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31950352275

    六歲的黛玉,孤身前往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在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與二舅母的第一次見面,就被警告遠離表哥寶玉。


    一個是當家的長輩,一個是投靠的孩子,這種陣勢,遇到個膽小沒見過世面的,估計會留下心理陰影。如此看來,這舅媽是有多不待見這個外甥女啊。寶玉和黛玉這對錶兄妹,年齡只差兩歲,正適合一起玩耍,為什麼要遠離呢?


    是的,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王夫人的這種做法都讓人很不舒服,稱得上惡舅媽了。

    然而,當我們精讀全書,理解了王夫人的焦慮和無奈,就會發現,她此時的做法,看起來不可理喻,其實情有可原,而且屬於苦口婆心,既是為了保護寶玉,也是為了保護黛玉。


    以孝為先,明知賈母對寶玉溺愛不明,王夫人只能服從。


    作為賈政的夫人,又是賈府的當家主母,王夫人是正統儒家夫人的典型代表。她和賈政一樣,嚴格遵守著儒家禮法,不敢有絲毫逾矩之處。


    書中強調,“當今以孝治天下”,賈府又以“詩禮傳家”,王夫人的優秀品質之一,就是以孝為先,對賈母做到了絕對服從。


    孝是美德,但是,如果長輩的言行逾矩,行孝的晚輩在絕對服從之下,就會帶來負面影響。賈母既是王夫人的婆婆,又是整個賈府的最高長輩,作為當家主母的王夫人,身上揹負的孝道是雙重的。一方面,作為兒媳,她要向婆婆盡孝道,為兒孫們做表率;另一方面,作為當家主母,她要向最高長輩盡孝道,為全族人做表率。


    可是,賈母在對待孫子寶玉的問題上,明顯逾矩。只因她特別疼愛這個孫子,就對寶玉溺愛不明,讓寶玉脫離了正規的教育軌道,不但在學業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且長期在女孩堆裡混。偏偏寶玉又是王夫人的親兒子,這就讓她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作為母親,她當然希望能像儒家所推崇的孟母一樣,督促兒子勤學苦讀,長成棟樑之材。作為兒媳和當家主母,她又必須盡孝聽命於賈母。


    在以孝為先的社會,王夫人只能選擇服從賈母,對寶玉失於教育唯有焦慮和無奈。


    這種焦慮和無奈,貫穿全書。正是因為有這種焦慮和無奈,在第三十四回,當她發現襲人和她有著同樣的焦慮之時,她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直呼襲人“我的兒”,並把寶玉託付給襲人。

    這也是王夫人內心無法化解的矛盾:作為當家主母,她不得不以大局為重,讓母親的身份讓位於主母,放任寶玉被賈母溺愛而無法干涉。


    如果可以選擇,她寧願像李紈一樣,萬事不管,只管兒子的教育。寶玉的未來,才是她最關心的。但是,沒辦法,她必須以孝為先,必須先顧全大家族的整體利益。


    這種焦慮和無奈,是她在初見黛玉便做出非常之舉的第一個原因。


    作為母親,哪怕不能望子成龍,至少不希望兒子身敗名裂。


    賈政和王夫人都擁有非常優質的基因,三個孩子都天資聰穎。長子賈珠“十四歲進學,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原本可以成為夫妻倆的驕傲,卻不料“一病死了”。女兒元春因“賢孝才德”被選入宮中當女史,並憑著自己的能力受到賞識,封為賢德妃。次子賈寶玉被先祖寧榮二公認定為子孫中最有望振興家業之人。


    可以說,這三個孩子都算得上人中龍鳳,如果寶玉像哥哥賈珠一樣受到正常的教育,必能活成父母的驕傲、家族的榮光。


    但是,因為寶玉從一出生就被祖母溺愛,天長日久,王夫人很清楚,她已經不能指望寶玉出人頭地了。


    即便如此,身為母親,她還是不能完全放任寶玉破罐子破摔,即使不能為家族增光,至少不能為家族抹黑。

    這是身為母親必須堅守的底線。


    然而,想要堅守這條底線實在太難了。寶玉在抓周之時,就因為“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而惹得賈政下了“將來酒色之徒耳”的斷語。年紀略大一點,果然只愛“脂粉釵環”,“喜在內帷廝混”,“色鬼”之名傳出了府。


    賈政和王夫人都特別看重名聲臉面,可以想象,寶玉只愛“脂粉釵環”就像埋在王夫人心裡的一枚炸彈,不知道寶玉什麼時候做出丟臉的事來。


    正因為如此,當襲人提到寶玉在大觀園與寶釵黛玉姐妹“日夜一處起坐不方便”時,王夫人“如雷轟電掣的一般”。大觀園出現繡春囊,王夫人更是急得亂了方寸,不但聲淚俱下地向王熙鳳問責,還不顧王熙鳳的阻攔,執意要抄檢大觀園。

    她心裡實在是害怕,怕寶玉這個“混世魔王”做出禍害姐妹的事來。真要做出了這種事,只怕寶玉這條命保不住,會被賈政打死,整個賈府都會淪為笑柄,王夫人也沒有臉面再活下去了。


    這就是她在初見黛玉便做出非常之舉的第二個原因。他知道兒子是什麼德行,但她無權阻止寶玉與黛玉親近,只能提前告誡黛玉主動遠離寶玉,以避免被寶玉禍害。


    先有湘雲,後有黛玉,都是寶玉廝混的物件。


    王夫人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在黛玉進府之前,已經有了前車之鑑,那就是湘雲。


    湘雲自小就被賈母接進府來,與寶玉同吃同住。在黛玉進府之前,湘雲被叔叔嬸嬸接回去了,因為到了需要注意男女大妨的年紀。


    從禮法上來說,男女七歲不同席,黛玉進府時,寶玉已經八歲了,已經到了不能同席的年紀。湘雲回史家後,每次來賈府,只要多住了幾天,嬸嬸就會派人來接。這就說明,史家很不放心湘雲長期住在賈府。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寶玉“喜在內惟廝混”的名聲外傳,就與湘雲有關。外界議論寶玉時,湘雲正住在賈府。所以,史家急急地把湘雲接回去,不希望湘雲的名聲受損。


    湘雲離開,王夫人終於鬆了一口氣。但是,沒過多久,黛玉就來了。走了一個,又來了一個,王夫人重新陷入了焦慮和擔憂。


    從與黛玉的短暫接觸,王夫人看出黛玉是個知書達禮之人,被林如海夫婦教育得很好。於是,情急之下,王夫人只能向黛玉開口,希望透過預警的方式,讓黛玉主動遠離寶玉,既保全寶玉的名聲,也保全黛玉的名聲。

    從當時黛玉的反應來看,王夫人的做法是對的。黛玉說:“我來了,自然只和姊妹同處,兄弟們自是別院另室的,豈得去沾惹之理!”小小年紀,卻懂得男女有別不去沾惹的道理。如果黛玉言行一致,那麼王夫人就不必再擔憂了,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這就是王夫人在初見黛玉便做出非常之舉的第三個原因:她無法阻止賈母對寶玉的溺愛,也無法阻止寶玉不去招惹姐妹,她只能試圖阻止黛玉,以避免寶玉做出有損名聲臉面的事來。


    這三個原因,像三座大山,壓得王夫人透不過氣來。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作為當家主母,她都深感能力有限,無法脫離困境。


    所以,王夫人的這種非常規的做法,並沒有什麼險惡用心,她實在是被逼無奈,其出發點非但不險惡,反而是良善。透過這個情節,我們會發現,雖然她處在尊貴的位置,但她也是薄命人,活得痛苦而煎熬。


    而她痛苦的根源,就來自賈母對寶玉無原則的溺愛,這才是作者透過這一情節想要告訴我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農村創業養殖土雞,其中究竟利潤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