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北水城淼米
-
2 # 可靠水滴9h
會計做賬既定標準是:
1、可定義性,即應予確認的專案必須符合某個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
2、可計量性,即應予確認的專案應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應予以確認的 交易或事項要能夠以某種計量屬性可靠地進行計量。
3、相關性,即應予確認專案的有關資訊,在使用者的決策中導致差別。
4、可靠性,即應予確認的專案的有關資訊應如實反映,可驗證和不偏不倚
會計原本就是賬房先生,做賬是再本分不過的事情了。
從事會計工作,就繞不開發票、會計科目、會計分錄,離不開財務軟體。
對於日常接觸的會計元素,你真的足夠了解嗎?似曾相識、似是而非,卻又捉摸不定,平時你在做會計核算時是否常有這種感覺呢?為什麼會這樣,根源在於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它們。
會計憑證處理規範,財務基礎工作不會差。
企業財務工作最基礎的部分是會計憑證。
看一個單位財務工作格局如何,先別看內控與制度,要看接地氣的東西,即看看憑證裝訂、單據填寫、發票貼上,從這些事項中不難瞧出端倪。
會計憑證處理合格、規範的企業,財務基礎工作不會差,因為有會計人的態度作為根基;反之,就要留神了。
新設企業的賬務規劃關注點
1.滿足未來多維度、多口徑提取財務資料的需要。
2.成本費用的歸集依據、收入的確認依據應清晰。
3.適應未來組織結構調整進行賬務對接的需要。
4.合理進行稅收籌劃的需要。
5.滿足未來科目擴容的需要。
6.財務軟體的遴選兼顧與未來資訊化的接駁。
多借多貸的會計分錄儘量少做
做會計分錄時借貸方應一一對應。
一借一貸、一借多貸、多借一貸都是規範的做賬方式。
我還記得,上大學時老師講《基礎會計》,明確說不允許做多借多貸的分錄。
參加工作後,我一直牢記這一教誨,做賬時儘量避免出現多借多貸。
但多借多貸的分錄不時還會看到,真避免不了嗎?我個人覺得這是思路不清造成的。
如何編寫會計憑證的摘要
會計憑證的摘要怎麼寫才算規範呢?可總結為以下三點:
1.格式統一,摘要應為完整的主謂賓句式,說清楚部門、經辦人、經辦事項,如“財務部李四借差旅費”。
2.簡潔明瞭,以發電報式的精煉語言把意思表達完整,每條摘要力爭控制在15個字以內。
3.一事一記,對於多借多貸的分錄應分別撰寫摘要,不能一條摘要管到底。
財務軟體環境下,摘要合理設定,可以方便進行資料的查詢、分類彙總,方便財務人員的資料分析工作。
分錄做錯了怎麼改正
會計分錄做錯了,如果當月發現,直接把分錄改過來即可。
如果跨月了才發現,在錯誤分錄不影響會計報表時,可以在財務軟體中反結賬,把分錄直接改過來。
但若是錯誤分錄會影響會計報表,那就必須做調整分錄。
正確的做法是,先用紅字做一遍原分錄,然後做正確的分錄。
這裡要提醒大家,即便錯誤分錄不影響會計報表,也不建議頻繁使用反結賬功能。
記賬憑證後應附原始憑證
記賬憑證後一般應附原始憑證。原始憑證既包括外部取得的票據、文書,也包括內部自制的籤批單、流轉單,原始憑證的作用在於對記賬憑證記錄的經濟事項予以佐證。
但世事無絕對,以下兩種情況可例外:
1.結賬的記賬憑證,包括成本、費用、收入的結轉。
2.更正錯誤的原始憑證,建議在憑證摘要中對錯誤事項予以說明。
會計核算的資料維度
做會計核算時,資料維度越多,未來呼叫資料越方便。
但資料維度過多,又會加大會計核算的難度,平添會計核算的成本。
如何平衡呢?我的意見是,未來經營管理需要管到哪些維度,會計核算就應該核算到哪些維度。在財務軟體中,增加會計核算維度的辦法有兩個:
第一,增加下級科目;
第二,增加輔助核算欄位。
銀行存款做賬要依流水逐筆登記
公司銀行賬戶進賬100萬元,旋即老闆提走了這100萬元,如果會計對這筆資金的進、出都不記錄。
如何發現呢?銀行存款做賬時,應依據銀行水單進行,一筆流水記錄為一筆分錄,切忌把幾筆流水彙總記錄為一筆分錄,更不能把進和出的流水金額抵消。
這樣要求,一方面是方便會計對賬,另一方面也是預防舞弊行為。
確認收入的依據
會計什麼情況下確認收入呢?需要同時滿足四點:
1.商品或服務已交付;
2.風險已轉移;
3.貨款能回收;
4.收入成本可計量。
會計確認收入的依據很嚴謹,對企業有利。
但稅務有其他規定,稅務確認收入有五個標準:收錢、開票、發貨、進度、合同,取其中一點即可。
在納稅時點,稅務看哪個標準確認收入的時間早、金額大,就會認可它作為計稅依據。
完工百分比法可能會讓企業不堪稅負
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可能會拖累經濟增長。
對此可能有人會說:“不會吧,一個微觀,一個宏觀,談不上如此明確的因果聯絡”。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來說明,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首先,房子賣不動,房地產企業資金鍊普遍緊張,爛尾樓與行業洗牌已經頻現。
其次,樓能不能蓋完都不確定,卻要先交稅,企業自然不堪稅負。
成本歸集要考慮核算難度
服務業該如何計算成本呢?先要搞清成本的定義,成本是物件化了的費用,與收入有清晰的匹配關係才能計作成本。
以足療為例,技師的單次提成是成本,使用的藥材是成本。模糊區域在於,有些費用不能直接與收入一一對應,需要分攤確認為成本,如足療包間的房租。
成本一旦歸集繁瑣,往往會被作為費用處理。
服務業如何核算銷售成本
很多服務型企業做賬時都採用簡單化處理,不分成本費用,全部當期費用化。
這麼做亦無不可,甚至更符合謹慎性原則。
但也有一點不利,就是不能準確地判定服務業的毛利水平與保本點。那麼,成本與費用應如何劃開呢?有一個簡易標準企業可以借鑑,那就是費用如果能準確斷定為某項或某幾項收入發生,應直接計作成本。
服務收入不要強求成本配比
確認技術服務收入,怎麼結轉成本呢?估計很多會計人困擾於收入成本匹配。
先說明,收入成本匹配原本是針對商品銷售確立的,服務收入不能死摳這一原則。
如果會計做賬時能根據服務專案歸整合本,屆時將之結轉為銷售成本即可。
如果平時已將專案成本費用化,自然不會有成本與收入匹配,也就無需結轉成本了。
發工資為何要透過中轉科目“應付職工薪酬”
發工資為何要透過中轉科目“應付職工薪酬”呢?有個說法是,工資先計提,後發放,計提就成為負債,為區別於其他負債,所以單設了這一科目。
那直接發放工資,總該可做分錄“借:管理費用——薪酬(銷售費用、製造費用、生產成本),貸:現金”吧,為什麼不這樣簡化呢?原因是簡化後統計薪酬會不方便。
確認收入時建議儘量透過“應收賬款”中轉
有的會計為了圖省事,現金銷售時直接做分錄“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
省事了未必就是明智的,不妨多走一步,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借:銀行存款,貸:應收賬款。這樣中轉的好處在於:
1.未來對賬方便;
2.可藉助軟體裡的應收賬款模組歸攏客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