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78472359422039

    最早看見它,是在大學三年級的高日課本上。那時候還是上外的老版本教材。上面節選了金田一春彥的《日本語の特質》裡的一段(這裡需要提一下的是,上外的教材裡不知道節選的是哪個版本。因為後來我無論是金田一的《日本語》上下冊也好,還是那本薄薄的《日本語の特質》也好,從頭看到尾,好像也沒發現這一段。還有,關於三重授受關係的句子的相關描述我也沒找到。)

    よく食堂などで、「こちらさん、何になさいますか。」「ぼくはうなぎだ。」なんてやっていますが、それでも給仕の人は笑いもしません。ちゃんとうなぎ丼を作ってきて、「うなぎはどちら様。」と聞いています。すし屋で何か握ってもらうのに、「おれはばか。」などとやってます。「大ばかですか、小ばかですか。」と聞き返すと、「大ばかだ。」と言うぐあいです。こういったようなことばのやりとりは非常に日本語的でありまして、われわれはそれで少しも苦痛を感じておりません。おそらくわれわれお互いに勘がよいのだと思います。

    類似的句子比如“今日は學校ですか”,這個句子在好些年前,一個日語專業的朋友覺得這句話是病句,說從來沒見過,我說在日語中它非常常見,不是病句,並列舉了很多給他看,他始終覺得很彆扭。不過也可以理解,第一次見到的人,確實覺得挺彆扭。不會一下子就接受它。但是我要說的是,這個句子日本人沒有一個人會認為它是病句。

    然後,關於餐館裡點菜時候的對話中出現的鰻魚句,我曾經拿漢語對比過。漢語出現鰻魚句條件要苛刻一些。在服務員第一時間問顧客要吃什麼時,顧客一般不會第一句話就說“我是鰻魚”,而是在點完菜之後,在上菜時,(比如說是在各人單點蓋澆飯的情況下)服務員先問第一個“您要的是什麼?”然後等把第一個顧客的菜上好後,再問第二個顧客“您是什麼”時,才有可能會出現顧客回答:“我是鰻魚飯。”不過話有說回來,如果是比較高階正式點的餐館,服務員貌似又不會這麼問,所以條件應該更苛刻一些,或許只能設定成是街邊的小攤。當然也有其他語境中會出現。比如好幾個女人在聊天,聊到生的孩子時,婦女A問婦女B“你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假如婦女B有個兒子,她一般會回答“我生的是兒子。”,那麼這時婦女A馬上接著問婦女C的話,婦女C十有八九會說“我是女兒。”

    這就是鰻魚句,它表面上說的好像是“我是一條鰻魚”的意思,而實際的意思其實是“我要的是鰻魚”,或者“我吃的是鰻魚”,或者“我買的是鰻魚”,或者“我喜歡的是鰻魚”,或者“我剁的是鰻魚”,或者“我摸的是鰻魚”,或者“我親的是鰻魚”……等等等等。但是你要真從形式邏輯上去嚴格討論,它就成了一個病句,或者第一人稱口吻寫的童話主人公一樣“我是一條鰻魚,名字叫做無邏輯不舒服斯基……”

    這種鰻魚句的變種在日語中大量存在,漢語也挺多。比如金谷武洋就舉過“魔芋句”(こんにゃく文)。魔芋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こんにゃくは太らない」「夏はだるい」「冬はおいしい」,它們表達的意思其實是“魔芋吃了不會變胖”“夏天人會感覺乏力”“冬天(白菜)很好吃”。最後那句括號裡的白菜你可以替換成其他食物。這種句子在漢語中也是有一定比例存在的。好像在西方語言中,動詞的動作主體必須跟前面的名詞一致,這在他們的語言習慣中保留了下來。但是,對於日語來說,語言習慣中並沒有這種嚴格的邏輯上的一致。

    其實在餐館裡,即便連英語也會出現鰻魚句。池上嘉彥(2000)就舉過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I’m fish。只不過英語裡出現的機率非常低而已。

    從目前對各種主語的分類來看,英語中的主語屬於一種形式語法上的主語。它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除了祈使句等少數情況外,必須在句子中出現,因此,就連“下雨”這種句子它也要加上一個形式主語it;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謂語動詞必須是主語名詞的動作。然而,我們知道,在日語中,大量的日語句子並不具備上述兩個特點。但是魔芋句的英語就具備這些特點。

    (1)Konjaks doesn’t make you fat.

    從譯句中可以看出,魔芋這個主語還是和謂語動詞make保持一致,也即make是主語魔芋的動作。但是日語魔芋句中,變胖這個動作根本不是魔芋的。在日語中,動詞的主體名詞很多時候不是必須出現的。不僅是簡單的句子,複句中也是如此。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2)生活も今までと一変してしまったので、長く続けば続くほど、元の生活とのリズムの違いを実感してきます。つーか、週刊連載が太るのは、本當なんです…ね………。(『聖闘士星矢 THE LOST CANVAS 冥王神話』7 カバー)

    這是我自己手動收集的一個極佳的例子。劃線部分的連體修飾節中就是一個典型的魔芋句,這個例子不僅表明魔芋句可以存在於複句的句節中,也表明魔芋句和鰻魚句的特點與助詞關係並不大。切斯特朋友的回答中說這是だ的語法,然而從統計來講,貌似不加だ的鰻魚句出現機率更高。與其說它是某個語法成分造成的,不如說它是一種人類普遍的節省心理(経済性の原理)造成的。

    同樣的,我們一眼便能看出,變胖這個動作根本不是週刊連載的。同樣的,這個劃線處的句子翻譯成英語,還是需要一定變換的。下面三個均是此句的譯句。

    (2Ea)It is true that drawing manga for a weekly comic magazine makes you fat.

    (2Eb)Drawing manga for a weekly comic magazine really builds up weight.

    (2Ec)I was definitely building up weight when drawing manga for a weekly comic magazine.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譯句的動詞均是主語的動作。雖然後兩個都用了build這個動詞,但是build up這個動詞片語的本義只是“使…增加”,而這種及物動詞既可以是人的動作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影響或作用帶來的。

    有人可能會提出一種構不成反駁的反駁:英語中本來就不存在一個特定的動詞來表達變胖。那麼我要說,可以隨便找英語日語都存在的並且都有大致相同語義的動詞來造幾個魔芋句不就是了。結果其實是一樣的。

    另外,週刊連載這個例子漢語也是跟日語一樣的,也不具備英語主語的第二個特點。

    (2Ca)(看來,)週刊連載會變胖是真的啊。

    (2Cb)(看來,)在週刊(漫畫雜誌)上連載(漫畫)會變胖是真的啊。

    所以,日語和漢語不存在嚴格的語法形式上的主語,它們都屬於“主題(話題語)優勢語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依蘭愛情是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