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午後的汐顏

    劉亮程的散文抒寫萬物靈性,揭示自然與人的生存狀態,思接古今,筆落萬物。但他僅選擇了小小的黃沙梁作為書寫天地,這個小村彷彿有無盡的故事,讓他說不盡,道不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黃沙梁是劉亮程魂牽夢繞的故鄉,他生於斯,長於斯。對這個沙漠邊沿的荒涼又落後的小村莊,劉亮程懷有深厚的感情和無限的感激。故鄉的水土不僅養大了他,而且給了他見識和思想,他以此作為“根據地”和“瞭望臺”,睜大眼睛看世界,看人生。

    他寫黃沙梁,就是在寫世界,寫人生。他把黃沙梁放大了,或者說,他把世界縮小了,他把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濃縮在黃沙梁了。劉亮程曾謙虛地說:“我的全部學識就是我對一個村莊的認識。我在黃沙梁出生,花幾十年歲月長成大人,最終老死在這個村裡。死後肯定還是埋在村莊附近。這便註定了我生死如一地歸屬於這片土地。”正是這種對故鄉與生俱來的深情,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找到了傾吐感情的突破口。

    在劉亮程的眼裡,黃沙樑上空的那片天,比任何地方都藍,天上的每一朵雲,比任何地方都美。黃沙梁的一草一木都富有靈性,甚至黃沙梁的一頭驢,也會在漫長冷寂的冬夜,“雙目微閉,冥想著一件又一件大事,想得異常深遠、透徹,超過任何一門哲學、玄學、政治經濟學”。

    黃沙梁的人,也同遊走在世的生靈一樣,生生死死,如四季更替一樣自然。人的出生與離世,如同莊稼的播種與收割,莊稼熟透了,完成了它的一生;人“熟透”了,同樣完成了人的一生。無大歡喜,也無大悲慟。雖非心靜如水,但也波瀾不驚。黃沙梁的人們默默地在荒野上勞作,烈日下,偶爾直起腰來,用袖口擦把汗,望望傳來狗吠聲的村莊,猜度著是某個生人進村了,之後又慢慢埋下頭去幹活。

    黃沙梁的風在悄悄地刮,雲在慢慢地飄,黑驢悠閒地從村東頭晃到村西頭。黃沙梁的節奏永遠像一輛牛車,緩慢而安詳。劉亮程也整日扛著鐵鍁“閒轉”,抑或用他的鍁不斷地“改變一些事物”:剷平土包,使土包上的草與平地上的草再也分不出高低了;無故地挖一個大坑,幾年後便深陷著一窩子墨綠;剷出一個土枕,一塊平地,躺在荒野大地,酣睡一覺,用自己的身體喂喂各類小蟲, 愜意無比。

    黃沙梁雖然荒涼、落後、矇昧,但它是劉亮程的巨大財富,是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劉亮程找準了適合於自己的一塊堅實的立足之地,就是他的村莊,他的黃沙梁,站在這個立足點上,並從此生髮開去,抒寫著他的人生,他的哲學。

    其實,他的筆下之物,全是人們熟悉的、尤其是在農村司空見慣的事物。如花草蟲魚,馬牛羊驢,雞鴨狗兔,還有土屋、草垛、鐵鍁、院門、五穀、大地、風雲,所以讀他的散文有一種由衷的親切感。

    劉亮程的可貴和高明之處,不在於如實地描摹了這些事物,而在於賦予這些事物以豐富的內涵底蘊,對這些事物做出發人深思的理性思考和哲學思辨。

    他把我們帶到了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領地,然後我們只能乖乖地聽他唾星四濺地闡述和揭示這塊土地上的秘密。告訴人們:萬物與人原為一體一物,無高低貴賤之別,做人、做驢、做小蟲,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在黃沙梁做一個人,倒是件極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為你是人就趾高氣揚,是狗就垂頭喪氣”。在劉亮程貌似胡言亂語的話語中,我們找到了一孔通往豁然開朗之境的亮點,嘿!散文原來可以這樣來寫!

    黃沙梁之於劉亮程豈只是黃沙梁,表層上看,它是劉亮程生活、長大的故鄉,從深層上看,它是劉亮程的靈魂棲息地,沒有遊子客居的喟嘆,惟有對故鄉的不盡愛戀。黃沙梁是他的精神家園。是他心中的一塊淨土聖地,是他的整個世界。旁人是難以介入的,也是無法介入的。它是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

    他對黃沙梁的情,遠非一般人對故鄉的感情,他已經遠遠超過和昇華了這種情感,成了他一生也割捨不下的情結。他自己也說:“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裡,枝條蔓過籬笆和牆,在別處開了花結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

    最終,劉亮程“扛著鐵鍁進城”了。但他的魂還在黃沙梁,那裡有他永遠挖不盡的寶藏,有他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他肩頭上的那把鐵鍁,實際上成了黃沙梁的替代物,是連線都市與黃沙梁的精神血脈。這根血脈,給劉亮程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營養,無論走到哪裡,他都不會切斷這根血脈。所以,他“扛著鐵鍁進城”,仍然在書寫著黃沙梁的故事,在訴說著黃沙梁似乎亙古不變的今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誠實信用原則在經濟法律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