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進取蘋果oU
-
2 # 使用者452301005915
60年代農村都是以隊為單位,集體一起下地勞動,公分制,多勞多得,沒有個體戶。村裡鈴鐺一響大家都上地勞動去了,勞動力多旳得公分多就分糧食多,沒勞動力的女生也去下地掙公分,掙得少就分的少,有時間也會按人口分,糧食都不夠吃,撿菜葉,紅薯葉吃,只有春節能吃的肉,現在的孩子多幸福,想吃啥都有。
-
3 # 使用者6064783553245
那個年代沒有個體戶。五十年代開始公私合營了,所有個體全部收歸國有化了。六十年代還是困難時期,物資緊缺,一切糧食布匹都是國家統一發放票證,按月或按年分配到我們個人手裡。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我們國家努力的帶領人民度過了艱難困苦走到了今天。
-
4 # 全家福徐
6o年代沒有個體戶。那時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發展集體經濟,城市是分國營和集體單位,沒有資本家及個人門店,農村是人民公社和生產隊。不充許發展個體經濟。個體戶是改革開放後才推行的政策發展個體經濟,就是城市賣菜也是有組織的蔬菜公司,下邊是菜組。
-
5 # 使用者8752347556437
沒有那個時候都是集體工作
-
6 # onee
60年代沒有個體戶,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開始有的,個體戶最初是個貶義詞,它基本上就是待業青年、勞改犯的代名詞,是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
個體戶最初出現,做的也大多是些不成氣候的小營生。
後來,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波,趕上了流通領域的市場化,透過練攤,倒騰,倒服裝,倒電器,賺取中間的差價,成了萬元戶。那時候公務員的月薪也就是一兩百元。有了錢,也就有了地位,漸漸的,個體戶也就不是個貶義詞了。
-
7 # 使用者9419574835252
沒有,那時還是計劃經濟,還沒有改革開放,個體戶是改革開放以後才產生的。
-
8 # 使用者8072398918046
答有我們村就有一個是個體戶,從事小商品經營。我們小時候全村人都是在他那裡購物。因為離家近購物方便,到供銷社購物很遠。服務態度差。他那裡沒有的我們才上供銷社。
-
9 # 使用者35527227721
60年代沒有個體戶。在我記事的60年代,那個時候是計劃經濟年代,生產和消費都是有計劃的,吃糧有糧食本,買肉有肉票,買煤有煤票,買豆腐有豆腐票,買菜有菜票,有布票、糧票、棉票、線票、手錶票、腳踏車票等等。總之市場一切都憑票供應。根本不會產生個體戶,如果是類似行為,都會被定為資本主義尾巴。
-
10 # LuL丨
60年代沒有個體戶,那時都是大集體的生活,農民都上生產隊裡去幹活沒有做買賣的,做買賣的就是供銷社,人們購買物品都上供銷社裡去買那裡的商品,應有盡有,種類齊全,您只要在供銷社什麼都會買到的所以那時都歸集體管理,沒有什麼個體戶的
-
11 # 使用者5898199897055
在60年代是沒有個體戶的。那是在文革時期。吃飯都是在大鍋飯,都沒吃飯。包括生產隊。是在一起吃飯,同甘共苦,同勞動,同吃飯,同住。60年代的小販。同城裡投機倒把。是要嚴打的。抓住以後是要嚴懲的。是不合法的,不允許的。所以說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個體戶。
-
12 # 使用者山野獵人
60年代有個體戶,大多都是小攤販,記得小時候,父親上班帶我去玩,路邊經常有一個老大媽在賣涼粉兒,父親偶爾也會給我買一碗吃,那個年代也沒什麼好吃的,吃碗涼粉就跟過年了一樣,還有個賣汽水的,其實就是用醋擱點兒小蘇打再加點兒糖精,想想那味道,比可樂帶勁,可惜現在再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了。
-
13 # 使用者2171517009581
六十年代沒有個體戶。那個時候是計劃經濟,定量供應。由於物資不豐富,購買生活物資都要票證。此如糧票,油票,肉票,糖票等等。就是買盒火柴都要票。(那時還沒有打火機)。
那個時候工作是包分配,參加工作分配到什麼單位幹什麼工種都是有計劃的有安排的。個人不能單幹。所以說六十年代沒有個體戶。
-
14 # 使用者向漢林
60年代有個體戶。60年代確實有個體戶,那時的個體戶有個名字叫獨勞,比如有個體理髮的、有個體賣早點的,當然人數很少。那個年代,個體戶都必須有營業執照,而且對個體戶管理的很到位。例如有工商人員拿個小秤,在早點攤上對碗麵、粉以及面窩油條逐個秤重檢查。
-
15 # 使用者6335025472994
60年代,尤其是1966年以後,就是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那可是一個瘋狂的紅色年代,所謂的個體戶,有,但是已經很少了,有走街串巷賣醬油醋,推著一輛手推車,敲著竹梆子沿街叫賣,還有壓切面的,在自己家裡用一臺簡陋的壓面機壓切面,除此之外,就想不起來還有別的個體經營戶了。
-
16 # 使用者9230184449222
60年代沒有個體戶,那個年代國營企業,計劃年代,吃有要油票,穿衣要布票,過年,還有糖票。魚票,還分大戶,小戶,一家5口人是大戶,4口人以下是小戶。那個年代食品是稀缺的。所以國營企業單位工人都熱火朝天的加班,大力生產,這是就那個年代狀況!
-
17 # 不惑之年平常心
60年代沒有個體戶,那個時候,都是人民公社,是自給自足,就是計劃經濟,人們收入差距不大,國家基本上都是全供。
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部分人開始從來南方倒騰一下衣服,鞋帽,家用等東西,以補貼家用,市場逐步開放,慢慢的形成氣候,這就是最初的個體戶。
-
18 # 完美海風K2
那個時代老百姓做點小買賣只為養家餬口,還談不上個體戶。當時也制定出了正確的建設方針和發展方向,但在實行上卻犯有左傾錯誤思想約束,不敢放開搞活,現在看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高度集體化,導致人們生產積極性降低,工業化程序減緩,生產關係沒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
19 # 使用者3745813755384
60年代應該沒有個體戶 ,首先、那時候個體戶這個稱呼還沒有 ,那時不讓個人做買賣,要有個人做買賣的就叫做投機倒把是不允許的。改革開放後個體戶這個稱呼才多起來,慢慢的就出現很多叫做私營企業了。所以60年代是沒有個體戶的,現在的私營企業也可以看作是大個體戶吧。
回覆列表
答:60年代沒有個體戶。
因為那個時候,全華人民從49年獲得解放以來,經歷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躍進,走的是社會主義集體道路,就沒有個體戶這個詞。
個體戶是改革開放以來,為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多種經營,出現了以個體為主體的經營戶,個體戶就隨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