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305893419076
-
2 # 使用者5866321997680
在民法上,默示是一種意識表示,是與他人建立債權債務關係的一種形式,也是民法自治原則的體現。為了保證各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在民法典默示有確切的條文規定,只允許在特定的期限下才能以默示的形式進行意識表示。
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默示的規定是怎樣的?
第一百四十條 【意思表示的形式】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二、2020民法典是怎麼規定意思表示的?
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司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
1、意思表示的生效
(1)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2)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資料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資料電文的,該資料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資料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資料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3)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4)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2、意思表示的撤回
行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
3、意思表示的解釋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於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
默示是一種早特定情形下可以做出的承諾表示,據此與他人發生權利義務關係。默示是與明示相對的,除此之外,還有以對話形式與非對話形式、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之分,在做出意識表示之後,是可以進行撤回的。
-
3 # 手機使用者11021642162
從法律上講,默許是指在沒有提出抗議的情況下接受某件事。
根據具體情況,當時沒有異議可能意味著某人沒有法律手段來糾正這種情況,因為人們會認為,如果有問題的話,在當時應該說些什麼。重要的是人們要意識到默許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情況,並採取措施避免因未能提出異議而被剝奪合法權利。
手放在臀部的男子默許以被動同意為特點。
如果人們認為某件事不合適或侵犯了他們的權利,而他們沒有大聲說話或採取行動阻止侵權人,在某些法律情況下,他們的沉默被認為是一種同意的形式。
因此,人們通常被建議提出反對意見,即使他們允許某人做某事,也要證明有人反對他們的反對。
在一種被稱為相互默許的情況下,人們會達到一種相互被動的許可狀態,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情況是兩個房產之間的邊界糾紛,如果兩個業主並肩居住,並在邊界實際上位於其他地方的情況下,長期將柵欄視為財產邊界。
可以說,邊界是由於相互默許而改變的。這與反向佔有不同,即一個產權所有人試圖透過故意移動圍欄或類似物品來改變另一個財產所有人對邊界的看法來主張財產權。
這主要是民事案件中的一個問題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沉默並不剝奪被害人今後的合法權利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在世界許多地區,刑事案件也被視為危害社會的罪行,而不僅僅是受害者個人,而且審判方式也不同,由政府對被告提出指控,而不是一個公民對另一個提起訴訟。
民事案件是個人之間的事務,因此有人可能會因為默許而失去法律補救的機會。
因此,在一個公司未能及早積極捍衛其版權的例子中,該公司可能會在民事法庭上失去其權利,理由是缺乏早期抗辯即構成默許。
回覆列表
在庭審調查中被告人不予回答公訴人,主審法官的提問視為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