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守望三農

    未來農業岀路在哪裡?

    農業的問題,不在於農業本身,它是和農民、農村緊密系在一起的。單純地談論農業,農業的本身是沒有岀路的。

    農民平均就那一點點土地,而且土地的產能已經到了極點。每畝土地產一千多斤糧食,充其量也就收入千八百元。農民依賴土地,只能受窮。農民沒有可靠的收入來源,就不可能安下心來搞農業,沒有農民的投入,哪裡來的農業發展。

    農業要有岀路,最關鍵的問題是把農民的事情辦好,讓農民有利圖,有錢賺,能過上好日子。

    山東省維坊市坊子區窪裡村,地處平原,有耕地面積1402畝。過去是個路難走,水難吃,電不穩,集體沒收入,經濟“空殼村”。全村80%的農民外岀打工,土地撂荒面積逐年增多。

    後來,上級黨委將在外地搞企業的能人劉向東找回來。劉向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帶領農民組織合作社,發展以農業為主的觀光旅遊園區,集生產、銷售、觀光旅遊為一體,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民以土地入股,年末分紅。農民在合作勞動可以雙層收入。透過開發觀光旅遊,為農民創業搭建平臺,讓農民回村創業。

    在合作社勞動的農民,加上每年分紅,一年下來都有5~6萬的收入,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業也隨著發展起來。

    農業的發展,更重要的還是要有投入,一是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二是要有科學技術的投入,科學技術才是未來農業的根本岀路。

    還說維坊市坊子區窪裡村,劉向東在帶領農民發展農業過程中,認準了靠科技發展農業的道理。不惜高成本,建設了20畝地的高科技玻璃溫室,實行智慧化管理,一年岀產16茬有機蔬菜,十層立體化生產,僅用4~5個人管理,畝產值300萬元,整個溫室年總產值6000萬元。窪裡村也從一個貧窮的農村,變成了全國名符其實的億元村。

    農村村莊的面貌變了,農民的生活條件變了,農業的發展也變了。過去大部分是撂荒地,如今到處都是蔬菜大棚,土地變成了公園化,收入成倍增加。

    農業的根本岀路,要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要加大科技的投入,還要有個好帶頭人,把這些主要要素緊密地揉合在一起,農業就有岀路。

    相信鄉村振興戰略,一定會給農民農業農村帶來新的希望。

  • 2 # 綠雲資訊數字鄉村

    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曾說過:“一場危機到來,大量的企業會倒閉,沿海的這些打工的人,他就得回來,他在那兒沒有根,落不進城市,所以我們看到的其實這些年已經出現數以百萬計的人開始回鄉。城市的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關閉很多落後產能,那原來這些打工的人就失業了。所以我們現在當務之急,要幫助返鄉的這些外出打工者,瞭解農村經濟,瞭解農業的基本生產的這個要求,因為很多人都已經多年出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現在的一號檔案強調的是123產融合,強調的是對返鄉者的培訓。逐漸會幫助在經濟危機去產能過程中間,不能在沿海或者在城市就業的人,逐漸回到鄉土社會,充實現在農業勞動力的不足。”

    但要培育新型農民,讓農民跟上時代的步伐。綠雲資訊公司深入貫徹落實關於中央一號檔案對於“定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要求”,透過實時更新惠民政策、搭建技術專題庫、“直播+短影片+線下授課”等方式,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推進鄉村振興。

  • 3 # 使用者固安老何分享

    誰設計的?找誰去?做什麼事都應該以負責到底?不能半途而廢。這是有關部門的事。誰說什麼都沒有用,懶得提這些事。

  • 4 # 星有添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取得歷史的飛躍,最好的路子是“南街村”模式。包產到戶單幹是權宜之策,農業化到工業化的過渡期。

  • 5 # 農業觀察員

    看到這個問題,我作為和“農業、農村、農民”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基層工作人員,一時竟無言以對摸不著頭腦了!

    無需多言,誰都明白“農業是國之本,糧食乃民之天”的道理。“未來農業出路在哪裡”?這個問題,首先“未來”是重點,“出路”是關鍵。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上下五千年,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到初具機械化規模的發展歷程,傾注了幾代甚至十幾人農業人的付出和汗水,農業自始至終是中國社會發展穩定的根本產業。

    但是,大家也應該認識到,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轉移、遷徙,在很大一部分地區,農業因地域條限制,機械化程度十分有限,傳統梨、鏤、耙、鋤、鍁仍是農民主要生產工具,加之青壯勞動力的嚴重缺口,農業發展後勁不足,作為生產力的勞動力出現斷層,致使農村土地出現荒蕪,或是粗放種植,嚴重製約了農業產業發展,直接導致農民收入水平降低。

    關於“未來農業發展出來在哪裡”的提問,我以幾十年農村親身經歷和體驗,認為: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農村要改變,自上而下應該切實堅持“三個一思路:即,一個好政策鋪路、一個真能人帶路、一群新農人開路。

    一個好政策鋪路。

    “三農”政策的制定、頒佈,實施需緊跟鄉村振興的主基調,切合農業、農村、農民實際現狀。

    首先是農業資金的投入要科學合理,切中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好鋼用到刀刃上,切忌亂撒“胡椒麵”式作派,使資金使用面面俱到,實則是處處無效,使得有限的農業投資白白浪費掉。

    其次是強化農業產業發展科技先行,夯實農業農技部門隊伍建設基礎,提高基層一線農業技術人才待遇,強化農業技術人員服務水平。

    再之,採取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監督資金投入管理,完善農資分配體系,健全農產品價格保障制度,讓農民收入穩步提升。

    一個真能人帶路。

    農村黨支部、村委會是指導農民致富的帶路人。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一個有遠見、有思路、懂管理,會經營的支書、村長是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保證。地方政府應對農村基層換屆選舉工作高度重視,依據舉選舉法律法規,敢於拍板決策,敢於選賢任能,將一批在外經商能人、企業老闆請回來,賦予重任,在搞好基礎農業的前提下,領辦一批工業企業,打造一批“農字號”鄉村旅遊典型,實施以企促農,以工補農,從根本豐富農民錢袋子。

    一批新農人開路。

    如今的農村,由於年輕人長年外出打工,60多70多歲的留守老人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他們缺文化,理念差,只知埋頭幹活,不謀未來發展,一定程度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

    未來農業的發展振興,必須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有門路、會經營的新農人隊伍來支撐。透過培訓、學習,走出去,請進來,逐步明白農業發展的方向,通曉現代農業發展融資手段,掌握農業發展的技術,建立現代農業產品銷售體系,創辦一批立體化農業企業,真正實現產品增值,收入翻番,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 6 # 幸福懂得感恩

    不是年輕人不願意種地,而是,種地不需要那麼多人,想讓年輕人回鄉種地,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南街村模式,把土地集中起來集體耕種,富裕勞動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上班種地,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兒孫繞膝天倫之樂的日子,才是農民喜歡的,才是農村發展道路

  • 7 # 雄鷹223406606

    中國幾千年的農業,都是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熬過來的,只有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堅持走集體化道路,興修水利、建設農田、踐行農業“八字方針”,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 8 # 聰慧輪船XC

    農業單幹是沒有出路的。農村要走南街村模式。

    集體經濟才有動力,農村農,工,商一起發展,才會象南街村一樣共同富裕。才有農村的未來。

  • 9 # 美麗北彊

    機械化.規模化,集體化。你經常看電視就發現.現在全國有很多地方.農民把土地轉包給生產大戶.經營管理。大戶出資購買機械和物資.實行規模經營.科學管理.增產顯著.收效甚好。農民本人同意可以作農業工人.平時有工資收入.老了享受養老金生活。

    其實.這也是一種集體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道手遊幫派怎麼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