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 青年們往往將雜誌當水火,當飯菜;他們從這裡得著美學的知識,正如從這裡得著許多別的知識一樣。他們也往往應用這點知識去欣賞,去批評別人的作品,去創造自己的。不少的詩文和繪畫就如此形成。但這種東鱗西爪積累起來的知識只是“雜拌兒”——還趕不上“雜拌兒”,因為“雜拌兒”總算應有盡有,而這種知識不然。應用起來自然是夠苦的,夠張羅的。
P26 從這種凌亂的知識裡,得不著清清楚楚的美感觀念。徘徊於美感與快感之間,考據批評與欣賞之間,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常時自己衝突,自己煩惱,而不知道怎樣去解那連環。
筆記 - P28 很多人的通病即在於此。沒有系統的、理性的、一以貫之的美學理論作為基底, 欣賞與評判就只是即興的、偶然的、感性的、不穩定的。
P30 許多青年膩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著一條道理,“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談文藝”。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談”不出什麼來。
P32 新文化是“外國的影響”,自然不錯;但說一般青年不留餘地地鄙棄舊的文學藝術,卻非真理。他們覺得單是舊的“注”“話”“評”“品”等不夠透徹,必須放在新的光裡看才行。但他們的力量不夠應用新知識到舊材料上去,於是只好擱淺,並非他們願意如此。
P36 不至於彷徨在大野裡,也不至於彷徨在牛角尖裡。
筆記 - P37 前者寬泛而迷茫, 後者狹促而固執。
P42 他散佈希望在每一個心裡,讓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
P46 詩是生命的表現。說詩已經做窮了,就不啻說生命已到了末日。”(
P47 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P52 他說:“生活上的藝術家也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又引西方哲人之說,“至高的美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以為這“還是一種美”。又說,“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又說,“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物件;……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這樣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體了。
筆記 - P55 真為科學, 善為哲學, 美為藝術。
開場話
P71 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於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筆記 - P73 用對於美的闡釋來整治社會與人性之頑疾。
P74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P77 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如果這兩層不講究,社會上多一個講政治經濟的人,便是多一個借黨忙官的人;這種人愈多,社會愈趨於腐濁。現在一般借黨忙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以及冒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所給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話就說盡了,——“俗不可耐”。
P87 假若你看過之後,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較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麼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後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願就算達到了。
筆記 - P88 由意象世界落回到現實世界。
一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P126 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
P23 青年們往往將雜誌當水火,當飯菜;他們從這裡得著美學的知識,正如從這裡得著許多別的知識一樣。他們也往往應用這點知識去欣賞,去批評別人的作品,去創造自己的。不少的詩文和繪畫就如此形成。但這種東鱗西爪積累起來的知識只是“雜拌兒”——還趕不上“雜拌兒”,因為“雜拌兒”總算應有盡有,而這種知識不然。應用起來自然是夠苦的,夠張羅的。
P26 從這種凌亂的知識裡,得不著清清楚楚的美感觀念。徘徊於美感與快感之間,考據批評與欣賞之間,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常時自己衝突,自己煩惱,而不知道怎樣去解那連環。
筆記 - P28 很多人的通病即在於此。沒有系統的、理性的、一以貫之的美學理論作為基底, 欣賞與評判就只是即興的、偶然的、感性的、不穩定的。
P30 許多青年膩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著一條道理,“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談文藝”。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談”不出什麼來。
P32 新文化是“外國的影響”,自然不錯;但說一般青年不留餘地地鄙棄舊的文學藝術,卻非真理。他們覺得單是舊的“注”“話”“評”“品”等不夠透徹,必須放在新的光裡看才行。但他們的力量不夠應用新知識到舊材料上去,於是只好擱淺,並非他們願意如此。
P36 不至於彷徨在大野裡,也不至於彷徨在牛角尖裡。
筆記 - P37 前者寬泛而迷茫, 後者狹促而固執。
P42 他散佈希望在每一個心裡,讓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
P46 詩是生命的表現。說詩已經做窮了,就不啻說生命已到了末日。”(
P47 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P52 他說:“生活上的藝術家也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又引西方哲人之說,“至高的美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以為這“還是一種美”。又說,“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又說,“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物件;……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這樣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體了。
筆記 - P55 真為科學, 善為哲學, 美為藝術。
開場話
P71 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於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筆記 - P73 用對於美的闡釋來整治社會與人性之頑疾。
P74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P77 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如果這兩層不講究,社會上多一個講政治經濟的人,便是多一個借黨忙官的人;這種人愈多,社會愈趨於腐濁。現在一般借黨忙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以及冒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所給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話就說盡了,——“俗不可耐”。
P87 假若你看過之後,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較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麼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後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願就算達到了。
筆記 - P88 由意象世界落回到現實世界。
一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P126 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