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的社會和文學
民族壓迫與融合:民族掠奪性質、“四等人制”、西域部族內遷、民族雜居、漢文學的被接受。
文化的溝通:西北民族文化與漢文學傳統。
都市繁榮:社會秩序、農業經濟的恢復,朝廷對商業經營的重視。
思想活躍:程朱理學作為官學的確認,儒釋道回耶等5教並存,儒學內部的分化。
儒生遭際的不幸:科舉考試的短暫舉行、“九儒十丐”(源出鄭思肖《心史》)、“書會才人”。
元代文學概觀:元代文學大致可從1234年蒙古王朝滅金、統一北中國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元順帝逃離大都止,其間約134年。
一、話本小說創作繁多,戲劇藝術走向成熟。
二、湧現出一種新的詩歌樣式:散曲
三、簡言之,元代文壇,敘事文學居於主流地位,抒情文學無法與之相抗衡。
元代文學分體概觀:
詩:宗唐之風,耶律楚才、方回、趙孟頫、楊維楨等。
詞:上承宋金詞的餘緒,旁受元代散曲的影響。白樸、張翥、薩都剌。
散文:受唐宋古文、宋代理學影響,簡潔明曉、說理透徹。姚燧、劉因、戴表元、虞集等。
雜劇:關、王、馬、白、鄭等。
散曲:杜仁杰、盧摯、張養浩、張可久、貫雲石等。
南戲:“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錯立身、小孫屠)、“荊劉拜殺”、《琵琶記》。
二、元代的敘事文學
敘事文學成為主流:雜劇與南戲、“說話”
話本小說的興盛:講史為主,仍然較為粗糙
戲劇的繁盛:金雜劇·南宋戲文
戲劇的演出和體制:曲詞/賓白/科(介)、體制南北不同、方言不同
北方戲劇圈:大都(真定、汴梁、東平、平陽)
南方戲劇圈:杭州(溫州、揚州、建康、平江、松江及江西、福建等東南地區)
三、元代的抒情文學
散曲之“散”:相對於雜劇之整套劇曲而言。押韻靈活,口語化、俚俗化傾向,可以增加襯字。
元曲語言活潑明朗與書寫的窮形盡相。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把散曲分為三品:清深、豪曠、婉麗。
元詩的風貌:“宗唐得古”。
四、元代文學的審美情趣:自然酣暢
“自然”與顯暢:元曲之“自然”與“本色”。
抒情文學與敘事文學情趣的吻合:散曲、自然酣暢之美。
大異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元詩多清麗,近太白”、“顯而暢”。
一、元代的社會和文學
民族壓迫與融合:民族掠奪性質、“四等人制”、西域部族內遷、民族雜居、漢文學的被接受。
文化的溝通:西北民族文化與漢文學傳統。
都市繁榮:社會秩序、農業經濟的恢復,朝廷對商業經營的重視。
思想活躍:程朱理學作為官學的確認,儒釋道回耶等5教並存,儒學內部的分化。
儒生遭際的不幸:科舉考試的短暫舉行、“九儒十丐”(源出鄭思肖《心史》)、“書會才人”。
元代文學概觀:元代文學大致可從1234年蒙古王朝滅金、統一北中國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元順帝逃離大都止,其間約134年。
一、話本小說創作繁多,戲劇藝術走向成熟。
二、湧現出一種新的詩歌樣式:散曲
三、簡言之,元代文壇,敘事文學居於主流地位,抒情文學無法與之相抗衡。
元代文學分體概觀:
詩:宗唐之風,耶律楚才、方回、趙孟頫、楊維楨等。
詞:上承宋金詞的餘緒,旁受元代散曲的影響。白樸、張翥、薩都剌。
散文:受唐宋古文、宋代理學影響,簡潔明曉、說理透徹。姚燧、劉因、戴表元、虞集等。
雜劇:關、王、馬、白、鄭等。
散曲:杜仁杰、盧摯、張養浩、張可久、貫雲石等。
南戲:“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錯立身、小孫屠)、“荊劉拜殺”、《琵琶記》。
二、元代的敘事文學
敘事文學成為主流:雜劇與南戲、“說話”
話本小說的興盛:講史為主,仍然較為粗糙
戲劇的繁盛:金雜劇·南宋戲文
戲劇的演出和體制:曲詞/賓白/科(介)、體制南北不同、方言不同
北方戲劇圈:大都(真定、汴梁、東平、平陽)
南方戲劇圈:杭州(溫州、揚州、建康、平江、松江及江西、福建等東南地區)
三、元代的抒情文學
散曲之“散”:相對於雜劇之整套劇曲而言。押韻靈活,口語化、俚俗化傾向,可以增加襯字。
元曲語言活潑明朗與書寫的窮形盡相。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把散曲分為三品:清深、豪曠、婉麗。
元詩的風貌:“宗唐得古”。
四、元代文學的審美情趣:自然酣暢
“自然”與顯暢:元曲之“自然”與“本色”。
抒情文學與敘事文學情趣的吻合:散曲、自然酣暢之美。
大異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元詩多清麗,近太白”、“顯而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