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空偃
-
2 # bu思則惘
《道德經》中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不為,而是指一切要順應天、地、人做事而為之,這樣才能得到天、地、人的回饋,從而有功,而那些為了功名利碌,其本身說白了,為的是就是自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而最後反而什麼也得不到。而又如何辨別美醜善惡,就更簡單了,就看所做的這件事是否對他人、對社會、對天地是否有利,就可以判斷出,當然偽美與偽善,表面上做事對天、地、人有利,但日月之光,時間之河會讓這種偽的東西徹底暴露出其本質
要想做一個的能夠 判斷 美醜善惡 的人,不要急著下判斷,要學會內究,方可做到,千萬別看表面,別做鍵盤俠
-
3 # 北海林地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這是說有時候不居功反而能夠保全自己。所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便是這個道理,人生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累。要見素抱樸,保持內心的淡泊與樸素。而善惡美醜,便也在其中。只不過,能真正做到的人有幾個呢?
-
4 # 劉怯之
我以為此問應是針對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而設,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老子在第二章中究竟講了些什麼。
第二章原文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此章作如下譯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是因為預設了厭惡的標準,皆知善之為善,同樣預設了不善的標準。
所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均是人為標準的對應產物。
因此聖人處無為之事(提倡順應規律行事),行不言之教(透過規律言教)。
宇宙中的萬物,有作為不聲張,有利益不佔有,成就功業不自居。正因為不自居,所以萬物始終與時空同在。
由是可知,老子認為時空世界中的萬物,並無美醜善惡的分別,更無居功爭勝的企圖,因此存不存在,只有外在形象的變幻,而無本質存在的改變,始終不會有消亡不在的問題,而人類因為有了美醜善惡的分別心,將自身凌架於萬物之上,反而患得患失,無以自靜。
對此,佛學思想理念與老子高度一致,釋迦牟尼認為,時空世界中的萬物,自始至終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偉大的人,當偉大到最極致的高度時,看到的世界,都是同一的。在這個同一的世界中,道家稱為得"道",佛家稱為"如來"或"如來佛",這些悟道成佛者,都具備了居於時空之外的視角,在透視著宇宙世界,他們的生命長度,自然與宇宙的生命長度相一致,因為他們始終存在於萬物之中,不論外在的"相"如何改變,他們的內在,始終沒有任何改變,因此他們對人類的影響,不受不為國界所限,不為種族所限,不為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所限,也不會受時間和空間所限。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謹供參考。
-
5 # 泰和散人
《道德經》一書,究乎自然之道,以盡人君之道。而人君之道,無外乎內外之分,內即內聖,外即外王。內聖,就是滌清私慾,返歸本真;外王,就是仁懷天下,澤被蒼生。在這一點上,不止道教、佛教、儒家,還是諸子百家,都是一個本原,那就是自然之道,人心之道。所以說,聖人參透自然之道,人心之道,順天應人,妙用無窮。正如《陰符經》第一句所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功成弗居”,是說聖人成就事功之後,並不居功自傲。成就事功,是個大功德,本身不是壞事,壞就壞在“傲”字上。通常自傲的人,都是私慾強熾,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自然也不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眼裡,這便是赤裸裸的樹敵,就如同今日的美國特沒譜。司馬遷先生的《史記》記載,堯的大兒子丹朱“傲,囂訟”,傲是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囂四張口,便是亂說話;訟是公然爭論,不顧形象,這三者結合起來,便失去了繼承堯帝大業的機會,因此帝位歸了舜帝。(禪讓之說,違乎人之本性,大概是儒家的杜撰,這也為新時期的考古所部分印證。)丹朱沒有繼承王位的原因,排第一位的,便是“傲”,便是“居功自傲”。可見居功自傲的人,便是把自己架在了火爐之上,乖乖不得了,這可不是好玩的,本事不大,便會出事的。為什麼呢?從自然之中可以看到,“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腰桿不硬,便會遇風折斷。大家看山上的樹,都是松柏,為什麼是松柏,因為腰桿夠硬。為什麼不是小草?因為腰桿太軟。對於帝王來說,腰桿不硬,便是“德不配位”,因為帝王的腰桿,便是功德。所以帝王之道,首要的是造福萬民,澤被蒼生。
“功成弗居”,是不是就要避位呢?那也不是。當仍然受到推崇和愛戴時,自然不必避位,只是不要太過於窮奢極欲就可以了,該有的待遇,如果是有憲法規定,還是可以坦然享用的,但是要注意度。被周王朝極盡詬辱之能事的商紂王,被扣上的大帽子便是“荒淫無道”,“荒”是荒廢,沒有把當帝王的本職工作做好;“淫”是無度,沉溺在鋪張享樂的欲壑裡無法自拔;“無道”是說不符合大道的規律了。從正常的人性來說,私慾是不可避免的,帝王也不例外,但是你做過頭了,就不得人心了,這個時候還是要克己復禮,不要讓臣下和萬民挑出理來,否則結果是大大的不好。為什麼呢?因為帝王“代天牧民”,這個大旗之下,權力是無窮無盡,好處多得不得了,每個人都想要,都想爭,“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做皇帝的,都是講“生存和發展”之道,生存之道,排名是第一位的。避位讓賢的事情,大概歷史上很少發生,要麼是杜撰,要麼是要挾人的幌子,要麼帝王有別的更高級別的追求,比如出家修道或出家唸佛了。
“功成弗居,是以弗去”,又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聖人不僅內聖,而且外王,仁懷天下,澤被蒼生,有大功德於天下,臣下和萬民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福祉,這些福祉,是世世代代很少能夠享受到的,可遇而不可求,因此臣下和萬民,感戴聖人的恩德,用腳去投票,萬邦來朝;用心去投票,天天念他好,自然不希望這樣的好帝王去位,換上一個窮兇極惡的壞皇帝來。所以,聖人的地位,並不需要刻意去炫耀,自然而然受到擁戴的。
如何辨別美醜善惡,這個問題太大,世俗流毒的好多術數,都在大談特談,但是美醜善惡的判斷,是要看到所觀察物件的本真。自然界,本原都是大道,無所謂善惡美醜,善惡美醜,都是人為加上去的,都是人心的幻象,都是自己意識的產物,可能被自己的利益和慾望所左右。真正的美醜善惡,對於人來說,就是看人心。從泛泛的角度來看,凡是出於公心的而有益眾生的,都是善;凡是處於私慾而妨害眾生的,都是惡;凡是令人真性愉悅的,都是美;凡是令人真性煩惱的,都是醜。然而,人處於自然之中,若能參透天地,參透自然,那麼天地萬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無所謂美,也無所謂醜,無所謂善,無所謂惡,都不過是這“3+1”維時空(即宇宙)中勤於修煉的一個小精靈而已。境界各異,高下不同,存在就有他的道理,佛教中稱為因緣,因就是因果,一切都是必然,說偶然,只是因為對必然背後的因素認識不足;而緣,常常緣於能量場的改變。
人活在世間,最基本的要求是建立自己的鑑別判斷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但人和人不同,是分境界的,有的人經過修煉,撥雲見日,迴歸真性;有的人渾渾噩噩,慾火熾烈,昏聵無明。因此各個人看待這個世界,都是境界不同的。借用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妙語,便是參禪的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妙哉,勝吾言多矣!
-
6 # 丙丁82152336
道是無境界的,所以,老子稱之為無。而人是有境界的,物是有形態;所以老子稱之有。而這境界的格局,是在你的心思與天道順和的度數有多來定的。心態定格局,而這格局,是道為標準來度量的。所謂人所體現無,和形成的格局。應是抽取道一面而設造的象,演繹為一種主義,升化為思想理念。應用到社會實踐中,進而會普及形成一種文化。永恆的運動,是無止息,無終極。這就是道此一方的無。歸類到人事方面,動變是社會發展的表現。而發展進化,是人類社會不變的追求,是全人類最神聖、最偉的大事業,這是我們無限美好的未來。一但有見悟出到這一方,形成一種思想和理論。這就是所謂的大精神境界。只有人類存在,就有追求,就要圖發展。所以無成,卻永遠有事。這種思想,這種智慧,不是僅僅服務於社會的某個階段,以及存在、滅變的某個王朝,也不僅僅是服世界上某個國家,而是服務於全人類發展的大籌措。所以,易經辭雲,不事王候,高尚其事。而功,是每階段的總結。時代造英雄,而英雄必須有知時的思想,時頂級的智慧,才會引領時代的發展,樹立一個時代的文明標誌,有功於人類發展的大事業。思想能指導全人類的發展,是無為,而無不為。無時無刻不對人類發民起著積極的影響。
-
7 # 詩驀詩書畫
美醜善惡皆是人性自然屬性。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美麗的外表下掩蓋著醜惡的靈魂,或醜陋的外表下隱藏著善良的心靈。因人人都有善的一面,同情心、愛心、孝心等等;人人也都有惡的一面,自私、貪婪、羨慕嫉妒恨、兇殘等等。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功利,講付出就要有收穫,這是公平交換的常理,無私小奉獻扭捏尚可,儘管不願意,也有可能去為之,但如果要付出大愛,就會心有不甘。所以,人人都有善心,同情心,但同時並肩的還有羨慕嫉妒恨。對於普通人來講,善良是在無關自己利益的情況下心才向善,而如果一旦牽扯到自己的利益,往往心向惡一面轉化,這是人性私慾之天然。從人性美醜善惡來分析,人在不承擔成本,人性會更多表現出善的一面;當需要自己承擔不太多的成本的時候,人性就不那麼善良了;當需要自己承擔很多高的成本時候,人性惡的一面就會開始顯現,並一路飆升增長。真正的善良是捨得付出自己成本的善良,中國有過這麼一人,那人就是雷鋒。這就是為何無心居功的人反而有功勞,這就是《道德經》的智慧。
回覆列表
這是一種以無為而實現有為的大智慧,為何無心居功的人反而會成功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無心居功可以專心做事。做事成功的因素或許很多,但最根本最基礎的還是自身的能力,沒有能力是做不成大事的,而人的精力有限,沒有功利心的人更容易擯棄亂七八糟的想法,專心自身能力的提升,這對成功至關重要。
第二,無心居功的人沒有利益羈絆,可以更公正客觀的看待問題。功勞往往伴隨著利益,功勞越大,牽扯的利益越多,所以很多人做大事的時候都很緊張,患得患失,就有可能一葉障目,不能完美髮揮自己的水平。而無心居功的人會把大事當成平常事一樣看待,可以大大降低發揮失常的機率。
第三,無心居功的人容易獲得別人得好感。一個籬笆三個莊,一個好漢三個幫,做成大事往往都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大部分人做事都是為了利益,而無心居功的人等於是把功勞,也就是利益讓給了別人,這樣自然有更多的人願意跟他合作,他可以選擇更強的合作伙伴,成功率自然提升。
第四,無心居功的人容易被競爭對手忽略。俗話說槍打出頭鳥,那些功利心很重的人,一般都跳的很歡,很容易引起競爭對手注意而被針對。無心居功的人往往比較淡然,做事穩步求進,不露鋒芒,反而無形中隱藏了自己。
其實,萬事都不絕對,包括以上的分析也是如此,可以增加成功率,但也不是絕對保證。現實中很多無心居功的人並不是不喜歡利益,而是那些利益他根本不放在眼裡,而這樣的人往往都是已經成功,能力和人脈都很強的人,他們做事成功的機率自然更大。
追求利益是天經地義的,想居功也是正常,所以不能單純的說不想居功的人就有美德,想居功的人就不道德,只要功勞不是虛報,是名副其實的就不存在道德問題。居功也好,不居功也好,都只是看待事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