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東威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滿清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關寧鐵騎全部使用當時最先進之三眼神銃,極為強悍。這種武器全身帶刺,即可遠戰,也可近戰當狼牙棒使。

    一戰成名

    明天啟七年5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面對寧遠城,心情很是複雜。當年,父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寧遠城下,被炮火轟成重傷,不治而亡。所以,皇太極這次有備而來,就是要打下寧遠,為努爾哈赤報仇雪恨!

    三聲號炮響起,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戰鼓咚咚,馬刀閃閃,喊聲震天。

    明軍還是延續以往的戰法,在城上用大炮轟擊。一排又一排的八旗兵在炮火中倒下去,人仰馬翻,血肉橫飛。皇太極面無表情,堅定地一揮手,八旗軍冒著炮火繼續衝擊。為了這場勝利,他已經研究過明軍的戰法,他知道,只要衝過這片開闊地,一旦進入炮火的死角,就是八旗軍的天下了。

    然而,隨後發生的事情把皇太極嚇愣了,也讓八旗軍的將領們驚呆了。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後金軍頭上砸來。

    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

    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兇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

    九千鐵騎守北京

    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衝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0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袁崇煥得知後大驚失色,要是皇太極攻進北京城,北宋徽欽二帝被金軍掠走的那一幕可就重演了!時間緊迫,袁崇煥再次想到了手中的關寧鐵騎。命令離北京最近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自己親率九千鐵騎隨後跟進。

    然而,出乎袁崇煥意料的是,趙率教領軍趕到之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裡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

    隨後跟進的袁崇煥得知凶訊後,下令,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全軍轉向薊州,一定要把清軍攔截在薊州。

    九千關寧鐵騎趕到薊州時,狡猾的皇太極卻已帶領軍隊繞開薊州向通州進發。通州離北京只有四十里,是京師的門戶,容不得半點閃失。袁崇煥又率領鐵騎來到通州,剛剛駐紮下,得知八旗軍已開往北京城。就這樣,袁崇煥率關寧鐵騎,追著八旗軍的屁股,在京畿之地疲於奔命。待趕到北京城下時,已是人困馬乏,有的戰士累得連刀都拿不起來了。

    皇太極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採取拖兵之計,先把關寧鐵騎累垮,然後再在北京城下,當著明朝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全殲關寧鐵騎。

    清晨,關寧鐵騎與八旗軍在北京城下拉開陣勢,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兵精糧足;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疲憊之師關寧鐵騎,人數只有九千!

    袁崇煥深知此戰關係到明朝的存亡,他的戰前動員很簡單,也很有煽動性:“我們的身後是什麼? ”士兵回答:“是北京,是皇帝! ”袁崇煥說:“還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如果不想讓他們落到韃子兵手裡,成為他們的奴隸,我們應該怎麼辦? ”士兵揮動手中的刀槍大聲喊:“殺死他們,殺死他們! ”喊聲如雷,聲震原野。

    此時,皇太極正在調兵遣將,他認為,關寧鐵騎不過萬人,肯定採取守勢。他準備調集全部人馬,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沖垮關寧鐵騎,拿下北京城。卻沒有想到,袁崇煥竟然乘他們調動之時,率軍突然發起衝擊。九千騎兵一人一支三眼銃,密集的彈雨猛烈地向還沒做好準備的八旗軍掃去。清兵猝不及防,隊伍馬上被衝得七零八落。

    經過四個時辰的激戰,八旗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退卻。皇太極再一次敗在關寧鐵騎手下。

    九千關寧鐵騎打敗了數萬的八旗軍,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王朝因此而延續十多年。

    關寧錦防線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連山、塔山、松山、錦州,抵大淩河。

    袁崇煥在寧遠之戰後,開始著力構築關寧錦防線,其中北段主要由趙率教負責修建,後明軍憑藉關寧錦防線在寧錦之戰中,使皇太極無功而返,在松錦大戰後,關寧錦防線土崩瓦解。

    一、指揮

    關寧防線的內涵,以寧錦戰前為例,略析如下:明獲寧遠大捷後,遼西指揮,發生變動。時魏忠賢竊權,內監勢焰囂張。天啟帝以“率循舊制、斷在必行”,於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三月初四日決定,特命內臣鎮守:設立鎮守山海關等處太監一員,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督忠勇營兼掌御馬監印務劉應坤;左右鎮守太監二員,乾清宮管事提督、忠勇營御馬監太監陶文、紀用;分守中軍太監三員,乾清宮打卯牌子、忠勇營中軍、御馬監太監孫茂霖、武俊、王蒞朝,仍俱在山海關駐紮。他們任務雖為清查糧食器械數目、官兵馬匹強弱,但奉旨將“聲息緩急、進止機宜,務要據實直寫密封,不時星馳來奏”。魏忠賢用意在於:內監出鎮,收攬兵柄。聞旨,廷議紛紛,人心惶惶,內外百官,紛上駁疏。兵部尚書王永光疏稱:“邇者寧遠一捷,中外稍稍吐氣。當事者且議裁經略、裁總兵,專任袁崇煥,以一事權。而隨以六內臣擁聚斗大一關,事權不愈棼(fén)乎?萬一袁崇煥瞻回顧望,致誤封疆,則此罪崇煥任之乎?內臣任之乎?”又上疏:“此六臣者,與崇煥等為同乎,為異乎?將為同,則無用往也;使為異,則害有不可言者!”袁崇煥也具疏言:“兵,陰謀而詭道也,從來無數人談兵之理。臣故疏裁總兵,心苦矣。戰守之總兵且恐其多,況內臣而六員乎!”其結果是:君命難違,聖旨必遵。袁崇煥抗疏不允,便善處同內監之關係,曾同內臣劉應坤、紀用及總兵趙率教,並馬巡歷錦州、右屯地帶,所見各城,灰燼之餘,頹垣剩棟,白骨遍野,殘冢依稀,“內臣見所未見,感倍於臣。遂邀鎮臣與祝於北鎮山神,誓圖所以恢復者”。後袁崇煥奏請內監紀用等“移巡閱關外,與袁崇煥料理邊事”。袁巡撫同監軍太監周旋,得到了他們的一些理解。鎮守內監奏報袁崇煥重建的寧錦防線,城勢更高,堡壘更固,裝置更嚴,軍力更強,“著著皆實,毫無粉飾”。袁崇煥在極力協和與內監關係的同時,還調整同督、將的關係。

    二、築城

    後金與明朝的戰史表明,後金騎兵長於野戰,明朝步兵憑藉堅城。袁崇煥總結遼事以來血的教訓說:“虜利野戰,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大炮,需要架設在城上;堅城,成為大炮的憑藉。故遼東巡撫袁崇煥將繕築城垣,作為建立寧錦防線的重要一著。在寧遠和寧錦兩次戰爭期間,遼軍進行緊張的修城工程。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春,在寧遠之捷後,袁崇煥即著手修治被戰火毀壞的寧遠、毀於火災的中後所及前已毀損的前屯衛、中右所、中前所五座城垣。呼叫班軍,責期完工,有違制者,分別處治。

    修城工程尚未告竣,關內外遭到雨災:“山海內外,官舍民居,倒塌無算;軍馬露處,死病相連;中前禾黍,狼藉波濤。前屯、中、後、右復然。糧草三軍命脈,皆飄蕩如洗。階苔積滑,灶已產蛙。”淫雨為災嚴重,城垣修而復壞,前屯、中前所、中所、後所、右所等都遭受嚴重水災。寧遠、前屯、中後等城,新葺之垣,遭雨倒塌。同年秋,又調秋班軍復行修葺城池。至本年末,山海諸城,未完者完之,覆圮者補之,浚濠築垣,扼險置器,壁壘一新,固若金湯。

    兵部尚書馮嘉會題覆遼東巡撫袁崇煥疏,總結秋季修城工程成績稱:“山海四城,業已鼎新,誠所謂重關累塞矣。”次年春季,進行寧遠迤北諸城的修治。時自高第將其盡撤去,寧遠外無城障。袁崇煥奏請:“修松山等處扼要城池,以四百里金湯,為千萬年屏翰,所用班軍四萬,缺一不可。”明廷決定調派去年秋班與今年春班,共合4萬班軍,修繕中左、錦州、大淩河諸城。4萬班軍,分班築城,合計工時,按期責成。督令班軍,期限一年,“併力修舉,通期竣工”。錦州城工剛竣,後金騎兵進圍;其他二城,未及完工。

    三、整軍

    袁崇煥曾任關外監軍而掌練兵事,又經歷戰陣,故熟知遼兵之弊。他在建立關寧錦防線過程中,以遼人守遼土,重建一支遼軍。先是熊廷弼認為“遼人必不可用”,用兵應徵於外省。經略孫承宗疏議,用遼人以守遼土。孫去職後,袁崇煥堅持“以遼人守遼土”為“聚兵”之計,大力推行,收到實效。他說,自遼事以來,外省調募之兵,皆為市井烏合,禦敵不足,鼓譟有餘,糜費金錢,不得一用,不能援遼,反而擾遼。他破除以往辦法,將外兵撤回,招遼人填充。袁崇煥說:“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袁崇煥奏言:“遠求難致之兵,何如近取回鄉之眾?”袁崇煥對“以遼人守遼土”,從理論上論述,從軍事上實證,從輿情上宣傳,從行動上落實。他著重對遼軍進行了整頓與建設——裁冗、選將、編制、治械和備餉等。

    於裁冗,袁崇煥疏請撤回調兵,招補遼人。明的遼軍,多從關內調募,“兵非貪猾者不應,將非廢閒者不就”。袁崇煥奏請以新募遼兵取代部分調兵:“意欲稍破成議,撤回調兵,即招遼人以填之。”兵部議覆:此議“卓識深謀,迥出流輩,且選遼兵實遼伍,養遼人守遼地,智者無以易此”。經朝廷批准,裁汰調募冗兵4000餘員,以遼民精壯者補充。客軍官疲兵猾,困擾遼軍多年,朝廷內外,未得良策。袁崇煥的上述辦法,破除舊弊,切實可行。

    於選將,袁崇煥先前重血緣關係,疏薦其叔袁玉佩、其親戚林翔鳳等,但此構想,未能實現。時袁崇煥薦選官將,由遠選而為近取——“將則近取”,就是從在戰火中並肩戰鬥過的軍官中選拔。遴選“猷略淵遠,著數平實”的趙率教,“遼人復遼,此其首選”的祖大壽,以及不受私饋、韜鈐善謀的何可綱等為股肱大將。寧遠大戰後的五、六月間,袁巡撫疏準營伍調補將領共26員,就是一例。

    於編制,整頓關上與關外、南兵與北兵、招募與家丁等編制混亂、互不相屬的狀況。經過整編,核實為92231員名,其序列:分戰兵與守兵——戰兵為機動作戰部隊,分為步營、騎營、鋒營、勁營、水營,含步兵、騎兵、車兵、水兵等兵種;守兵為戍城守堡部隊,按其所戍城堡大小,分為屯守、馬援、臺烽等不同編制;另有鎮軍、驛騾、撥馬,以警衛、驛傳和哨探。遼軍整編後,明章程,嚴法度,分屯束伍,齊肅訓練。

    於治械,袁崇煥奏稱,“關外不苦無兵,只苦無盔甲、器械、馬匹”。他奏請添置火炮,整修器械,查盔甲,點守具,遼軍武器裝備,得到極大改善。

    於備餉,屢疏戶部,催運糧餉;並奏準“於關外另設餉司,與關內分收分發”。後錦州被圍近月,城內糧食,尚且盈餘。

    經過整頓的遼軍,戰有良將,守有精兵,上下協調,彼此呼應,嚴格訓練,整肅紀律,提升了遼軍整體的戰力

    關寧錦防線的威力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滿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松山、錦州,抵大淩河。

    袁崇煥在寧遠之戰大敗後金軍後,開始著力構築關寧錦防線,其中北段主要由趙率教負責修建,後明軍憑藉關寧錦防線取得了寧錦之戰的大勝,滿清直到李自成攻佔北京,也沒能攻破該防線。

    遼西走廊寬度很窄,西面環山,東邊靠海,確實不易攻取。但清軍如果攻下這裡並沿遼西走廊攻下山海關,面對的是北京以東的一馬平川。

    而北京以北直到承德一帶都是燕山山脈的群山峻嶺,還有長城作掩護,易守難攻。八旗鐵騎根本派不上用場。

    不僅是清軍,日軍也在佔領東北後,嘗試過從熱河(現在的承德附近,也就是內蒙、河北、遼寧交界處一帶)南下在正北方向進攻北京,卻被阻擊在古北口長城。透過何梅協定等條約一步步蠶食冀東地區,才到達了北京城下。解放軍東北戰役中最艱苦的塔山戰役,也是在遼西走廊,但攻下這裡後,入山海關勢如破竹,兵不血刃佔領天津,包圍北京使傅作義被迫起義。而明中前期瓦剌軍也是繞道山西北部從西向北京進軍,才在土木堡俘虜了明英宗。再上溯到戰國時期,國都在薊(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國力並不強的燕國也可以藉助燕山和燕長城抵禦強大的匈奴族。可見在歷史上就沒有從正北方南下攻陷北京的戰例,清軍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才選擇在遼西和明軍死磕,他們從正北進攻北京恰恰是對袁崇煥離間計的一部分,原本也沒打算成功,在搬掉了袁崇煥這個奪取遼西的絆腳石後立刻收兵而去,最終佔領遼西,又收降了山海關的吳三桂,入關後一路南下,入主中原,完成了原有的戰略目標。事實證明了清軍的戰略並沒有錯誤。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滿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松山、錦州,抵大淩河。

    袁崇煥在寧遠之戰大敗後金軍後,開始著力構築關寧錦防線,其中北段主要由趙率教負責修建,後明軍憑藉關寧錦防線取得了寧錦之戰的大勝,滿清直到李自成攻佔北京,也沒能攻破該防線。

    關寧錦防線最大的威力是它是古代直至近代極為少見的一個大縱深防線,古代一般防線都是橫向的,最多不過由幾條平行防線構成一定的縱深防禦,但各個平行防線之間聯絡不密切,基本上是各自為戰,遠遠達不到現在戰爭中普遍存在的立體縱深防禦思想要求。當然這也是當時戰爭條件,包括進攻方法、防守方法受生產發展條件制約造成的。而關寧錦防線由於佔據了地形的優勢,形成了罕見的大縱深防禦系統,對於防禦以騎兵的快速突擊為主要進攻方式的後金、清兵是非常有效的。由於給養、武器以及戰馬的體力等等原因,騎兵的突擊能力呈現爆發力強,而持續力弱的特點,縱深型的防禦體系恰好可以克服使騎兵的戰術優勢。當然關寧錦防線可以說是機緣巧合,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它的威力也使得清兵不得不停下腳步,集中兵力打破這一防線才能有奪取中原的機會。最終防線崩潰,一是明朝的戰役決策錯誤,二是政治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季茶花適合在什麼地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