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一下寺,寺不是外來詞語,最早的“寺”是指官署,是官吏辦公的地方。我們在古裝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如大理寺(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等。也就是說寺最先具有官方性質,不是私人領地。
“寺”作為佛教的寺院,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永平十年間,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至洛陽,朝廷極為重視,安排他們在“鴻臚寺”暫住。重視佛法的漢明帝在永平十一年,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取名“白馬寺”。一直留存至今的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成為古都洛陽的一道風景。白馬寺屬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核心的目的就是翻譯佛經。
隋唐之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儘管有些官署仍稱作“寺”,如大理寺。但在民眾心中,“寺”早已成了僧人的住處和燒香拜佛之地了。影響比較大的寺除白馬寺,還有少林寺,靈隱寺,以及亞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禪寺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做過和尚,所以明朝對寺院更加寬容,以至於成了很多人的避難所,看水滸傳大家就能理解,魯達犯了事就到五臺山出家後到大相國寺躲避。
寺裡面不僅僅有和尚,男的,還有女的稱為尼姑也就是比丘尼,你說女和尚也可以。
廟,又稱“宗廟”,最初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敬奉鬼神之處。在古代,“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秦漢時期,隨著人們認知的提高和對精神圖騰的寄託,廟已經不單單是祭祖的場所,其祀神和紀念前賢越來越突出。比如有:城煌廟、土地廟、山神廟、文廟、武廟、關帝廟等。最大的廟就是皇宮的前殿,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
寺一般是公有的,廟既有公共的,還允許私人建造,甚至到後來普通人也可以建廟,個人感覺寺規模要大於廟。
所謂觀,就是我們常說的道觀,是本土宗教道教人活動敬神的場所。道教宮觀的建築形式和佈局與佛教寺院的建築大體相仿,也採用中軸線,院落式佈局,只是殿堂的名稱與所供奉的神像不同而已,一般規模較小,只因現在道教衰退,影響力減弱。最常見的有白雲觀,三清觀。裡面的人我們一般稱為道士,影視劇裡茅山道士啊,俱是如此。
庵最初就是個人修行或學習的茅屋,較小,後來才發展為供女性佛教徒修行場所。庵和寺更加接近,但是規模不一樣,畢竟女出家人比較少,庵普遍是小一些,而寺就比較大,這兩者都是信奉佛教的人。
宮與殿最為接近與混淆,也最常用在一起,很難說得清楚。一般來說處理國家大事叫殿,個人事務叫宮。上古時代,“宮”泛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沒有貴賤之分,無論何人所居,都可以稱為“宮”。秦漢以後,“宮”的字義縮小,專指帝王的住所,如干什麼有阿房宮,漢有未央宮。另外,祀奉神祗的住所也有稱“宮”的,如道教的上清宮、太清宮。
“殿”的情況與“宮”相類似。另外,佛教寺院內僧眾供佛的處所,一般稱為“大雄寶殿”。
“宮”和“殿”成為帝王住所的專稱以後,為個別建築物命名時又有一些講究,總的說來,是殿在前面宮在後,殿大而宮小。作為帝王住所的專稱,“宮” “殿”兩字是同義的,不過“宮”的組成能力要比“殿”強得多。
這些建築物雖然叫法不同,但是有很多交叉存在使用,因此也不可生搬硬套,一概而論,更不要揚一砭一,更要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可起爭執相互傷害。
首先說一下寺,寺不是外來詞語,最早的“寺”是指官署,是官吏辦公的地方。我們在古裝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如大理寺(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等。也就是說寺最先具有官方性質,不是私人領地。
“寺”作為佛教的寺院,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永平十年間,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至洛陽,朝廷極為重視,安排他們在“鴻臚寺”暫住。重視佛法的漢明帝在永平十一年,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取名“白馬寺”。一直留存至今的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成為古都洛陽的一道風景。白馬寺屬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核心的目的就是翻譯佛經。
隋唐之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儘管有些官署仍稱作“寺”,如大理寺。但在民眾心中,“寺”早已成了僧人的住處和燒香拜佛之地了。影響比較大的寺除白馬寺,還有少林寺,靈隱寺,以及亞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禪寺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做過和尚,所以明朝對寺院更加寬容,以至於成了很多人的避難所,看水滸傳大家就能理解,魯達犯了事就到五臺山出家後到大相國寺躲避。
寺裡面不僅僅有和尚,男的,還有女的稱為尼姑也就是比丘尼,你說女和尚也可以。
廟,又稱“宗廟”,最初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敬奉鬼神之處。在古代,“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秦漢時期,隨著人們認知的提高和對精神圖騰的寄託,廟已經不單單是祭祖的場所,其祀神和紀念前賢越來越突出。比如有:城煌廟、土地廟、山神廟、文廟、武廟、關帝廟等。最大的廟就是皇宮的前殿,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
寺一般是公有的,廟既有公共的,還允許私人建造,甚至到後來普通人也可以建廟,個人感覺寺規模要大於廟。
所謂觀,就是我們常說的道觀,是本土宗教道教人活動敬神的場所。道教宮觀的建築形式和佈局與佛教寺院的建築大體相仿,也採用中軸線,院落式佈局,只是殿堂的名稱與所供奉的神像不同而已,一般規模較小,只因現在道教衰退,影響力減弱。最常見的有白雲觀,三清觀。裡面的人我們一般稱為道士,影視劇裡茅山道士啊,俱是如此。
庵最初就是個人修行或學習的茅屋,較小,後來才發展為供女性佛教徒修行場所。庵和寺更加接近,但是規模不一樣,畢竟女出家人比較少,庵普遍是小一些,而寺就比較大,這兩者都是信奉佛教的人。
宮與殿最為接近與混淆,也最常用在一起,很難說得清楚。一般來說處理國家大事叫殿,個人事務叫宮。上古時代,“宮”泛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沒有貴賤之分,無論何人所居,都可以稱為“宮”。秦漢以後,“宮”的字義縮小,專指帝王的住所,如干什麼有阿房宮,漢有未央宮。另外,祀奉神祗的住所也有稱“宮”的,如道教的上清宮、太清宮。
“殿”的情況與“宮”相類似。另外,佛教寺院內僧眾供佛的處所,一般稱為“大雄寶殿”。
“宮”和“殿”成為帝王住所的專稱以後,為個別建築物命名時又有一些講究,總的說來,是殿在前面宮在後,殿大而宮小。作為帝王住所的專稱,“宮” “殿”兩字是同義的,不過“宮”的組成能力要比“殿”強得多。
這些建築物雖然叫法不同,但是有很多交叉存在使用,因此也不可生搬硬套,一概而論,更不要揚一砭一,更要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可起爭執相互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