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的內容。本課目標主要是透過組裝氣球小車和研究小車的運動,瞭解反衝力的作用,鍛鍊動手能力。編寫思路是透過玩氣球,發現氣球在反衝力的作用下能夠運動;然後試著把反衝力用在推動小車上並對反衝力有直接的進一步的認識。教學目標包括: 知識目標:指導學生自行探究反衝現象,並運用所以認識的科學道理解釋一些常見的反衝現象。透過玩氣球,安裝反衝力小車的活動,瞭解反衝力的作用和方向。 能力目標: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安裝反衝力小車。透過指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整理和分析事實促進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反衝力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課後瞭解中國火箭的發展歷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運動和力的有關知識,雖然對生活中的一些反衝現象感到司空見慣,但對運動和力關係的認識比較膚淺,對反衝現象知之不多且不知其所以然。從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以來,學生一直在接受探究式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培養,而且在科學探究方面所需要的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都比三、四年級有進一步的發展。實驗操作能力比較強,思維靈敏,善於分析實驗現象,有自己的見解,但口頭表達不太流利。 近年來,隨著中國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探究式學習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科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精神。突破了過去系統地傳授知識為中心觀念,明確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應與科學探究活動相結合,讓學生自己找水喝,以“探究為核心”,透過科學探究活動,並在科學活動中學習科學,將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新課程極力倡導要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認為只有切實以活動為基礎,才能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 同時,我們在教學時應該要學生明確,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也使學生感到科學研究不陌生、不神秘,就在大家的周圍。因此,科學探究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實驗中使用的小車是配套學具,安裝氣球的小零件是散件,由學生自行安裝。上課時老師不限定安裝的方向,學生安裝好後如果出現問題由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找對策,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方面的能力。由於材料的原因,有些小車可能會走得比較慢或者不會走,這些情況也交給學生自己去分析,找原因,從而擴大了探究的層面。 鑑於以上思考,我讓各種探究“活動”來貫穿《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這節課堂教學的始終。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對一個個活動進行再思考,巧安排,使用探究、討論、彙報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充分有效地展開。 【課堂回放】(節選兩個片段) 一、第一個探究活動:感知氣球的反衝現象 師:同學們都玩過氣球吧?你們是怎樣玩氣球的?(意圖:玩氣球的方法很多,讓學生說一說可以使學生回憶玩氣球時的快樂,活躍氣氛。)生1:我把氣球吹大了紮緊口,拍著玩。生2:我在氣球裡裝水玩。生3:我把氣球吹大了踢著玩。生4:我吹大氣球,然後放開手,氣球會飛出去。生5:我把氣球吹大後用兩手拉著氣球嘴,它會發出“嘰嘰”的聲音。師:同學們的玩法真多。但是要想發現神舟五號升空的一些科學秘密,我們可以參考第4位同學的玩法去進行研究。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1號信封裡有氣球,每個同學可以拿一個氣球按剛才那位同學的玩法再去玩玩氣球。老師有3個要求:(課件出示) 1.把氣球吹脹,氣球口對著手掌,拿氣球的手慢慢放鬆,感受從氣球裡噴出的氣體。 2.再次把氣球吹脹,把手鬆開。觀察剛把手鬆開時氣球運動的方向和氣球噴氣的方向分別怎樣。 3.小組討論觀察到的現象並用箭頭的形式記錄在實驗記錄上。(學生開始玩氣球。課室裡氣球滿天飛,老師巡迴指導學生觀察,提醒學生進行討論,做好記錄。) (意圖:對玩氣球有了具體的要求,使觀察有了一定的方向,不是漫無目的的玩。第一個要求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從氣球裡噴出的氣體有一定的力,第二個要求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氣球運動的方向和噴氣的方向。)師:說說大家有什麼發現。生1:氣球裡的氣從下面噴出,氣球向上飛。生2:氣球朝後噴氣,氣球向前飛。生3:我還知道,如果氣球從這個方向噴氣,它就向那個方向飛;如果從另一個方向噴氣,它又向另一個方向飛。師:那你能到黑板來用箭頭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嗎?(意圖:希望學生把看到的現象用圖示表示,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同時,也使問題更明瞭化。)(邀請四位學生到黑板上畫,有的學生畫了氣球在不同的運動方向時氣球的噴氣方向,有的學生畫出了氣球從放手開始到落地的整個過程。畫好後解釋給大家聽。)師:觀察得真仔細,畫得也很認真,說得很完整。同學們同意他的看法嗎?全班:同意。師: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你們剛才的發現?生:氣球噴氣的方向和它運動的方向相反。師板書:方向相反。師:氣球的運動和火箭升空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呢?(意圖:把火箭升空和氣球進行對比,希望找出他們之間共同的地方。)(再一次播放了神舟五號升空的片段)生1:火箭升空時向下噴氣,向上升;氣球也是向一個方向噴氣,向另一個方向飛。生2:火箭是利用燃燒燃料升空,氣球是利用氣球裡的空氣壓縮噴出氣體。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能透過實驗研究自己發現科學秘密。你還知道有哪些類似於我們玩氣球時看到的現象嗎?(意圖:能從更多的現象中找到共同的規律,訓練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生1:噴氣飛機。生2:我看《米老鼠》時看過一種小車,是把一個氣球放在小車上使車行走的。師:能不能給我們剛才看到的現象起個名字?(意圖:不把“反衝現象”的概念強加於學生,希望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觀察找出規律,透過規律來起名字,同時,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翁。)生1:反衝力現象。生2:反衝力原理。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為了方便,人們會給這種現象一個統一的叫法。(播放解釋反衝現象概念的錄影)師:我們剛才玩氣球時出現的現象也是——生:反衝現象。師:是什麼力量使氣球運動起來的呢?生:是氣球裡噴出的氣體。生2:氣球裡噴出氣,氣球就飛出去了。生3:我剛才把氣球嘴對著我的手噴氣,感到有一股氣在吹著我的手。是這股氣使氣球飛起來的。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不但觀察得仔細,還善於開動腦筋,樂於思考。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吧。(學生閱讀課文第9頁有關反衝力的段落)師:是什麼力量使氣球飛出去的?全班:反衝力。教師板書:反衝力。師:是氣球噴氣時產生的反衝力。 二、第二個探究活動:利用反衝力使小車運動 師:同學們今天的表現非常棒。現在老師再給大家出個難題,看看誰有辦法。(出示一輛小車)你能利用今天學的原理使這輛小車跑起來嗎?(意圖:考驗學生能否對知識進行運用。)生(躍躍欲試):能。師:用什麼方法?生:把氣球放在小車上,可以使小車動起來。師:這個方法行不行呢?同學們可以試一試。老師可以提供幾個小零件幫助把氣球固定在小車上。(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迴指導,對個別不能用橡皮筋捆紮的小組給予幫助。各小組安裝好氣球后就開始觀察實驗,有的小組離開座位到講臺前的空地上玩小車。)師:哪些小組的小車啟動起來了?(啟動了小車的學生都舉起了手)師:那你們有什麼發現?能把你們的小車拿上來讓大家看看嗎?(意圖:彙報學習情況,展示成果,分享成功的快樂與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生:我們的小車開始不能走。師:為什麼不能走?生:因為剛開始我們把氣球這樣安在小車上,(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氣球拖在了地面上,阻擋了小車的運動,後來我們重新安裝了氣球,換了個方向後,小車就走了。師:他們說得怎樣?(全班鼓掌)師:太棒了!剛開始他們的實驗沒有成功。但是他們能從中找原因,作出猜測,然後再實驗,最後成功了。我們做科學實驗也要這樣,不怕失敗,失敗了,就找原因,再實驗,直到成功。謝謝!其他同學還有什麼發現?(意圖:及時進行科學方法及科學態度的教育。)生:我們的小車不會動。師:把你們的小車拿上來,大家一起來幫你們找找原因。(意圖:學生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由大家一起來想辦法分析,使探究的層面及深度擴大了。)(這一小組的同學把車放在實物投影上,吹大氣球,安在小車上。小車開始不動,後來慢慢地動了起來。)(全班笑)師:這不是動起來了嗎?生:動得很慢。師:慢,但動了沒有?生:動了。生:我們的氣球是向前噴氣的,小車就向後運動。師:所以,小車的啟動也是一種——全班:反衝現象。師:還有沒有實驗不成功的小組?(意圖:想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新的問題,希望把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都讓學生知道,也希望由大家一起分析,在課堂上解決這些問題。)(不成功的小組舉手)師:把你們的小車拿上來讓大家看看。為什麼小車不動?(小組代表把小車放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生2:我知道他們的車為什麼不動。他們把氣球裝在了小車的旁邊,這樣的話車輪不會轉過來,所以車就不會動。如果車輪可以轉到這邊的話,車就可以動了。(此生在黑板上畫出車輪的轉動方向)師:真聰明。(對著不成功的學生)下去後你們再按剛才這位同學的意見試一試,看看小車能不能跑起來。還有不成功的嗎?(小組代表把氣球吹大安裝在小車上,把小車放在實物投影上,氣球從大慢慢變小,小車都一動不動。)師:為什麼你們的小車不動?生:可能是氣球太大了,拖在桌面上,影響它運動。生2:我的氣球吹得比他的還大,但我們的車會跑。生3:可能是氣球開始太大了,拖在桌上,動不了。但氣球小了以後,反衝力也小了,所以小車也動不起來。生4:他們的氣球裝的方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氣球吹大後是在小車上的。他們的吹大後拖在了桌面上,可能就是桌面阻礙了小車的運動。生5:小車不會動就是因為沒有反衝力。師:同學們說得真好,老師欣賞這些善於開動腦筋的同學。到底是什麼原因不能使小車動起來,我們還要進一步地進行探究。做科學實驗就是這樣,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會有失敗。失敗了怎麼辦?就像同學們剛才做的這樣,找原因,改變實驗的條件,然後再去實驗;失敗了,再找原因,再實驗。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就是這樣的。有時我們要感謝失敗給了我們更多研究的機會,使我們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徑。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沒有時間繼續剛才的研究,我希望同學們能在課後繼續研究,直到能使你們的小車動起來。(意圖: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的教育。)師:課上到這裡,我們還沒有課題呢?你們能給今天的學習定個課題嗎?(意圖: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定自己喜歡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老師給的課題只是參考。)生1:奇妙的反衝力。生2:生活中的反衝力。生3:反衝力原理。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我們今天利用了反衝力使小車運動了起來,就像火箭升空、氣球運動一樣,如果用這樣的課題可以嗎?(老師貼出《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的課題。)(下課時間到,下課) 【教學反思】 這個班學生思維之活躍,反應之靈敏,課外知識之豐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們能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辯駁,闡述自己的觀點。雖然是四年級的學生,前面關於動力方面的內容又沒有學過,但對這節課的探究學習似乎影響不大。當老師問到還有哪些現象也是反衝現象時,有個學生說汽車在車尾排氣,汽車行駛。另一學生立即反駁說:汽車不是反衝現象。汽車是利用發動機產生的動力啟動的,不是利用尾氣。 給學生一杯水,不如讓學生自己尋找一滴水。本教例採用探究教學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安全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裡,自由奔放地想像、思維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對於教學主題的設計,透過教學實踐,我比原先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便於運用生活中的經驗,用生活中的材料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生活中的科學。如果給學生看或做他們無法理解的實驗或用抽象的語言向他們解釋原理,只會使他們覺得科學很難懂,降低對科學的興趣,甚至對科學產生神秘感,無意去探究。其次必須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經驗。正因為孩子們平時有玩氣球的經驗,雖然他們沒有意識到裡面包含有反衝的作用,但對於他們提出假設、完成實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透過教學實踐,我感到本課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成功的,在學習中力求讓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當然這個探究過程不是體現在教學的結構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自身探究過程的完整。本課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設計怎樣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而不是指揮學生去重複探究過程。在教學上,不要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要真正落實到孩子心靈上,讓他們舒心地去做比較感興趣的事,我覺得那就達到了我們最高的境界。當學生遇到失敗,教師要鼓勵學生善於在失敗中找原因,同時進行科學思想、科學態度教育。有時我們需要這樣的失敗為我們提供教育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深入探究,進行辯論的機會。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使他們科學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表面看,學生是在“玩”,其實這樣的“玩”就是科學探究。在科學探究中發現科學規律,發現生活現象中包含的科學規律。 對小學生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倒不在科學結論本身,而在於經歷尋找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在過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正如第2段教學實錄中體現的那樣,由某些小組的失敗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辯論,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這比他們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完全按教師的意圖為老師做實驗,為老師討論問題更有意義。這些“節外生枝”的問題,使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求知求解的慾望,因而他們會更認真地去探究,也會有更大的收穫。這一實驗過程讓學生親自研究和經歷,雖無最終結果,但似乎比有結果更有效果。既培養了他們對研究專題的興趣、愛好,又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善於思考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經歷“做”的過程,在“做”中學,在“做”中不斷總結經驗,這比直接獲取最終結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為此要做到: 1.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問題”在科學探索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是探索的出發點和動力。本課要研究的是:氣球為什麼能使小車啟動?氣球帶動小車的運動和課前在錄影中看到的一些生活現象有什麼聯絡?這個研究課題由學生來決定,促使他們運用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想辦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並帶著問題自然地進入猜想、計劃、觀察、實驗等環節。 2.針對問題,提出假設。 當學生髮現問題後,筆者就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把氣球吹大後再放開,氣球的運動有什麼特點?主要觀察氣體的噴出方向和氣球的運動方向。用氣球帶動小車運動時,氣球的噴氣方向和小車的運動方向又有什麼特點?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發現氣球噴氣的方向和氣球的運動或小車的運動方向都是相反的。這一過程能使學生明白:假設要有一定的科學事實作根據,它不是憑空的猜測。科學研究中的絕大多數實驗以及許多觀測都是以驗證假說為目的來進行的。這樣既給了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3.驗證假設,主動探究。 當學生提出假設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本課例中,放“活”學生手腳,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自由組裝小車,不限定他們在小車上安裝氣球的方向,老師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使各組出現的情況不同,使學生有了研究、討論的證據。學生實驗失敗了,就鼓勵他們查詢原因,再實驗,充分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的幼苗,使他們覺得自己找到的水更甜。 新課程強調“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在本節課豐富的科學探究教學活動中,透過教師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體驗的機會、困難與任務,創造了一片自由、自主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的發展。 【存在問題】 老師還是比較心急,急著想讓學生說出老師意料中的話,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或介紹自己的發現和看到的現象時,老師引導得過多。 關於學生的彙報,形式較單一,只有一種,就是請個別小組上臺來彙報,這樣,使大部分的學生被置於了“聽眾”或“觀眾”的席位,這種彙報缺少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進行科學探究應同時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許多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把氣球安在小車上,小車就應該跑起來。可是有的小組的小車就是不動,這時有的學生很著急,用手推一下車,使它走起來。對於這樣的現象,應該教育學生一定要尊重事實,科學實驗是不允許弄虛作假的。
《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的內容。本課目標主要是透過組裝氣球小車和研究小車的運動,瞭解反衝力的作用,鍛鍊動手能力。編寫思路是透過玩氣球,發現氣球在反衝力的作用下能夠運動;然後試著把反衝力用在推動小車上並對反衝力有直接的進一步的認識。教學目標包括: 知識目標:指導學生自行探究反衝現象,並運用所以認識的科學道理解釋一些常見的反衝現象。透過玩氣球,安裝反衝力小車的活動,瞭解反衝力的作用和方向。 能力目標: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安裝反衝力小車。透過指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整理和分析事實促進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反衝力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課後瞭解中國火箭的發展歷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運動和力的有關知識,雖然對生活中的一些反衝現象感到司空見慣,但對運動和力關係的認識比較膚淺,對反衝現象知之不多且不知其所以然。從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以來,學生一直在接受探究式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培養,而且在科學探究方面所需要的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都比三、四年級有進一步的發展。實驗操作能力比較強,思維靈敏,善於分析實驗現象,有自己的見解,但口頭表達不太流利。 近年來,隨著中國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探究式學習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科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精神。突破了過去系統地傳授知識為中心觀念,明確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應與科學探究活動相結合,讓學生自己找水喝,以“探究為核心”,透過科學探究活動,並在科學活動中學習科學,將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新課程極力倡導要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認為只有切實以活動為基礎,才能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 同時,我們在教學時應該要學生明確,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也使學生感到科學研究不陌生、不神秘,就在大家的周圍。因此,科學探究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實驗中使用的小車是配套學具,安裝氣球的小零件是散件,由學生自行安裝。上課時老師不限定安裝的方向,學生安裝好後如果出現問題由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找對策,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方面的能力。由於材料的原因,有些小車可能會走得比較慢或者不會走,這些情況也交給學生自己去分析,找原因,從而擴大了探究的層面。 鑑於以上思考,我讓各種探究“活動”來貫穿《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這節課堂教學的始終。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對一個個活動進行再思考,巧安排,使用探究、討論、彙報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充分有效地展開。 【課堂回放】(節選兩個片段) 一、第一個探究活動:感知氣球的反衝現象 師:同學們都玩過氣球吧?你們是怎樣玩氣球的?(意圖:玩氣球的方法很多,讓學生說一說可以使學生回憶玩氣球時的快樂,活躍氣氛。)生1:我把氣球吹大了紮緊口,拍著玩。生2:我在氣球裡裝水玩。生3:我把氣球吹大了踢著玩。生4:我吹大氣球,然後放開手,氣球會飛出去。生5:我把氣球吹大後用兩手拉著氣球嘴,它會發出“嘰嘰”的聲音。師:同學們的玩法真多。但是要想發現神舟五號升空的一些科學秘密,我們可以參考第4位同學的玩法去進行研究。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1號信封裡有氣球,每個同學可以拿一個氣球按剛才那位同學的玩法再去玩玩氣球。老師有3個要求:(課件出示) 1.把氣球吹脹,氣球口對著手掌,拿氣球的手慢慢放鬆,感受從氣球裡噴出的氣體。 2.再次把氣球吹脹,把手鬆開。觀察剛把手鬆開時氣球運動的方向和氣球噴氣的方向分別怎樣。 3.小組討論觀察到的現象並用箭頭的形式記錄在實驗記錄上。(學生開始玩氣球。課室裡氣球滿天飛,老師巡迴指導學生觀察,提醒學生進行討論,做好記錄。) (意圖:對玩氣球有了具體的要求,使觀察有了一定的方向,不是漫無目的的玩。第一個要求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從氣球裡噴出的氣體有一定的力,第二個要求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氣球運動的方向和噴氣的方向。)師:說說大家有什麼發現。生1:氣球裡的氣從下面噴出,氣球向上飛。生2:氣球朝後噴氣,氣球向前飛。生3:我還知道,如果氣球從這個方向噴氣,它就向那個方向飛;如果從另一個方向噴氣,它又向另一個方向飛。師:那你能到黑板來用箭頭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嗎?(意圖:希望學生把看到的現象用圖示表示,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同時,也使問題更明瞭化。)(邀請四位學生到黑板上畫,有的學生畫了氣球在不同的運動方向時氣球的噴氣方向,有的學生畫出了氣球從放手開始到落地的整個過程。畫好後解釋給大家聽。)師:觀察得真仔細,畫得也很認真,說得很完整。同學們同意他的看法嗎?全班:同意。師: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你們剛才的發現?生:氣球噴氣的方向和它運動的方向相反。師板書:方向相反。師:氣球的運動和火箭升空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呢?(意圖:把火箭升空和氣球進行對比,希望找出他們之間共同的地方。)(再一次播放了神舟五號升空的片段)生1:火箭升空時向下噴氣,向上升;氣球也是向一個方向噴氣,向另一個方向飛。生2:火箭是利用燃燒燃料升空,氣球是利用氣球裡的空氣壓縮噴出氣體。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能透過實驗研究自己發現科學秘密。你還知道有哪些類似於我們玩氣球時看到的現象嗎?(意圖:能從更多的現象中找到共同的規律,訓練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生1:噴氣飛機。生2:我看《米老鼠》時看過一種小車,是把一個氣球放在小車上使車行走的。師:能不能給我們剛才看到的現象起個名字?(意圖:不把“反衝現象”的概念強加於學生,希望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觀察找出規律,透過規律來起名字,同時,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翁。)生1:反衝力現象。生2:反衝力原理。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為了方便,人們會給這種現象一個統一的叫法。(播放解釋反衝現象概念的錄影)師:我們剛才玩氣球時出現的現象也是——生:反衝現象。師:是什麼力量使氣球運動起來的呢?生:是氣球裡噴出的氣體。生2:氣球裡噴出氣,氣球就飛出去了。生3:我剛才把氣球嘴對著我的手噴氣,感到有一股氣在吹著我的手。是這股氣使氣球飛起來的。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不但觀察得仔細,還善於開動腦筋,樂於思考。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吧。(學生閱讀課文第9頁有關反衝力的段落)師:是什麼力量使氣球飛出去的?全班:反衝力。教師板書:反衝力。師:是氣球噴氣時產生的反衝力。 二、第二個探究活動:利用反衝力使小車運動 師:同學們今天的表現非常棒。現在老師再給大家出個難題,看看誰有辦法。(出示一輛小車)你能利用今天學的原理使這輛小車跑起來嗎?(意圖:考驗學生能否對知識進行運用。)生(躍躍欲試):能。師:用什麼方法?生:把氣球放在小車上,可以使小車動起來。師:這個方法行不行呢?同學們可以試一試。老師可以提供幾個小零件幫助把氣球固定在小車上。(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迴指導,對個別不能用橡皮筋捆紮的小組給予幫助。各小組安裝好氣球后就開始觀察實驗,有的小組離開座位到講臺前的空地上玩小車。)師:哪些小組的小車啟動起來了?(啟動了小車的學生都舉起了手)師:那你們有什麼發現?能把你們的小車拿上來讓大家看看嗎?(意圖:彙報學習情況,展示成果,分享成功的快樂與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生:我們的小車開始不能走。師:為什麼不能走?生:因為剛開始我們把氣球這樣安在小車上,(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氣球拖在了地面上,阻擋了小車的運動,後來我們重新安裝了氣球,換了個方向後,小車就走了。師:他們說得怎樣?(全班鼓掌)師:太棒了!剛開始他們的實驗沒有成功。但是他們能從中找原因,作出猜測,然後再實驗,最後成功了。我們做科學實驗也要這樣,不怕失敗,失敗了,就找原因,再實驗,直到成功。謝謝!其他同學還有什麼發現?(意圖:及時進行科學方法及科學態度的教育。)生:我們的小車不會動。師:把你們的小車拿上來,大家一起來幫你們找找原因。(意圖:學生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由大家一起來想辦法分析,使探究的層面及深度擴大了。)(這一小組的同學把車放在實物投影上,吹大氣球,安在小車上。小車開始不動,後來慢慢地動了起來。)(全班笑)師:這不是動起來了嗎?生:動得很慢。師:慢,但動了沒有?生:動了。生:我們的氣球是向前噴氣的,小車就向後運動。師:所以,小車的啟動也是一種——全班:反衝現象。師:還有沒有實驗不成功的小組?(意圖:想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新的問題,希望把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都讓學生知道,也希望由大家一起分析,在課堂上解決這些問題。)(不成功的小組舉手)師:把你們的小車拿上來讓大家看看。為什麼小車不動?(小組代表把小車放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生2:我知道他們的車為什麼不動。他們把氣球裝在了小車的旁邊,這樣的話車輪不會轉過來,所以車就不會動。如果車輪可以轉到這邊的話,車就可以動了。(此生在黑板上畫出車輪的轉動方向)師:真聰明。(對著不成功的學生)下去後你們再按剛才這位同學的意見試一試,看看小車能不能跑起來。還有不成功的嗎?(小組代表把氣球吹大安裝在小車上,把小車放在實物投影上,氣球從大慢慢變小,小車都一動不動。)師:為什麼你們的小車不動?生:可能是氣球太大了,拖在桌面上,影響它運動。生2:我的氣球吹得比他的還大,但我們的車會跑。生3:可能是氣球開始太大了,拖在桌上,動不了。但氣球小了以後,反衝力也小了,所以小車也動不起來。生4:他們的氣球裝的方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氣球吹大後是在小車上的。他們的吹大後拖在了桌面上,可能就是桌面阻礙了小車的運動。生5:小車不會動就是因為沒有反衝力。師:同學們說得真好,老師欣賞這些善於開動腦筋的同學。到底是什麼原因不能使小車動起來,我們還要進一步地進行探究。做科學實驗就是這樣,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會有失敗。失敗了怎麼辦?就像同學們剛才做的這樣,找原因,改變實驗的條件,然後再去實驗;失敗了,再找原因,再實驗。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就是這樣的。有時我們要感謝失敗給了我們更多研究的機會,使我們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徑。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沒有時間繼續剛才的研究,我希望同學們能在課後繼續研究,直到能使你們的小車動起來。(意圖: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的教育。)師:課上到這裡,我們還沒有課題呢?你們能給今天的學習定個課題嗎?(意圖: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定自己喜歡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老師給的課題只是參考。)生1:奇妙的反衝力。生2:生活中的反衝力。生3:反衝力原理。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我們今天利用了反衝力使小車運動了起來,就像火箭升空、氣球運動一樣,如果用這樣的課題可以嗎?(老師貼出《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的課題。)(下課時間到,下課) 【教學反思】 這個班學生思維之活躍,反應之靈敏,課外知識之豐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們能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辯駁,闡述自己的觀點。雖然是四年級的學生,前面關於動力方面的內容又沒有學過,但對這節課的探究學習似乎影響不大。當老師問到還有哪些現象也是反衝現象時,有個學生說汽車在車尾排氣,汽車行駛。另一學生立即反駁說:汽車不是反衝現象。汽車是利用發動機產生的動力啟動的,不是利用尾氣。 給學生一杯水,不如讓學生自己尋找一滴水。本教例採用探究教學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安全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裡,自由奔放地想像、思維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對於教學主題的設計,透過教學實踐,我比原先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便於運用生活中的經驗,用生活中的材料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生活中的科學。如果給學生看或做他們無法理解的實驗或用抽象的語言向他們解釋原理,只會使他們覺得科學很難懂,降低對科學的興趣,甚至對科學產生神秘感,無意去探究。其次必須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經驗。正因為孩子們平時有玩氣球的經驗,雖然他們沒有意識到裡面包含有反衝的作用,但對於他們提出假設、完成實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透過教學實踐,我感到本課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成功的,在學習中力求讓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當然這個探究過程不是體現在教學的結構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自身探究過程的完整。本課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設計怎樣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而不是指揮學生去重複探究過程。在教學上,不要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要真正落實到孩子心靈上,讓他們舒心地去做比較感興趣的事,我覺得那就達到了我們最高的境界。當學生遇到失敗,教師要鼓勵學生善於在失敗中找原因,同時進行科學思想、科學態度教育。有時我們需要這樣的失敗為我們提供教育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深入探究,進行辯論的機會。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使他們科學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表面看,學生是在“玩”,其實這樣的“玩”就是科學探究。在科學探究中發現科學規律,發現生活現象中包含的科學規律。 對小學生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倒不在科學結論本身,而在於經歷尋找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在過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正如第2段教學實錄中體現的那樣,由某些小組的失敗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辯論,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這比他們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完全按教師的意圖為老師做實驗,為老師討論問題更有意義。這些“節外生枝”的問題,使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求知求解的慾望,因而他們會更認真地去探究,也會有更大的收穫。這一實驗過程讓學生親自研究和經歷,雖無最終結果,但似乎比有結果更有效果。既培養了他們對研究專題的興趣、愛好,又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善於思考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經歷“做”的過程,在“做”中學,在“做”中不斷總結經驗,這比直接獲取最終結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為此要做到: 1.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問題”在科學探索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是探索的出發點和動力。本課要研究的是:氣球為什麼能使小車啟動?氣球帶動小車的運動和課前在錄影中看到的一些生活現象有什麼聯絡?這個研究課題由學生來決定,促使他們運用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想辦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並帶著問題自然地進入猜想、計劃、觀察、實驗等環節。 2.針對問題,提出假設。 當學生髮現問題後,筆者就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把氣球吹大後再放開,氣球的運動有什麼特點?主要觀察氣體的噴出方向和氣球的運動方向。用氣球帶動小車運動時,氣球的噴氣方向和小車的運動方向又有什麼特點?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發現氣球噴氣的方向和氣球的運動或小車的運動方向都是相反的。這一過程能使學生明白:假設要有一定的科學事實作根據,它不是憑空的猜測。科學研究中的絕大多數實驗以及許多觀測都是以驗證假說為目的來進行的。這樣既給了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3.驗證假設,主動探究。 當學生提出假設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本課例中,放“活”學生手腳,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自由組裝小車,不限定他們在小車上安裝氣球的方向,老師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使各組出現的情況不同,使學生有了研究、討論的證據。學生實驗失敗了,就鼓勵他們查詢原因,再實驗,充分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的幼苗,使他們覺得自己找到的水更甜。 新課程強調“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在本節課豐富的科學探究教學活動中,透過教師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體驗的機會、困難與任務,創造了一片自由、自主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的發展。 【存在問題】 老師還是比較心急,急著想讓學生說出老師意料中的話,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或介紹自己的發現和看到的現象時,老師引導得過多。 關於學生的彙報,形式較單一,只有一種,就是請個別小組上臺來彙報,這樣,使大部分的學生被置於了“聽眾”或“觀眾”的席位,這種彙報缺少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進行科學探究應同時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許多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把氣球安在小車上,小車就應該跑起來。可是有的小組的小車就是不動,這時有的學生很著急,用手推一下車,使它走起來。對於這樣的現象,應該教育學生一定要尊重事實,科學實驗是不允許弄虛作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