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0890378025883

    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兼愛便必須非攻,非攻即反對攻戰,即“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當然,非攻並不等於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很注重自衛戰爭。自衛是反侵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自衛就會等於不反侵略。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 兼愛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天下之亂,起於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君與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直至盜賊之害人,都是互不相愛的結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也講“慈”、“孝”,但並不以“孝悌”為“兼愛”之本,更不主張有等差的愛,所以,其“兼愛”具有反宗法等級制的特點,因此孟子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墨子的“兼愛”還要禁止“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反對貴族、富人欺壓下層民眾。並且,“兼相愛”和“交相利”是相結合的,墨子吸收並發展了子思學派“義”、“利”合一的思想,擺脫了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只講“義”不講“利”的片面性。“兼愛”有利於自己,不“兼愛”則有害於自身,墨子將倫理道德和功利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非攻   非攻“非攻”反映了墨家學派反對發動不義之戰的和平願望。“兼愛”主張天下人互愛互利,不要互相攻擊,這就必然要主張“非攻”。當時兼併戰爭劇烈,農、工、商、士等庶人階層和下層貴族都希望社會安定,墨家代表了他們要求停止戰爭的願望。攻戰之害,“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而且不僅被攻的國家受害,攻人的國家也要受害;由於兼併戰爭,將會導致“兼國覆軍,賊虐萬民”,古代本有一萬多國,“今以並國之故,萬國有餘皆滅”(《非攻下》)。墨子主張弱小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大國兼併,這一理論是戰國“合縱”的先聲。而要求統治者“寬吾眾,信吾師”,認為這樣“則天下無敵矣”,既發展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又啟迪了孟子的“王道”主張。看來墨子是一個希望能和平統一天下的理想家。墨子“非攻”,但並不反對防禦戰,墨家的守禦是有名的,被稱為“墨守”。《墨子·備城門》以下的十一篇中,記載著他們製造和使用防禦戰具的經驗。他們幫助被攻的國家防禦抵抗。《公輸》篇中記載,當時有名的工師公輸般替楚國製造了攻城的雲梯,楚國準備用雲梯去攻打宋國。墨子在魯國聽到這個訊息,急行十天十夜,去遊說公輸般和楚王。並早派了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帶著守禦工具,幫助宋國守城。就這樣墨子用實力制止了楚國攻打宋國,及時平熄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戰禍。墨子“非攻”,卻也不反對“湯伐桀,武王伐紂”那樣的“革命”戰爭,認為“彼非所謂攻,謂誅也”。這顯然汲取了《易傳》思想,且直接啟迪了孟子的“誅一夫”思想。墨子還把無衣無食的窮人視為“僻淫邪行之民”,主張用兵禁止“寇亂盜賊”的“淫暴”行為,認為“有甲盾五兵者勝,無者不勝,是故聖人作為甲盾五兵”(《節用上》)。這一方面表示墨子主張用武力維護治安;另一方面也說明墨子並不站在下層窮苦民眾的立場上,他只是上層平民的政治代表,他要維護其既得利益並保護私有財產。  "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兼愛便必須非攻,非攻即反對攻戰,即“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當然,非攻並不等於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很注重自衛戰爭。自衛是反侵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自衛就會等於不反侵略。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而非攻則主要表現在國與國之間。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 編輯本段作用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利都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而人與人之間的互怨互損將激發矛盾引發禍亂。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擊墨家,說墨家無君無父,無異禽獸。由此可見墨家的進步和儒家的狹隘。  思想內容和現實意義  (一)以“兼愛”代替“別愛”,反對自私自利  “兼愛”,或曰“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家學說的核心,墨子提出“兼愛”,首先是反對“別相惡”的,而“兼愛”的首要含義正體現在同“別相惡”的對立之中。“別”是指人們不相愛,只顧自己,自私自利,是天下之害;“兼”是互相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墨子認為,“兼”是“聖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統治得以安穩,萬民衣食得以豐足的根本辦法。所以,必須以“兼”易“別”,實行“兼愛”,這就是“兼愛”的第一要義,它首先反對了獨知愛己的自私自利。  這種思想對於中國現代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來說意義重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於社會之中,總要與他人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絡,因此,應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培養互幫互助的精神,驅除個人“只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之心,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二)墨子講“兼愛”,強調“愛無差等”  墨子宣揚“兼愛”,認為“兼愛”是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講究“愛無差等”(《孟子?滕文公上》),“兼愛”就是愛所有人。墨子的這種觀點,要求不分等級,無差別地愛所有人,實質上具有打破宗法等級觀念的作用,是對儒家講“泛愛”,講“仁者愛人”,認為“愛有差等”的一種否定。  墨子的這種“愛無差等”的觀點雖過於極端,但我們要積極吸取其中的愛護人民、尊敬人民的合理成分。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關注民生也成為十七大報告的一個亮點,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實際問題被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這都是“愛民”的表現。幾千年來,農民一直是個被忽視的人群,其根本利益很少被給予關注,而墨子提倡的“愛無差等”,正是給中國當代的領導階層、管理階層應加強對普通老百姓的關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很好的借鑑意義。  (三)墨子講“兼愛”,強調相互間的義務  墨子在闡述其“兼愛”學說時,提出了“為彼猶為己”,即為別人就像為自己的道德原則。事事處處為別人著想,急人所急,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墨子“為彼猶為己”的原則,出發點是先“為彼”,即把為他人放在第一位。墨子認為真正貫徹了“為彼猶為己”的原則,自己先為他人,他人也會對等地給自己以回報: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這種對等互報,強調相互間義務的道德原則在今天仍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如果每個市場主體都堅持合法經營、公平競爭,不去非法侵害他人利益,那麼他自己的利益也會得到保障;如果一個經營者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缺斤短兩、欺行霸市,那麼他就破壞了市場正常的經營秩序,這種風氣蔓延開來,他自己也將成為受害者。對等互報的原則告訴市場上的每一個經營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關係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四)墨子講“兼愛”,與物質利益相聯絡  墨子常把“兼相愛”和“交相利”並提,把“交相利”作為“兼相愛”的內容和標準。但是,興利首先要除弊,墨子認為,實行兼愛就應該給人民以實際的物質利益,解決人民迫切的生活問題,實現“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墨子·天志中》)。  墨子的此種觀點,至今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中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大發展時期,黨的基本路線要求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有力保證,而“兼愛”思想在今天屬於精神文明的範圍,只有物質文明充分發展,綜合國力得以增強,人民切切實實的生活問題得以解決,精神文明建設才會獲得牢固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應該始終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大力發展精神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7 plus和iPhone8 plus現在哪個更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