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苦茶庵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周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這時周室開始衰微,僅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左傳》將一局面的始作俑者歸結為鄭莊公,而給予極為嚴厲的批判。這一期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相繼出現,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中國境內由區域統一向整體統一的趨勢發展。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社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打下基礎,為秦國最終完成這一事業創造了條件。

    關於春秋戰國斷代,長久以來未能形成定論: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為戰國開始,然大體上都以社會及政治發生重大變革的十幾年作為分界線。目前史學界基本認同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春秋戰國時期全國分佈著數十個大小諸侯,相互間紛爭不斷,爭霸與生存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沒有一國家可以置身事外,這就推動著各國對戰爭的深入解讀,由此引發軍隊與戰法的重大變革,其中最突出的是新兵種的增加與舊兵種的淘汰。

    兵種的變化: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以車兵為主要兵種,交戰雙方先將兵車排成整齊車陣,然後交戰,戰爭的規模以出動兵車數量決定戰法相對較為死板。當時中原地區各國邊境均有戎狄部族,分散居於山林、溪谷之間,與戎狄間的作戰主要以山地地形為主,戰車行動機動性差,限於地形條件,不得不改用步兵,步兵從此以單獨兵種獨立作戰的形式走進歷史舞臺。進入戰國時期,由於冶鐵技術的進步,並大量使用於兵器製造,鐵質兵器逐步取代銅質的兵器。尤其是強弓弩箭的發明和製造,加大了弓箭的射程,整齊密集的車陣,在這一新式武器面前完全處於捱打地位,促使各國逐步放棄傳統車戰,改為步兵野戰。戰車逐步退出,步兵成為主要的戰鬥兵種,地位較之春秋時期,也有了空前提高。

    騎兵在春秋戰國時期,尚未成為單獨兵種,而是和車兵混合編組作戰,其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也極為有限。隨著戰爭的日益複雜化,騎兵遂逐步發展成獨立兵種,但人們對其在戰爭中地位的認識尚處在萌芽階段,主要處於配合步兵進行衝鋒或奇襲。戰國時代七雄各國兵額都達到幾十萬乃至百萬,騎兵則僅五千騎乃至萬騎。燕、趙鄰接胡地,胡人以騎兵作戰,在經歷了屢次失敗,遭受重大損失後,這兩國首先認識到騎兵在野戰中的機動性特點。但漢人服裝不適合騎馬,尤其在馬背上衝鋒陷陣時極為不便,在這種情況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服裝上採用了宜騎馬的胡服,並將弓箭引入這一兵種,它的威力很快超出了其他兵種,騎兵從此成為作戰主力。步兵、騎兵的出現和發展,逐漸代替了以車兵為主,先列陣而後作戰的方式。

    軍隊組織的變化:春秋末期各國已經出現了挑選訓練勇士的風氣,吳王闔閭曾選拔力氣大的500人,跑得快的3000人,帶甲執兵,一口氣跑300裡才能休息,經過七年訓練,戰時充當前鋒,以小編制的特殊兵種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方法,逐漸為各國君主所重視。越王勾踐也曾教練其勇士三年,以戰時衝鋒陷陣。戰國時代,各國在全國範圍內徵兵,選拔勇士訓練,此時發展常備軍成為主流,這些都是春秋時期所沒有的。特殊兵種的編制也逐步擴大,並開始推廣到整個軍隊的組織中。

    軍隊官職與指揮上的變化:春秋時期,各國軍隊均由國君和其親信大臣、卿大夫擔任統帥或重要將領,而沒有文、武官員的清晰分職。如晉國六卿,平時為卿,戰時即為元帥、將軍。進入戰國時期各國領土疆域擴充套件,官僚機構隨之增加,徵兵制的實行,常備軍的建立,戰爭兵力和戰爭規模的擴大,在兼併與被兼併的大潮中,軍事成為各國的重中之重,這促使專職的武官群體穩定的存在成為一種必然需求。於是統治機構和各級職官開始日漸明確區分為文、武官員兩大類別,出現了統帥軍隊的職業將領,武官系統也在這一時期初露端倪。秦國出現了將軍、護軍將軍、國尉(太尉)和大良造楚國有將軍、上將軍、大將軍、裨將軍和柱國、上柱國等官職;齊國有司馬、將軍、上將軍;趙國有將軍、大將軍,後又置前、後、左、右將軍;魏國有犀首、將軍、上將軍、客將軍五乘將軍等。他們不再是戰時由文官臨時擔任,而是作為性質和責上與文官完全不同的群體,由專人擔任,穩定地存在。

    由於戰爭中的兵力常在十萬以上,甚至達到百萬之眾,加之軍隊常遠離京師作戰,國君對其將帥和部隊很難直接掌控和排程。為保證國君對軍隊的絕對掌控,同時不影響軍隊將領統率與靈活指揮虎符制度應運而生。作為國君授予將領兵權統帥調發軍隊的信物,分為兩半,國君與將軍各執其一,重要指示、報告,分別加蓋虎符印為憑,兵權轉換與統帥的任免則以兩半虎符合一為據。這一制度最早出現在魏國,此後逐漸流行。虎符度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在軍隊管理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兵器裝備的發展:春秋時期,戰爭中使用的兵器主要有戈、矛、戟、劍、刀、弓、矢等,一般以銅為材質。進入戰國時期冶鐵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用於兵器的改良和製造,促進了兵器的改進。突出的為遠戰、近戰、攻城戰、舟戰等方面的兵器。頻繁的戰爭也促進了新兵器的開發,弩的出現使交戰的距離得到擴大,尤其是威力巨大的車弩,將攻擊距離空前加大。攻城的雲梯、圍城的地道、舟戰的鉤拒等戰爭設施不斷推廣,並在不同程度上促使戰爭的全方位化。在防護裝備上,主要為鎧甲的變化,春秋時期主要有犀甲、兕甲和合甲。戰爭中最關注的是對敵人的殺傷,同時也要兼顧對自己的保護,出於這一目的,各國都在努力探尋甲的改進。戰國時期兵甲的種類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最突出的是鐵甲的出現,在對人體的保護上比此前的革甲更加優良,並逐步取代了革甲。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遠高於春秋時期,相對於春秋時以服人之國為主,戰國則主要是滅人之國,生存的動力推動了戰爭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軍隊的發展、裝備的更新,直接牽涉到國家存亡,促使這一時期軍隊與將領的專業化與職業化軍事科技及軍事思想也因時代的需求有了長足的發展。

  • 2 # 第一軍情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爭鬥;有了國家,就有了戰爭;有了戰爭,就需要用於戰爭的主體,而這個主體就是軍隊。在春秋之前,中國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落後,人類主要聚居於河谷平原地區,人們之間的戰鬥比較單一。而到了春秋後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農業技術的深根細作,可供人們選擇的土地大大增多,高山樹林都可以為人類所利用。人類的聚居地也發生了多樣性的變化,這就從根本上導致軍隊的形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在春秋以前,主要在河谷平原地區打仗。軍隊的編制主要是根據戰車作戰的需求來定的,以車兵為主,隨車而行的步兵是配合車兵進行作戰的,畢竟一馬平川,車並具有一定的優勢。

    而到了春秋戰國後期,由於人口的增加,諸侯間戰爭的規模和範圍逐漸擴大,尤其是在一些山林地區,車兵無法進行進攻,為了彌補車兵作戰的不足,各諸侯國不斷擴大步兵的數量,在軍中步兵逐漸的取代車兵,成為獨立的軍種。從步兵本身來說,與車兵相比較,步兵雖然速度較慢,但它靈活方便,活動範圍大大增加,進而各國都優先發展步兵。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有它必然的發展歷程,在春秋戰國這個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大爆炸的時代,人們對任何事情都勇於嘗試,步兵代替車兵就有了理論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士生育津貼如何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