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70009566003
-
2 # 相生橋上的光輝
奴隸在澳洲一直存在到20世紀50年代
1901年澳洲聯邦建立,新政府透過的第一批法律就包括《太平洋島民勞工法案》,內容是自1904年起禁止任何島民入境,並在1906年之前將所有在澳島民驅逐出境。這些“契約勞工”成了“白澳政策”的第一批犧牲品。
澳洲首任總理埃德蒙·巴頓是“白人種族純潔性”的忠實守護者,島民驅逐令的積極推動者,他毫不掩飾地引用了美國南方的“教訓”:“黑人現在不能被驅逐出境,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而且他們的種族已經在美國的土地上紮根。”巴頓說,“我們不建議澳洲出現這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
英國從1717年開始,一直把本國重罪犯人流放到北美殖民地去。1783年,北美殖民地贏得了獨立,英國喪失了北美流放地。這時英國社會因工業革命和圈地運動引起社會局勢發生動盪,犯罪率日益升高,這些犯人流放到哪去,成了英國執政者急待解決的問題。
1779年,曾經隨同庫克發現東澳洲的約瑟夫•班克斯向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建議,把東澳洲的植物灣地區作為流放地。 英國政府採納了班克斯的建議。1786年8月,內務大臣悉尼勳爵宣佈東澳洲為刑事犯和政治犯的流放地,並指示海軍部做準備,以便把第一批犯人運往澳洲。
1787年5月13日,新殖民地第一任總督兼駐地司令官阿瑟•菲利普上校率領212名海軍陸戰隊員,押送575名流犯離開英國,於1788年1月到達澳洲的植物灣。 從此,澳洲成為英國的流放地。
在以後的30年中,被放逐到澳洲來的犯人總數達33508人。流放來的犯人除少數確有危害社會的罪行外,大多數是無以為生的貧民、被剝奪土地的農民、乞丐、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愛爾蘭人以及政治犯等。澳殖民政府利用軍隊和嚴刑強迫流放犯在傑克遜港建造住所,修築道路,開荒種地,辦起農場和牧場。
澳洲出現了第一批城市和鄉村。初期的一切東西,尤其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完全依賴母國和船隻運輸供應,一旦運輸船延誤曰期或失事,就會給殖民地帶來嚴重饑饉。饑饉使菲利普總督深信,只靠流放犯的勞動,不可能使殖民地長期存在下去,因而他制定出發展殖民地的方針:從英國吸引自由移民來澳洲,把犯人作為自由移民的勞動力;賜土地予官員;由犯人充作勞動力;賜土地予釋放犯。
這一方針後經格羅斯等總督修改充實,成了英國殖民當局長期在澳的殖民方針,其結果使澳洲社會向與流放犯殖民地相反的方向發展。農業是澳洲殖民當局的主要經濟部門。農業經濟體制當時出現了四種類型:殖民當局的農場,強迫犯人勞動;軍政官員私人農場,指派犯人無償勞動或僱傭釋放犯;自由移民的個體經濟;釋放犯的個體經濟。
畜牧業、小型作坊和商業也陸續建立起來,其中養羊業的出現和發展,對澳洲社會的發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澳洲養羊業的鼻祖是前軍官麥卡阿瑟。1802年,他在倫敦說服了國務大臣卡登姆伯爵,允許他在澳發展養羊業。
他帶著卡登姆給新南威爾士總督金的命令回到悉尼。命令要求金給麥卡阿瑟1萬英畝土地來飼養西班牙的美利奴細毛羊,澳洲的養羊業從此發展起來。 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客觀上要求擴大土地面積,從而加緊了對澳洲內陸的探察,並取得了一些成就。
他們在藍山山埡和利物浦兩山山麓以西發現了一片肥沃的大平原,於是開始大規模向這裡移民,這就為澳洲農牧業,尤其是養羊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前提條件。在澳洲的各個經濟部門中,流放犯和釋放犯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力。
在如何對待釋放犯方面,澳洲出現了相互對立的兩派。一派是擁護正確對待釋放犯的人稱之為“解放論”派;另一派是反對給釋放犯以應有的社會地位的人,稱之為“排斥論”派。有反對派的人寫了一封請願書讓人轉呈給英國下議院,控告這一時期的總督麥誇裡改變陪審團的決定,鞭打自由人,出賣赦免證和重用釋放犯等。
1819年,英國下議院任命了一個“調查監獄委員會”,由殖民大臣約•託•比格負責調查。比格從1819年10月至1821年2月在新南威爾士和範迪門兩殖民區進行了細緻的調查,並在1822年和1823年先後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三個報告,就有關犯人和釋放犯提出瞭如下建議:大力發展牧羊業,用流放犯牧羊;把最頑固的犯人流放到莫爾頓灣、克斯提港和博里港去,對一般犯人也寧嚴勿寬;廢除授土地予釋放犯的政策;禁止任命釋放犯擔任社會任何公職和由釋放犯參加陪審團。
英國政府接受了比格的建議。1821年12月,布里斯班取代麥誇裡任總督,布里斯班奉命改變了對犯人和釋放犯的政策,完全按照比格的建議行事,把犯人從城鎮遷到鄉村,指派給自由遺民去從事農牧業勞動,把所謂不好好改造的犯人送往麥誇里港和莫爾頓灣,同時廢止了授土地予釋放犯的政策。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英國工業革命到19世紀50年代已基本完成,英國本土工業的巨大發展,迫切要求殖民地提供更多的原料和銷售更多的商品。在工業革命中,英國毛紡織工業高速度地發展起來,大幅度地增加了對羊毛的需求量,迫切要求澳洲養羊業迅速發展,以適應母國毛紡織品工業高速發展的要求。
因此英國改變了對澳洲的殖民政策。英國政府在澳推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建立起新的授予、租讓和出售土地的制度。1825年,英國頒發給澳洲農業公司特許狀,在新南威爾士東海岸的紐卡斯爾地區授予該公司100萬英畝土地,後又租讓大批土地,新南威爾士共出租土地高達7300萬英畝。
這樣,澳洲出現了畜牧業大發展的局面。1847年,英國專門頒佈了有關土地租借的法令。英國政府還推行了新的移民政策,對自由移民給予旅費津貼。1830年以後從英國移人的公民幾乎全是由政府資助的。
到澳洲後,殖民當局給予妥善安排,給予種子、土地、工具和牲畜,無償向他們提供流放犯充作勞動力。 這一做法使澳洲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自由移民數量超過了流放犯和釋放犯人數的總和;出現了階級差別;人口的總數從1820年的33543人上升到1850年的405363人,人數增長了近11倍。
英國政府還改變了對澳統治方式。1823年,英國議會透過關於改善新南威爾士和範迪門地區的司法條例。 根據條例,新南威爾士和範迪門地區分別建立起5~7人的立法會議。此後,英國被迫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改革,變換統治方式。
總督權力日益削弱,而由當地地主資產階級控制的議會的力量日益膨脹。澳洲人口結構的變化,英國對澳統治方式的變化,以及採取新的土地政策和移民政策,表明澳洲已由流放犯殖民地轉向公民殖民地。 在新南威爾士和範迪門地區外,英國殖民主義者於1829年建立西澳洲殖民區,1836年建立南澳洲殖民區。
自由移民不僅侵佔了藍山山脈和利物浦山脈以西的大平原,而且向南、向西,向整個澳洲擴充套件,到19世紀50年代整個澳洲都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這一歷史時期,澳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為適應母國毛紡織業的發展,養羊業已發展成為澳洲的主要經濟部門擁有資本的移民絕大多數成為養羊主,隨著日益增多的羊群逐步向內陸推進,距海岸越來越遠,規模巨大的養羊公司和牧羊場陸續出現。
到1849年,澳洲已擁有1600萬隻綿羊,羊毛成了主要的出口商品。1810年僅167磅,到1849年就達到了3500萬鎊。 1850年,澳洲的羊毛幾乎全部運往英國,佔英國全年羊毛進口總數的一半。
農業經濟發展也很快首先耕地面積逐漸擴大,1850年,新南威爾士、範迪門地區和南澳洲三個殖民區的農田已達43萬2千英畝,糧食自給率逐年增加。隨著農牧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澳洲內部市場逐步擴大,促進了本地製造業的產生,出現了造船、釀酒、制粉、農具等工業部門,此外,食鹽、服裝、製革、傢俱、陶器、鐵器等小型作坊也紛紛出現。
工業中以造船業最為突出。澳洲各殖民區土生土長的地主資產階級、中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在這一歷史時期內逐步成長起來,並開始了激烈的鬥爭。在1823~1850年間,政治鬥爭主要是圍繞著廢除流放制而展開的。
澳洲各殖民區的中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主張廢除流放制,英國政府堅決反對。 1837~1838年,英國下議院被迫建立一個由威廉•莫爾斯沃思爵士主持的委員會調查流放制的問題。
1839年,英國政府下令廢除新南威爾士和範迪門地區的流放犯指派制。1840年,英國殖民大臣約翰•羅素勳爵在下議院發表演說,不得不承認流放制是奴隸制,並宣佈廢除向新南威爾士流放犯人的制度。 此後,澳洲本土的各階級和一些政治集團不斷地對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它在其他殖民區也廢除流放制,這一斗爭一直持續到1866年,英國不得不宣佈在整個澳洲廢除流放制。
從此,澳洲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為澳洲民族的形成和聯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