931年底共籌集6000餘萬救災款。但湖北、安徽、江蘇仍爆發騷亂。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透過日俄講和條約,將中國旅順、大連等地的租借權和“長春-旅順”一段鐵路及附屬設施的財產權利佔為己有。此後,日本創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並由關東軍負責鐵路沿線的警備。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奉行軍事優先的原則,培養了大批職業軍人;而1921年華盛頓會議後,日本開始大規模裁軍,1921年至1930年日本的軍費由七億三千萬日元裁減到五億日元以下,裁減額達40%。大規模裁軍引起了軍人們的強烈不滿,不滿的軍人開始秘密集會,天劍黨、櫻會、一夕會等以東條英機、岡村寧次、石原莞爾為首的軍人秘密組織紛紛成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確立了“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兩年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急於發動一場對中國的戰爭,藉以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階級矛盾。

    1927年6-7月,日本政府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討論並確定了侵略中國的具體方案,並由田中義一起草了一份秘密奏摺給天皇,制定《對華政策綱要》(即田中奏摺)。奏摺內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

  • 3 # 何勇江1

    九一八事變”的時代背景是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併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 4 # 手機使用者80591631666

    918事變背景:

    日本:經濟危機的打擊

    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內閣上臺

    國策基準策略的制定

    以及關東大地震

    國際: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忙於應對經濟危機

    國際上綏靖之風盛行

    國內:國共內戰(這個時候國民黨正在全力圍剿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軍)

    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華北事變背景

    1933年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之後,日本暫時將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轉變為有序推進的“漸進蠶食”方式,即企圖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國。這樣,繼東北之後,華北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侵略的下一個目標。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權方針下,中國民眾和中國共產黨、熟悉形勢的世界各國觀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絕不會滿足僅僅佔據東北的現狀,華北必將成為東北之續。

    日本侵佔華北的具體謀略,使用了“華北分離”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方法,則和炮製偽“滿洲國”的手法如出一轍,即收買小部分漢奸,強姦民意,憑空捏造出“地方自治”的假象,在刺刀威脅下實現“自治”,進而在刺刀控制下完成“獨立”。這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製造的自欺欺人的荒誕鬧劇。但日本認為透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掩人耳目,緩和國際干涉。日本法西斯的陰險狡詐不可謂不惡毒。但是,華人民決不允許日本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對其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鬥爭。然而,面臨如此緊迫的態勢,南京政府當局竟繼續對日妥協退讓,喪權辱國,步步撤退,導致日軍得寸進尺,越發貪得無厭,華北和中華民族產生了空前嚴重的危機。

  • 5 # 無雙海燕7l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擅自發動的軍事冒險行動,以1萬多兵力進攻擁有20萬之眾的東北軍,居然取得了全勝,然後侵佔整個中國東北,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固然不是由當時日本政府授意的,卻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因為日本正深陷經濟危機,不但廣大底層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貧困,連資本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將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或者直接入侵中國,是很多日本人念念不忘的野望。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擅自發動的軍事冒險行動,以1萬多兵力進攻擁有20萬之眾的東北軍,居然取得了全勝,然後侵佔整個中國東北,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固然不是由當時日本政府授意的,卻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因為日本正深陷經濟危機,不但廣大底層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貧困,連資本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將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或者直接入侵中國,是很多日本人念念不忘的野望。

    另一原因是日本的不公平貿易政策,大大損害了英美等國的利益,從而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了對日本的貿易戰,使日本的出口銳減,工業發展受到沉重打擊。

    日本當時的主要出口貨物是棉紡織品,同時也是外匯的主要來源,而這恰好也是英國的傳統出口商品,兩者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係。面對有大英帝國光環加持的英國棉紡織品,日本採取的手段也很乾脆——價格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的興衰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