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闊愛的蝸牛
-
2 # 不點愛生活
寫的應該是藥名吧,只不過化學名稱不同於家常字,本來就不容易辨認,再寫得草一些,就更不好認了。然後平常患者又比較多,醫生工作量也很大,寫的快了自然就草了。
當然也不能排除醫生故意不想讓我們看懂的可能啦,至於原因嘛,誰知道呢
-
3 # 急診夜鷹
不僅中國醫生寫門診病歷看不清,處方看不清,其實這是全世界醫生的通病。
前段時間,科主任讓我復原一份門診病歷,患者家屬對醫療過程存在爭議,醫患雙方準備走法律程式,這個患者先後三次在我們急診就診,接診者是 不同的三位醫生,關於我寫的部分,自然自己比較容易搞定。而另兩位醫生的書寫,我也基本看清,只是個別資訊需要筆者自己核對。病歷寫得潦草,其實對於訴訟中的醫方來說,是不利的。
當年我也是書寫工整的乖寶寶,一筆一劃臨摹龐中華字帖,讀書時見到老師寫的看不清,經常還覺得老師不認真,當自己做了臨床醫生之後,尤其在急診出診,寫字越來越飄逸、龍飛鳳舞,也真的只有自己的搭檔們才能認識了。不過總體來說,我的字,在醫生群體裡,還算比較容易認的。
醫生診療過程的書寫,很多是重複的,例如 一個發熱患者,通常寫“發熱#天,伴有咳嗽咽痛,痰如何,發熱規律如何......” 一晚上急診幾十個發熱,反覆書寫再加上為了應對就診的長龍,你的字必須寫快,不由自主的就會越寫越簡化,很多就成了彎彎曲曲的波浪線。
很多時候,字寫的多快,醫生的心跳就有多快,這種緊張節奏下的書寫,不是藝術表達,而是一種職業的逼迫下的呈現。所以很多時候,你看到,寫字漂亮的醫生寫病歷是行草,寫字不漂亮的醫生寫病歷是狂草。
但是,門診病歷寫的再潦草,在住院病歷書寫上,每個醫生又寫的清清楚楚,這也是住院病歷審查的要求。
不過隨著資訊化系統在醫院的廣泛使用,手寫的病歷越來越少,很多醫院病歷處方都實現了列印,以後手寫病歷將最終在醫院不復存在。
-
4 # 醫路順風
做為一名醫生我也看不懂,不過現在都電子病例電子處方了,這種情況應該很少了,如果還有的話請原諒他們吧,他們真的忙。
-
5 # 無視聽
不管是什麼人,只要當醫生,其字必潦草。一個門診醫生,要寫門診記錄:有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職業,初診,或複診,症狀,體徵,服藥情況,開何檢查單,診斷,處方,醫囑,如是小孩,還有寫何校,何班讀書,家長姓名,電話號碼等內容。然後才開處方(哪些藥物,一天幾次)。一個患者就要寫如此多的文字。不潦草,那一定不是人。如一個記者,把上述內容寫一遍,4小時內,你能寫多少遍?
回覆列表
在中國,很多人認為醫生的處方出現字跡潦草變成“天書”的最直接原因,是因為醫生不希望病人知道自己給他(她)開了什麼樣的藥物。或者如開篇所說,在當下中國醫患關係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醫師書寫潦草字跡的處方里隱藏著巨大的利益糾葛。其實,我們醫生除了在書寫處方有“不認真”的因素之外,還要承受著很多因素的左右與干擾。總得來說,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潦草的處方
首先,醫療投入不足和以藥養醫的環境導致醫生處方字跡潦草。
雖然北京已經開始試點“醫藥分開”的醫改措施,但在中國大多數的醫院,醫生們的收入依舊要靠給醫院創造了多少業務量來決定,而藥物收入又佔了醫院收入或醫生工作量的半壁江山。如果處方寫得工整明白,許多患者就有可能不選擇在醫院買藥,而去選外面價格低得多的藥店購買。在醫療衛生投入嚴重不足,以及當前診療費用嚴重低於勞動成本的醫療背景下,一半的業務收入不見了,醫院及醫生們又如何能夠承受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所以,以藥養醫的規則或許是處方潦草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緊張的醫患關係和逃避溝通的機會造成醫生處方字跡潦草。
現在,醫生在書寫的各種醫療文書的過程中出現字跡潦草的現象,也是目前醫患關係日趨緊張下的一種特殊產物。“是藥三分毒”,對於某些醫生而言,不讓病人知道自己開了什麼藥物,就有可能會減少很多麻煩。因為在現實中一些不恰當的藥物使用,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患者服藥後出現了身體的問題,只要患者不知道醫生給開了什麼藥物,就很難去找醫生理論。醫生抱著這種僥倖心理,出現字跡潦草處方就不足為奇了。而醫生不願意讓患者看懂處方內容等於不願意滿足他們的知情權,也就等於不願意與病人進行足夠的溝通。那樣看起來,醫生減輕了負擔,似乎省力又省心,但這卻是一把雙刃劍,醫生把處方寫的潦草,逃避與病人的溝通,甚至草草幾分鐘就開藥打發了病人,患者可能會滿意這樣不透明的醫療服務嗎?這對於緩解目前緊張的醫患關係非常不利。
再次,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和工作壓力造成醫生書寫處方字跡潦草。
由於中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很多醫院門診人滿為患。醫生在日常工作中所面臨的時間壓力往往比前面描述的“10秒內寫下一句話”更為嚴苛,醫生們每天必須接診大量的患者,少則數十,多則過百,在過大的接診壓力之下,為了節省時間,那些潦草的處方相比一般情形,就更容易發生了。其次,在中國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部,醫生們要完成的文字工作都是連篇累牘,且大部分為具有某種套路特徵的專有名詞的集合。這些專有名詞在被反覆書寫之後,字形筆畫便難免會向“神似”的境界邁進。有學者研究發現:在內科,由於疾病診治對病史和檢查的記錄要求相對更高,故而字跡較為清楚;在外科,對病情討論分析的要求較內科為低,多數治療以手術為主,因此字跡更加潦草。國外的情況與中國類似:一個來自西班牙的研究報告中,118份病案裡有18份字跡難以辨認,意義模糊,其中外科病案就有16份,內科僅有2 份。
最後,醫療專業的特點和醫療文書的特殊性導致醫生書寫的字跡潦草。
由於醫生書寫的醫療文書包含大量專有名詞和藥物名稱,其中夾雜著英文、英文縮寫甚至拉丁文,還有許多中文簡稱,因此非醫療業內人士閱讀時難免感覺如墜五里霧中。即便是同行,閱讀非本專業領域醫療檔案時也會遇到困難,特別是趕上那些筆法飄逸的,就只能望紙興嘆了。對藥師而言,由於每天都要面對醫生們的處方,久而久之對筆跡的判別力就會越來越高,因此並不難辨識藥物品名。不過就是如此,還是難免發生美國那樣的悲劇。對醫生自身而言,書法糟糕也不是什麼好事:首先容易造成醫療差錯,醫療差錯一旦發生,後果往往比較嚴重,害人害己;其次糟糕的筆跡也會給我們醫生們的臨床研究帶來不便。當需要回顧,收集和總結病例時,凌亂的字跡僅能提供有限的線索,治療的經驗不能很好儲存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筆跡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特徵。醫生和教師一樣,都屬筆跡公開化程度較高的職業。相對於教師,醫生的書寫責任更大,要求更高,錯誤書寫和塗鴉書寫的危害也更大。醫生雖然整體並無字跡潦草的傾向,但因為工作環境、壓力和專業特點,醫生的書寫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普遍難以辨認,當然確實也有部分醫生慣於龍飛鳳舞,但寫字慘不忍睹的人士其實各個行業都有。消除醫生塗鴉、特別是處方塗鴉,減少醫療差錯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國外對此已經有了不少研究和嘗試。一篇發表在2003年Am J Manag Care的文章就分析了醫生處方潦草的影響因素,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居住地,診斷數目,就診時間等多個因素被認為與醫生書寫潦草有相當大的關聯性。部分藥物名稱拼寫類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處方錯誤的風險。針對上述情況改進就診環境,改進藥物名稱等舉措能夠一定程度地減少處方錯誤。
綜上所述,無論如何,潦草處方引起的種種公害應該引起社會重視。政府職能部門要做的,不僅僅是出臺那些管理潦草處方的規定。更關鍵的是在於要儘快加大新醫改的程序,徹底地剷除以藥養醫的規則,儘快地實現醫藥分離,並加大對醫療機構的藥事管理力度。只有如此,處方潦草的相關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根治,也才能更好地促進安全用藥。當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用電子處方和列印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