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後的小笨狗
-
2 # 厚德26289
我老家叫劉李灣〈自然村莊〉,居住著劉李王三姓十多戶人家。相傳祖上從江西吉水縣遷來,姑舅姨劉李王三姓三家,在沼澤蘆葦中覓高處向陽有水的現劉李灣舊基上,割蘆搭棚,挖灶架鍋,落腳生根,直至今天。
漢水江邊,雖說是湖區平原,也有高坡低窪。先人們依情安排,最高處挑土築臺基建房,房前有築臺挖成的坑塘,坑臺間是曬場禾場,兼種菜蔬瓜果,房後栽樹種竹;房舍由近到遠,開墾荒地種植禾稼,旱地麥粟,低處水稻,不宜耕種的窪地植蘆編席,種柴織連〈曬席的墊〉。代代勞作,臺基越來越高,房舍越來越多越寬,人也從三戶逐代增加,先祖選定的高處不足居住,在灣後又闢了個後灣,在西邊又增了個西灣〈染房灣〉,在南又有個前灣〈王三家〉。前後幾個自然村落,髮根源處是劉李灣。劉李灣被老輩妮稱老屋灣,染房灣原叫西灣,後有劉姓家較殷實,開了家染布作坊,生意還算興旺,後又有李姓人家看前劉家染房能賺錢,跟著學樣,在離三四里地的雷家新場開了家染房,染房灣名從而確立。後灣是李姓幾戶人家,王三家故名而知是王家老三弟兄。
解放以來,這幾個小灣由一個甲變成了一個隊,一個互助組,一個生產隊,現在又是一個村民小組。歷經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因婚喪嫁娶,入戶上門,過繼填房等經歷,現在這個灣不止劉李王三姓,而有其它姓氏的融入。經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新農村運動,原來東西前後的幾個灣,都搬遷成了一排裡多長,五十多戶的整齊劃一的灣落。
我們這個村民小組的鄉親,幾乎沒有墮落份子。從解放前我所聽所知,到今天的所見所聞,這個很一般的灣落,人人勤勞,戶戶節儉,不圖份外財。也人人想富裕,個個為子孫,耕種餬口外,以讀書求出路。解放土改時,被劃成地主成份的有五六戶之多,中農下中農們男人讀過四書五經,甚至國策左傳,貧農家的男人也都在私塾讀兩三季書,沒純文盲。地主沒跟窮人結仇結怨,窮家沒偷沒搶沒賭〈因賭敗家)沒抽〈鴉片〉。風氣純良,鄉風正道。
我們這灣落的人們,喜好攀比,一比種田,誰家莊稼長勢好,收穫多,家裡養值賺錢多;二比讀書,誰的兒子成績好,誰的女兒全校全班第幾名,專本碩博海歸。這個不善做生意,沒有富人的平常灣落,竟有四十名大學生。八十歲的李姓局長,是文革前的一本(現在武漢大學〉,孫子輩的十七八歲小青年,三十多歲到五十歲的叔叔伯伯們。每臨春節,各路學子學女從四面八方回到小村落,小汽車堵路,眼鏡對眼鏡,斯文再相聚,文化氣鄉土氣鄉親情,溢於裡多長的鄉間。
我們小村落的讀書風文化氣,不是我們這輩人形成的,有劉李灣譴風,有劉李王三姑舅姨的基因。相傳,劉李灣世代有私塾,代代倡讀愛讀。據父輩們自譽,先輩有功名者大有人在,我的族祖輩一人是秀才,解放前民國年間,考試任區長一人,考試任絡保主任一人,抗戰前省招考青年知識份子訓練,我們劉李王家有四人考入省幹部訓練團。我們灣落的男性地主份子、兩戶上中農家的男性,都是老牌知識份子,史藉格律爛熟。及使是省裡的名作家、高階編輯、詩人、湖北日報長江文藝出版社的老資格,己仙逝的胡老先生,曾也是劉李灣人的學生。忠厚傳家遠,耕讀繼世長,這就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我們不起眼,但有特點的劉李灣,老屋灣,也稱又叫東上灣。
(幾乎沒墮落份子)
-
3 # 文傑爸爸洪軍
我老家的名字叫高官屯,因為出過大官,其實開始叫風凰屯,據說當時落過風凰,所以把村子建成了風凰的樣子,後來出了官所改名高官屯。
-
4 # 鬼臉城人
南京大廠鎮又叫卸甲甸。是西楚霸王項羽敗退時,卸甲的地方。故叫此名。後來民國時期,在此建立民族化工工業“永利寧廠”生產化肥和化工產品。都叫它為大廠鎮了。據說全國只有兩個“鎮”有電報掛號。一個是景德鎮,另一個就是“大廠鎮”。而景德鎮是一個市級單位。“大廠鎮”就名副其實的一個鎮。
-
5 # 魯春篆刻
我們村名叫“廒上村”!山東省膠東半島龍口市,是沿海退灘地,䢖村歷史不長。廒代表糧倉的意思,村西邊曾經熬過鹽,估起名廒上村!
-
6 # 雲陽書院
——茶莊來歷
老家茶莊現在登記叫陳莊,茶莊是俗稱。匯聚成村落大概在明朝前後時期。村落人口不多,也就一百多戶現在全部加上大概三百多人,卻有陳、王、徐、白、齊五大姓氏彙集一起,王姓最大家族。
茶莊來歷與西隊老村醫徐培德“老德娃”屋後有一棵古老茶葉樹有關。為啥叫陳莊?因為陳家來的最早。王家是從馬崗王氏搬來,徐家聽說是從內鄉城南大橋附近姓徐人家過來還有說從徐坡搬來待考究,北崗王姓原來從高汪莊莊搬來本姓汪隨村內大姓王家改成王。齊家從山底姓齊搬來,白家是從白樓廟坡搬來。。。
五姓家族最顯赫的是徐家大院明清鼎盛時期置有3600畝地,享譽百里之外無人不曉人盡皆知。
王家我老爺王寶玉挑擔賣鹽置有150畝地。
-
7 # 整體哲學思維
古風,回答。
萬物相出裡
差異各不同
由來需設問
考證幾多中
題記,所有的事皆需經過驗證
-
8 # 陽房村
我的鄉村喚作陽房,是個陽氣十足的地方。過去只叫做陽房堡,只有弟兄兩個,後來衍生了整個村落,而且90%的人家都姓呂。我的祖宗一個叫呂國勳,一個叫呂國勢。都是有文化的人。這些都有考證。、
-
9 # 烏河百姓
我們西煙是大鎮子,分東、南、西、北四個村,沒有明顯的村界,以街道大致為界。
村成形年代太久遠了,無從考究,大約和我們盂縣縣城(春秋時代古仇猶國)成形有關/因當時出過姐妹二妃,所有又叫二妃村,但很少有人知道。
西煙,周圍是山,中間是方圓幾十裡的肥美的米糧川。烏河(季節河)發源於太原西北之兩嶺山,歷陽曲黃凌井店而達西煙川,經村東而過,由南向北流去,後經西煙北之西潘鄉匯入盂縣之滹沱河。
西煙鎮共人口5000多,歷來為商賈雲集,買賣興隆,店鋪林立,物資交流集散地。
其南通壽陽,西南到省府太原,西北到忻州、定襄,北到五臺,東到縣城陽泉,形成交通要道,古之重鎮。
舊時分大北門、小北門,大西門、小西門,大南門、小南門,東門分內外兩道門,又有土夯而成之厚而高大的城牆分別圍起來的東堡、西堡、北堡、東堡,可謂古代軍事要塞。
古代有三座寺、四座閣,大小廟二十八,歷史底蘊非常深厚。而住歷代戰亂和人為拆毀,而今僅存東門東閣了。
近代出了名人候富山,他是全縣最早建立的黨支部的創始人,據說,後來到廣東省檢察院當領導!
還有山西省副省長,後到中央廣電總局任常務副局長的高建民。
還有原在國務院糧食部油資司工作,後任中國植物油總公司總經理的高秀山。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戰鬥英雄侯白鎖!……
……
說起老家西煙,真有說不完的話。
-
10 # 紅葉0813
我的家鄉是北京石景山區高井村,按《石景山區地名志》解釋,“高井,地勢低窪,每逢雨季,積水為患,故村民修兩眼水井,為保護井水衛生,井臺高出地面約2米。據說,皇帝曾到此,見井臺奇特,故賜名"高井’,這個村稱為“高井村”。雖然有
很多年沒回村裡,但在我內心深處,依然有她的位置。懷念那裡的一草一木,照片是40年前我大姐二姐和我在老屋前留影。
回覆列表
我的家鄉村名叫色南村,還有個古老的傳說
在高碑店市的東南,有個村莊叫色垡【注:色垡,音shǎi fá,“色”字在這裡不讀sè】,隸屬於張六莊鎮管轄。色垡村東面是固安縣桑葉口村,南面是雄縣金三角經濟開發區,地處高碑店、固安、雄縣三縣交界的地方。關於色垡村的村名的由來,在我們這裡還流傳著一段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明朝初年,在毗鄰張六莊鎮的雄縣北沙口鄉的某村子裡,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奇人,此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陰陽八卦,善於看命算卦測風水,此人姓馬,人們都管他叫“馬陰陽”。
有一天,馬陰陽的三個兒子找到父親的面前,帶著埋怨的口氣說:“爹,您把別人家的風水看的都那麼好,都過上了好日子,咋不為咱家自己看看呀?您看我們哥仨,整天起早貪黑地幹活,還是窮的一塌糊塗!”馬陰陽望著自己的三個兒子,說:“不是為父不給你們看,是你們沒福份呀!這樣吧,明晚你們去村南的小路上去劫道吧!劫到啥算啥!”三個兒子聽了父親的話,憤憤然,很不服氣,決心一定要做出個樣子來給父親看看。
到了第二天傍晚,夜幕降臨,三個兒子帶著應手的棍棒來到了村南的那條僻靜的小路隱蔽了起來。
沒有半個時辰的工夫,只見從小路遠處來了一匹黃膘馬,馬鞍橋上端坐一員將軍模樣的人,只見他頭頂黃盔、身披黃甲、腰束黃帶、足登黃履,英姿威武,殺氣騰騰。哥三個看了看,不約而同地吐了吐舌頭,嚇得沒敢動手,眼瞅著這一人一騎從哥仨面前過去了。又過了一會兒,一位白盔白甲白袍的將軍騎著一匹白龍馬也來了,哥仨看了,還是沒敢動手,照樣放了過去。
哥仨繼續等待,到了午夜時分,馬蹄聲又由遠而近,一匹大紅胭脂馬載著一位紅盔甲紅袍帶的將軍,氣勢洶洶地來到了村南的這條小路,正好從哥仨佈置的埋伏圈這裡經過。哥三個望著這匹高頭大馬,再看看馬上這位凶神惡煞般的武士,還是沒有勇氣跳出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眼看著天快亮了,哥仨個伏在草叢中焦急地等待。希望再來一次機會。就在這時,耳畔又傳來了馬蹄聲。三人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黑盔黑甲黑袍的武士,騎著一匹烏錐馬打此處經過。三人一咬耳朵,再不劫就沒機會了,於是三人大吼一聲,從草叢中躍出,手持棍棒連人帶馬就是一頓亂打,黑袍武士應聲倒地。
哥三個見來將落馬,嚇得頭也不敢回,倒提著棍棒逃回家中。見到父親馬陰陽,把這一夜劫道的經過和父親詳細說了一遍。
馬陰陽聽完三個兒子的陳述,捻著鬍鬚,說:“我說你們沒福分,你們還不相信!你們碰到那位騎黃馬、戴黃盔、穿黃甲的將軍,他是黃金;第二位來的騎白馬、戴白盔、穿白甲的將軍,他是白銀;那位騎著紅馬、著紅盔紅甲的嘛,他就是紅銅啊!唉,至於最後這位黑盔黑甲騎黑馬的武士,他不過是一塊黑鐵而已。不信,你們哥仨等天亮了一看便知!”
天馬上亮了,哥三個半信半疑地來到了村南小路上昨晚劫道的地點,要看個究竟。果然,一堆廢鐵堆在了路旁。
哥仨神情沮喪,回到家裡,央求父親說:“爹,請您再給我們看看,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吧!”
馬陰陽在兒子們的再三央求下,閉著眼睛掐指一算,說:“好吧!我給你們一張破漁網,明早你們去村東的沙崗上去捕魚吧!”
拿破漁網到沙崗上捕魚?笑話!怎麼可能呢?雖然兄弟三人滿腹狐疑,但還是照做了。到了次日黎明,三人按照父親指定的時辰,來到村東的沙崗地,拿著破網亂撒一氣。結果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尾金色鯉魚被破網網住了,足有五六斤重。
哥仨高興壞了,扔了漁網,抱著金鯉就跑回了家,到家就招呼著仨妯娌,把魚洗了,燉在了鍋裡。馬陰陽看了,只是嫣然一笑,沒說什麼,回自己屋子休息了。
鯉魚燉熟了,香氣撲鼻,端上飯桌,仨兒子、仨兒媳都迫不及待地品嚐著,把魚身子肉多的地方吃了個精光,只剩的魚頭和魚尾,扒拉來扒拉去,就是沒人吃。
馬家人剛剛吃完魚,就聽得大街上鑼鼓喧天,人喊馬嘶,也沒收拾桌子就都跑到了大街上去看熱鬧。
就在這時,馬陰陽家有位鄰居禿丫頭來馬家串門。這位禿丫頭,頭頂不但寸發不生,而且滿頭白癬,還流著膿水,讓人看了噁心,瘋瘋癲癲的,懷裡抱著一隻大公雞形狀的泥娃娃。禿丫頭進屋後,見飯桌上還有沒吃完的魚頭魚尾,她抄起筷子,就把魚頭和魚尾擇著吃了。吃完後,她也聽到了大街上的鑼鼓的聲音,就抱著泥公雞來到了大街上。
大街上人山人海,銅鑼開道,鼓樂喧天。原來是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帶著隊伍,奉旨來此為皇帝蒐羅美女,以進宮當選正宮娘娘的。
禿丫頭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擠在了最外面,啥也看不著,她也是急中生智,腳登著幾塊磚頭就攀上了一道短牆,騎在牆頭上,懷裡還照樣抱著那隻泥娃娃公雞。
朝廷來的的這位選美欽差坐乘大轎,不時地打量著大街上前來看熱鬧的美女,無一中意。禿丫頭雖然離著遠,但是騎著牆頭很是顯眼,最後,欽差把眼光落到了禿丫頭身上,心說這不正是我要找的“騎龍抱鳳”的正宮娘娘嗎?於是他用手指著禿丫頭,下令御林軍,“接這位娘娘進宮!”
禿丫頭抱著“公雞”騎著牆頭,被御林軍拽下來,七手八腳地拉進了事先準備好的五彩大轎,抬起來就走。禿丫頭也莫名其妙,當走到一個小村子的時候,禿丫頭趁當兵的不注意,從大轎裡跳下來就跑。御林軍哪裡肯放,隨後就追。禿丫頭把頭狠命一甩,想擺脫御林軍,結果這一甩不要緊,從禿丫頭頭頂甩下了一個銀殼,原來一直是一隻銀碗扣著禿丫頭的頭頂,銀碗甩掉,一頭烏黑漂亮的秀髮飄散開來,面板也變得細嫩潔白,禿丫頭立馬變成了一位絕色佳人,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後來,禿丫頭進宮了,當上了娘娘千歲,她沒有忘掉自己的家鄉父老,讓鄉親們都過上了好日子。而她當年下轎甩髮的那個小村子,也被人們命名為“甩髮”村,隨著時間的推移,“甩髮”逐漸演變為“色垡”。如今的色垡村已經由最初的一個面積不大的小村子,規模越來越大,分成了色南、色北和色西三個村莊,三個村莊裡的人團結和諧,正在新世紀新徵程上的康莊大道上,大踏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