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河人家

    亞馬遜雨林位於南美洲亞馬遜河盆地的熱帶雨林,佔地700萬平方公里7億公頃,使這片雨林生機盎然的為亞馬遜河。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蓋亞那及蘇利南,包括法屬蓋亞那。其中4個國家將雨林所屬州份取名亞馬遜河州。亞馬遜雨林佔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亞馬遜雨林的形成。在恐龍還活著的白堊紀晚期,構成森林的樹木分佈很廣。森林的樹冠部分沒有重疊,森林的地面上Sunny照射充足。但撞擊後,森林形成了樹冠,使得到達地面的光線減少了很多。那麼亞馬遜雨林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據他們對花粉和葉子生長分析,研究人員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首先,恐龍以生長在森林底層的植物為食並且在覓食的過程中踐踏了一些樹木,從而使森林不至於變得太茂密。另一種解釋是,火山灰的沉降使整個熱帶地區的土壤肥沃,有利於開花植物的快速生長。第三種解釋是針葉樹物種的優先滅絕為開花植物創造了機會。這幾種解釋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都可能促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亞馬孫雨林。

    亞馬遜雨林的生態地位。我們知道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性的環境效益:有地球之肺之說,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迴圈、調節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儲存時間最長的場所。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菸除塵、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等綜合性生態效益。如果雨林植被遭到破壞,除會對本地區的氣候造成極大影響外,最重要的是會造成全球的各種生態災難。許多野生動物失去理想的家園,加快物種的滅絕速度,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災情日益嚴重等。

    長期生活在亞馬遜對人體的影響。亞馬遜位於赤道附近,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說得更形象點,全年的溫度跟中國七八月的桑拿天一樣,而且空氣裡水分十足,溼熱溼熱的,衣服永遠都是溼答答,黏糊糊的。這樣的環境住著並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這也是為什麼亞馬遜地區有那麼大面積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人口卻稀少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亞馬遜雨林這種存在著大量綠色植物的地方,每年雖然透過光合作用產生了巨量的氧氣,佔到了地球氧氣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是植物白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到了晚上就會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呼吸作用最少消耗了它所產生的氧氣總量的一半。同時亞馬遜雨林裡還存在著種類豐富、數量眾多的動物需要消耗氧氣,加上落葉、動物屍體等被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氧氣,所以亞馬遜雨林產生的氧氣基本都被自己消耗了,剩不下來多少。

    亞馬遜森林是天然的氧吧,如果長期生活在這樣地方,對人體百益而無害,本身人體需要新鮮的氧份。關於這個問題,大概是很多人誤認為,人們之所以覺得森林田野裡的空氣清新,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氧氣含量高。事實上不是這樣,人們通常喜歡早上去森林裡跑步,但是經過了一夜的呼吸作用,此時的森林中二氧化碳濃度是最高的,反而是在傍晚的時候,經歷了一天光合作用的樹林中的氧氣含量最高。人們之所以感覺森林裡的空氣清新,讓人心情愉悅,是因為森林中存在著大量的負離子。負離子是電子和分子的結合,可以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吸入人體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同時負離子還擁有另外一項功能,那就是吸附空氣中的粉塵、細菌和微生物等,因此是重要的空氣指標。

    今天的亞馬遜雨林逼近“臨界點”。亞馬遜雨林和亞馬遜河是相互成就的,大面積雨林的蒸騰形成了特殊的雨林氣候,大量的降水則成就亞馬遜河,這種良性迴圈下使得雨林在破壞後很快就恢復,但當雨林被破壞的同時,也會逐漸改變小氣候,降水減少,植被就會向需水比較少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些植被能提供的蒸發也會減少,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當雨林大面積被破壞時將進入一個不可逆的階段,就像一個翻過山的輪子,不再需要推動即可向下滾動,這就是臨界點的定義。當前人類對雨林的破壞已經到了臨界點,雨林經人類的加速破壞下再無法依靠自然恢復,未來亞馬遜將會走向需水量更少的稀樹草原。

  • 2 # 濮陽無憂

    其實一直以來人們都對亞馬遜雨林存在著一個誤解,認為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之肺”,為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貢獻了大量氧氣,因此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亞馬遜雨林多次發生大火的時候,許多人擔心亞馬遜雨林一旦被燒完了,地球上的氧氣是不是會不夠用。

    事實上,亞馬遜雨林這種存在著大量綠色植物的地方,每年雖然透過光合作用產生了巨量的氧氣,佔到了地球氧氣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是植物白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到了晚上就會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呼吸作用最少消耗了它所產生的氧氣總量的一半。

    同時亞馬遜雨林裡還存在著種類豐富、數量眾多的動物需要消耗氧氣,加上落葉、動物屍體等被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氧氣,所以亞馬遜雨林產生的氧氣基本都被自己消耗了,剩不下來多少。

    地球上現在供人們呼吸的氧氣,其實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地球上的多餘氧氣的留存積累,另一個就是海洋中的藍細菌產生的氧氣。海洋中的藍細菌過去通常被稱作藍藻,這種生物雖然生產氧氣的效率遠遠比不上綠色植物,但是勝在海洋麵積廣,所以數量多。

    海洋中的藍藻雖然自己也透過細胞膜上的呼吸酶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但是消耗的比例比綠色植物低得多,絕大部分都剩下來被釋放在大氣中了。

    地球上每年大概產生3000億噸氧氣,其中森林等地方的綠色植物產生大概1650億噸,海洋中的藍細菌產生1350億噸。每年的消耗上,動物的有氧呼吸消耗了2350億噸,化石燃料燃燒消耗了120億噸,微生物消耗了510億噸。

    從資料上來看,綠色植物產生的氧氣數量並不少。可惜的是,陸地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光是自己呼吸作用就要消耗掉一半,也就剩下820億噸左右,然後還要供自己底下的動物和微生物呼吸,所以每年實際貢獻給大氣的氧氣佔總量的百分之二十都不到,剩下的百分之八十都是海洋裡的藍細菌貢獻的。

    森林田野裡的空氣清新並不是因為含氧量高

    關於這個問題,大概是很多人誤認為,人們之所以覺得森林田野裡的空氣清新,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氧氣含量高。事實上不是這樣,人們通常喜歡早上去森林裡跑步,但是經過了一夜的呼吸作用,此時的森林中二氧化碳濃度是最高的,反而是在傍晚的時候,經歷了一天光合作用的樹林中的氧氣含量最高。

    人們之所以感覺森林裡的空氣清新,讓人心情愉悅,是因為森林中存在著大量的負離子。負離子是電子和分子的結合,可以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吸入人體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同時負離子還擁有另外一項功能,那就是吸附空氣中的粉塵、細菌和微生物等,因此是重要的空氣指標。

    兩個功能同時作用,會讓處在森林中的人類感到空氣清新,心情愉悅。當然說森林中的氧氣含量更高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即便被大量消耗,也有少量剩餘。

    長期生活在亞馬遜森林,對人體有一定影響

    眾所周知人類吸入高壓高濃度氧氣會產生“氧中毒”現象,產生的氧自由基會在人體內亂竄,攻擊和殺死各種細胞,導致細胞和器官的代謝和功能障礙。但是人類氧中毒,至少需要常壓下氧氣含量達到40%以上。

    森林中的這個水平雖然比平均水平要高,但是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影響人體的地步,所以如果單論氧氣含量的話,即便是亞馬遜雨林對人體也沒啥害處。

    人的壽命由很多因素決定。雖然單論空氣,森林中的空氣確實要比城市中的空氣更讓人長壽,但是生活在亞馬遜這種雨林中,意味著充滿各種寄生蟲和細菌的不乾淨的食物和水源,原始的醫療條件以及毒蟲猛獸和潮溼的空氣。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平均壽命,遠遠比不上乾淨衛生、醫療條件更好的城市。

    其實觀察一下雨林中的一百多個原始部落就知道了。他們大多身材矮小,面板黝黑粗糙而且平均壽命很低,即便當地國家給他們專門劃定了原始人保護區,禁止外人接觸,但是很多部落依舊面臨著滅絕的風險。

  • 3 # 獵奇動物社

    亞馬遜熱帶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雨林,佔世界森林面積的1/5,佔世界雨林面積的1/2,佔地多達700萬平方公里。眾所周知,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因此有資料顯示:地球上有約20%的氧氣來自於亞馬遜熱帶雨林,正是因為這個說法,它又被稱為“地球之肺”。

    那麼,“瘋狂”產出氧氣的亞馬遜雨林中含氧量會不會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呢?人能不能在這裡長期生活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兩個問題。

    地球之肺?

    如果單純的從亞馬遜雨林釋放氧氣的角度看,它被稱為地球之肺是合理的,畢竟亞馬遜雨林生活著超過40000種植物,每一種植物還有著龐大的資料,據統計在這裡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生活著超過10萬株植物(包括被地植物),如此多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會源源不斷的釋放氧氣。

    但其實,亞馬遜雨林產出的氧氣量也只是維持雨林系統以及周邊的大氣系統平衡而已,這些氧氣並不會“溢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原因:

    第一:植物的呼吸作用。綠色植物在光照的條件下,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但是亞馬遜雨林也不是隻有白天,它也有黑夜,一旦進入黑夜,沒有了光照植物是會進行呼吸作用,此時的表現就是植物會吸收無機物和氧氣,釋放出水和二氧化碳。

    亞馬遜雨林中如此多的植物,進行的呼吸作用也是龐大的,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是極多的,這是雨林不會溢位氧氣的原因之一,同時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的水,也是雨林水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二:龐大的產出和消耗。亞馬遜雨林中豐富的植物資源自然也為動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所以亞馬遜雨林又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強的區域,這裡僅僅是昆蟲就有超過250萬種,還有豐富多樣的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等等。

    除此之外,雨林中會產生大量死亡的有機物,而有機物需要微生物的分解,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的,所以,亞馬遜雨林產出的氧氣量雖然驚人,但是消耗量也同樣驚人。

    第三:入不敷出的亞馬遜雨林。在開始我們說過亞馬遜雨林的佔地面積約700萬平方公里,但這個資料是在以前,如今的雨林只剩下了約550萬平方公里了,而且雨林的減少依然在持續。究其原因無非有兩點:樹木的砍伐和山火。

    至於樹木的砍伐就不用多說了因為亞馬遜雨林橫穿 8個國家,而這8個國家的木材出口量都是極大的,至於山火其實也是由於過度的砍伐導致的植物密度降低才產生的。

    畢竟這裡屬於雨林,溼氣非常的重,即便是有自然的山火(雷擊之類導致的),很快也會熄滅,但是人為的造成植物密度減少後,空氣中的溼度也大大降低,從而導致了山火會長時間、大面積的燃燒。

    英國的研究者表明,在如今亞馬遜雨林以及其附近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已經遠遠超過了其氧氣的產出,其實,這也不意外,因為自然的雨林系統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平衡,一旦雨林被破壞,這個平衡勢必被打破。

    因此,曾經的亞馬遜雨林氧氣含量其實與其他地區是一樣的(21%左右),如今可能還達不到這個數值了。

    地球上氧氣的主要來源?

    其實,植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在生物量少的情況下,是可能會溢位的,但是在亞馬遜雨林中,雨林產出的氧氣也就能維持氧氣正常含量而已,想要超過標準或者溢位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地球上消耗量如此大的氧氣是哪裡來的呢?答案是海洋

    地球是一個藍色星球,這是因為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約71%,也就是說其實我們賴以生存的陸地只有不足29%(除去河流、湖泊等),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海洋貢獻了地球氧氣的約80%。

    這是因為海洋是開闊的,不像陸地上,只要是低矮的植物被遮擋,它們的光合作用就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只要能被Sunny照射到的海洋植物,都能透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比如一種名為原綠球藻的藻類就以一己之力貢獻了地球氧氣的約20%。

    雖然海洋的生物量也是比較大的,但是海洋中的生物本身對氧氣的需求量就比陸地上少,而且海洋生物中僅有220萬種生物,比陸地上的生物種類少了接近3倍(650萬種),所以海洋雖然也跟雨林一樣產出和消耗氧氣,但是會有大量的氧氣溢位,這些溢位的氧氣才是我們地球氧氣的主要補充源。

    長期生活在亞馬遜雨林中,會發生什麼?

    亞馬遜雨林中確實有人生存,但只有極少數的土著,我們普通人且不說長期生活在這裡,就算待個幾天可能就會喪命,因為亞馬遜雨林雖然是動物的天堂,但同時也是“人類的禁區”。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

    第一:環境。亞馬遜雨林氣候炎熱,而且降雨頻繁,溼度又非常的大,這種環境是非常不利於人生存的,因此溼度和溫度都比較高的環境下是非常容易滋生細菌的,食物的腐敗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而且長期處於溼度過高的環境中還容易引發疾病,所以,環境就將大多數人勸退了。

    第二:水災。亞馬遜雨林之所以能夠形成穩定的雨林系統,與貫穿其中的亞馬遜河有很大的關係,而亞馬遜河並不是只有幹流,它的支流多大1.5萬條,穿插在雨林之中。如果是平時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一旦到了雨季(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亞馬遜河水氾濫,一些支流的寬度都能達到30公里以上。

    人如果身處其中,很容易受到水災的威脅,本身亞馬遜河就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一旦河水氾濫人被充足,只有死路一條。

    第三:動物威脅。想要在亞馬遜雨林中生存,先要過昆蟲這一關,因為這裡棲息著超過250萬種昆蟲,其中更是不乏具有毒性的毒蟲以及各種蚊蟲,這些昆蟲幾乎是除不盡的,而且這裡屬於熱帶雨林,一年四季都不會缺少蚊蟲以及毒蟲,最關鍵的是它們常常成群出動,一旦被咬就不是一兩個傷口這麼簡單,所以僅僅是雨林中吸血和咬人的昆蟲就足以將人淘汰出局了。

    除了毒蟲,這裡還生活著亞馬遜森蚺、美洲豹等可以瞬間致人死亡的猛獸,而且即使你躲過了這些動物,想去水中捕個魚吃,也可能喪命,因為裡面有成群嗜血的食人魚、可以瞬間將人電死的電鰻、水中霸主鱷魚等等,這些水生生物也分分鐘能要人命。

    寫在最後

    亞馬遜雨林中的氧氣含量其實與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一樣的,這是因為它龐大的產出背後還有龐大的消耗,這是一種平衡,所以覺得這裡氧氣濃度高的小夥伴可能要失望了。不過,這裡沒有汙染,空氣的質量是沒得說的,但是一般人想要在這裡常住,無疑是痴人說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鄉鎮黨委公章上的全稱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