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51886328684055
-
2 # 使用者5119196148852
這組雕塑以馬踏匈奴為核心,是要紀念霍去病奪取祁連山、封狼居胥的偉大功績。整座雕塑高1.9米,並重點突出了馬匹腹部和遭壓制的匈奴潰兵。由於花崗岩材質堅硬易碎,也由於漢雕刻風格的樸素幼稚,導致這尊雕塑無法像秦兵馬俑一般栩栩如生。但還是努力的復原了戰馬身體細節,以渾厚有力的線條,勾勒出尖厚雙耳、圓瞪的眼球、張大的鼻孔,以及略弓的後退之勢。基本比例不失合理,並別出心裁的以匈奴人充當底座,增加了整個作品自身穩定感。
在這尊雕塑中,軍馬面容安詳、微微頷首,整體線條十分流暢。馬匹平緩的背部線條波瀾不驚,體現了戰馬的沉著冷靜。相比之下,匈奴人神情驚慌、面目猙獰,還手持弓箭在做垂死掙扎。一動一靜的對比,體現了雕刻師所傾注的力量感。雖然馬背上沒有任何雕塑,但是能駕馭如此有力量的戰馬的主人,必然是更加威武,這一做法,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在雕塑結構上,戰馬的四肢幾乎將對手完全覆蓋,而不是將對方直接踩在腳下。但匈奴手中緊握的弓箭,也體現了敵人雖敗,但是依舊沒有解除武裝的投降意思。從反面表達了忘戰必危意識。後來的事實證明,雕塑者的擔憂不無道理。即使有漠北之戰的大勝,但匈奴還是多次和漢朝對抗,並不斷爭奪西域等次要戰場。
對於戰馬的種類,石雕以青藏高原的馬為原型。這個品種是蒙古馬與西域駿馬的混血後代,不僅體格偏大且體形勻稱,還能同時能勝任拉車或者騎乘任務。這也反映了西漢馬政部門的混血繁育策略。
這種將人物和動物形象融合在一起的石雕樣式,在之前的戰國時代還非常罕見。
霍去病墓石雕
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甚至希望在思想文化上能夠一統天下。但藝術的發展是多元的,秦王朝覆滅的幾十年後,中國在藝術發展上很快的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霍去病墓石雕就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石雕採用整石雕成,形式語言簡練、誇張,在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並在細節表現上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髮式和鬍鬚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藝術家以立馬的彪悍和馬下匈奴人的狼狽來暗示馬上將軍驅敵勝利的威武姿態,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可以說,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戰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應該是馬上戰功顯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將軍,甚至是整個大漢王朝國力的象徵和代表,這也正是漢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特色--形式語言的象徵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語言也都應歸結於此,《躍馬》、《伏虎》等等都並非表現的是馬、虎,而是用來象徵青年將軍戎馬倥傯的一生。整個雕塑群以簡練、誇張的形式語言,展示了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使人彷彿置身於金戈鐵馬的戰場,感受大漢王朝的巍巍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