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科普

    2022年三伏天長達40天,哪天入伏?時間表來了,早看早知道!

    馬上就要芒種了,芒種一過就是夏至,緊接著最熱的三伏天也就到了,也就是我們說的三夏時節,天氣會熱得喘不來氣。據說今年的三伏天很長,長達40天。那麼今年的三伏天啥時候來呢?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這個話題,早看早知道!

    老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到底有多熱,大家已經領教過了,很多人在這種天氣都不想出門。

    按古人的說法,夏至節氣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開始入伏了,農村老人也常說“夏至三庚數頭伏”。所謂的“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其中,初伏為10天,末伏為10,但是,這個中伏時間可就不固定了,有可能是10天,也就可能是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天數不固定,有可能是30天,也有可能是40天。

    那是怎麼算的呢?說這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庚日?

    我們知道古時候和我們現在記錄日期的方式有點不太一樣,主要是用“干支紀年法”來記錄日期的。

    古人把天和幹聯絡在一起,叫天干,把地和支聯絡在一起,叫地支。其中有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它們組合起來就是我們說的干支紀年法。而“庚日”就是含有“庚字”的日子,庚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個字,換句話說,每隔10天就會有一個“庚日”。

    按老輩人“夏至三庚數頭伏”來推算,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而夏至節氣出現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26日,以此類推,夏至節氣第三個“庚日”是7月16日。

    也就是說,今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16日開始的,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開始。而今年立秋的交節時間是8月7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8月15日,也就是末伏的開始時間,再過10天,也就8月24日整個伏天就結束了。

    按上面的推算方法,今年的伏天是加長版,共計40天。分別是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現在我們已經大概知道三伏天是什麼時候了,並且持續40天,要提前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做好防暑準備。

    不過對於農民來說,哪天入伏不重要,都得幹活,更關心的是下半年是旱是澇。所以,古人在入伏的頭一天也根據天氣情況總結出來很多農諺。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看看老輩人留下的農諺還準不準了!

    一、頭伏有雨,伏伏有雨

    古代是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天氣的好壞決定收成的好壞。古人認為入伏的時候如果下雨了,那麼著接下來的二伏、三伏雨水將會比較多。

    不過,農諺也是有地域性的,像老話有“入伏下雨伏裡旱,立秋下雨吃好飯。”的說法,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意思是說,如果入伏的時候下雨,那麼整個三伏天都會少雨,出現乾旱的情況,莊稼可能會減產。如果,立秋的時候下雨,預示年景不錯,莊稼會有好的收成。

    二、五月旱,不算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入伏通常是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份,老話有“五月喜旱,六月喜雨”的說法。意思是說,農曆六月份下雨是好事,有利於給作物補充水分,莊稼會有好的收成。在河北地區也有“五月旱,不算旱,六月連陰吃飽飯”的說法,意思是一樣的。

    三、三伏不熱,秋不收

    正常年份三伏天都是很熱的,如果不熱了對莊稼會有影響嗎?我認為,古人留下的“三伏不熱,秋不收”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明確一點,伏天熱不熱和下不下雨沒關係,也不可能天天下雨。作物生長,不僅需要雨水,還需要光照和溫度。作物積累一定的積溫才能成熟,所以,三伏天天氣越熱,成熟得越快。當然,乾旱了可不行,指的是該下雨的時候下雨,整個三伏天平均溫度是高的,對秋天產量的提高是有幫助的。

    寫在最後:

    今年三伏天是“加長版”的,歷史上出現的次數並不少。據統計,1900-2020年,共出現“加長版”三伏天21次,還是非常常見的。

    另外,三伏天太陽仍然直射北半球,地表吸收了大量的能量。據相關統計,入伏後雨水增多,地表溼度大,散發熱量少,地表層吸熱多,但是散熱相對又少,這樣就導致熱量不斷積累,一天比一天熱。所以,我們在田間幹活,儘量要避開高溫時段,別中暑了。再有,高溫天氣是莊稼病蟲害的高發時期,要提前做好預防。等到高溫時段再打藥,就容易發生藥害,反而對作物生長不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很持久的充電寶是多少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