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自古至今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當下和平年代,世界上都還存在著衝突。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爆發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自古作戰講究“征討”二字,其中東南西分別使用“徵”,唯獨北用“北伐”,這是為何?
想要了解東征、西征、南征和“北伐”的不同含義,就必須先知道“徵”與“伐”之間的區別。
徵:為正行
從“徵”這個字可以明顯看出,是由“正”和一個“行人旁”組成。其實“徵”的本意也就是指“正行”。後來“徵”的含義開始發生變化,有了許多動詞詞性,比如遠行、出征等等。在《易·謙卦》中有“利用行師徵邑國。”的記載,這裡的“徵”就是征討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徵”是一個褒義詞,在古代“徵”一般指的是“以上攻下”、“以有道攻無道”的意思。“《易·離卦》:王用出徵。《孟子》:徵者,上伐下也。”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心中,己方的出征都是佔據道義的,因此大多數都以“徵”命名之。
伐:為人戈
“伐”的組成也非常明顯,一個人手持一把長戈,因此伐的本意就是作戰、砍伐、敲打。只不過比起“徵”,“伐”則是一箇中性詞,指的是正式的戰爭,因為不是天生的褒義詞,一次伐的出現一般都是“師出有名”,或者大張旗鼓的。
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的:“湯放桀,武王伐紂。”武王和商湯只是商紂王和夏桀的下屬,但是他們卻以下犯上攻打自己的君主,因此他們不能使用“徵”,但同時他們又存在道義,是師出有名的,因此也不至於用“侵”和“襲”,所以孟子用“伐”來代替。
北伐
那麼為什麼偏偏向北進攻時要用“伐”呢?這就不得不結合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北伐戰爭。最出名的自然是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在世時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他死後弟子姜維繼承遺志,九伐中原。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一直都以為蜀漢是正統,但是事實上,曹魏才是繼承漢室的正統王朝。
說起三國之後的時代,只有魏晉南北朝,沒聽過有蜀晉南北朝的說法。因此諸葛亮的北伐並不是以上伐下,只能算一場正式的戰爭。不過同樣的,也正是因此,諸葛亮才會在《出師表》中講述自己北伐的原因,以做到“師出有名”和“大張旗鼓”。
征伐一體
當然在歷史的演變中,征伐慢慢就成為了一體,你我沒有了區別,都是指的征討、討伐。而“侵”和“襲”則成為了貶義詞,以此來和“征伐”作區分。可是因為習慣問題,人們依舊將向北進軍稱之為“北伐”。
諸如宋朝時期的岳飛北伐、雍熙北伐、明朝時期的徐達北伐等等。宋朝和金朝是兩個對立的王朝,從公正的眼光來看,雙方並沒有上下之分,所謂的宋朝代表著正義,也不過是一家之言。因此岳飛北伐和雍熙北伐其實沒有“以上伐下”的成分。
而徐達北伐討伐的是北元,明朝和北元也沒有上下之分,無非是對立的兩個政權。甚至雙方都聲稱自己是正統。無非不過是稱王敗寇而已。不過有著諸葛亮北伐的例子在前,人們普遍對北伐有著好感。
但實際上,無論東征、西討、南侵還是北伐,都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戰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看似是榮譽和光輝,背地裡卻埋葬了多少枯骨,流乾了多少血淚。也因此才有了那句令人感同身受的感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戰爭自古至今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當下和平年代,世界上都還存在著衝突。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爆發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自古作戰講究“征討”二字,其中東南西分別使用“徵”,唯獨北用“北伐”,這是為何?
想要了解東征、西征、南征和“北伐”的不同含義,就必須先知道“徵”與“伐”之間的區別。
徵:為正行
從“徵”這個字可以明顯看出,是由“正”和一個“行人旁”組成。其實“徵”的本意也就是指“正行”。後來“徵”的含義開始發生變化,有了許多動詞詞性,比如遠行、出征等等。在《易·謙卦》中有“利用行師徵邑國。”的記載,這裡的“徵”就是征討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徵”是一個褒義詞,在古代“徵”一般指的是“以上攻下”、“以有道攻無道”的意思。“《易·離卦》:王用出徵。《孟子》:徵者,上伐下也。”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心中,己方的出征都是佔據道義的,因此大多數都以“徵”命名之。
伐:為人戈
“伐”的組成也非常明顯,一個人手持一把長戈,因此伐的本意就是作戰、砍伐、敲打。只不過比起“徵”,“伐”則是一箇中性詞,指的是正式的戰爭,因為不是天生的褒義詞,一次伐的出現一般都是“師出有名”,或者大張旗鼓的。
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的:“湯放桀,武王伐紂。”武王和商湯只是商紂王和夏桀的下屬,但是他們卻以下犯上攻打自己的君主,因此他們不能使用“徵”,但同時他們又存在道義,是師出有名的,因此也不至於用“侵”和“襲”,所以孟子用“伐”來代替。
北伐
那麼為什麼偏偏向北進攻時要用“伐”呢?這就不得不結合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北伐戰爭。最出名的自然是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在世時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他死後弟子姜維繼承遺志,九伐中原。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一直都以為蜀漢是正統,但是事實上,曹魏才是繼承漢室的正統王朝。
說起三國之後的時代,只有魏晉南北朝,沒聽過有蜀晉南北朝的說法。因此諸葛亮的北伐並不是以上伐下,只能算一場正式的戰爭。不過同樣的,也正是因此,諸葛亮才會在《出師表》中講述自己北伐的原因,以做到“師出有名”和“大張旗鼓”。
征伐一體
當然在歷史的演變中,征伐慢慢就成為了一體,你我沒有了區別,都是指的征討、討伐。而“侵”和“襲”則成為了貶義詞,以此來和“征伐”作區分。可是因為習慣問題,人們依舊將向北進軍稱之為“北伐”。
諸如宋朝時期的岳飛北伐、雍熙北伐、明朝時期的徐達北伐等等。宋朝和金朝是兩個對立的王朝,從公正的眼光來看,雙方並沒有上下之分,所謂的宋朝代表著正義,也不過是一家之言。因此岳飛北伐和雍熙北伐其實沒有“以上伐下”的成分。
而徐達北伐討伐的是北元,明朝和北元也沒有上下之分,無非是對立的兩個政權。甚至雙方都聲稱自己是正統。無非不過是稱王敗寇而已。不過有著諸葛亮北伐的例子在前,人們普遍對北伐有著好感。
但實際上,無論東征、西討、南侵還是北伐,都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戰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看似是榮譽和光輝,背地裡卻埋葬了多少枯骨,流乾了多少血淚。也因此才有了那句令人感同身受的感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