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96635010441
-
2 # hallo452
2019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佈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關島秧雞 Photo by Josh More
模里西斯的回聲鸚鵡(Psittacula eques)由於棲息地環境惡化以及外來物種入侵也曾是野外滅絕的瀕危鳥類之一,在保育人員的努力下人工繁育專案成功開展,回聲鸚鵡的野外數量逐漸恢復到超過750只,其受威脅程度也繼2007年從極危恢復到瀕危後,再次改善為易危(VU)。
回聲鸚鵡 Photo by Michael Hanselmann
十個得到改善的物種裡有兩種淡水魚類,分別是突吻麥鱈鱸(Maccullochella macquariensis)由瀕危得到改善,現評估為易危;以及佩德南乳魚(Galaxias pedderensis)由極危得到改善,現評估為瀕危。兩種淡水魚都面臨著外來物種入侵以及棲息地破壞和降級,導致數量大幅減少。在經過數十年的保護行動,專注於透過再引入以及野外遷移重新建立起其亞種群,提高了存活數量。
突吻麥鱈鱸 Photo by Gunther Schmida
佩德南乳魚 Photo by Rudie H. Kuiter
氣候變化的影響
儘管有十個物種的保護情況得到改善,其它很多物種的數量仍舊在不斷減少,氣候變化是部分物種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IUCN紅色名錄此次釋出的更新中評估了氣候變化給物種生存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改變棲息地以及增加極端天氣的強度和頻率。澳洲有37%的淡水魚類面臨滅絕風險,其中的58%受到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影響它們的氣候因素包括了因逐年下降的降雨量與氣溫升高而帶來的極端乾旱。
短尾護士鯊(Pseudoginglymostoma brevicaudatum)原生於西印度洋,由於不受管制的捕撈以及氣候變化,導致其種群數量在30年間大概下降了80%,使其受威脅程度從易危提高到極危。短尾護士鯊賴以生存的珊瑚礁由於海水升溫而逐年退化,導致短尾護士鯊的棲息地逐漸減少,存活數量也因此下降。
短尾護士鯊 Photo by mwamlavya
氣候變化也威脅到了多米尼克國的國鳥--帝王亞馬遜鸚鵡(Amazona imperialis),受威脅程度從瀕危提高到極危。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當地的颶風產生頻率以及威力不斷提高,對鳥類的棲息地以及鳥類本身直接造成嚴重傷害,再加上人類活動對其棲息地的毀滅性破壞,使其數量急劇減少,如今帝王亞馬遜鸚鵡的野外成熟個體大概不到50只。
其它保護現狀惡化的物種案例
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由近危惡化至瀕危;
穴兔 Photo by Hanna Knutsson
塔那河紅疣猴(Piliocolobus rufomitratus),惡化至極危;
塔那河紅疣猴 Photo by Yvonne A. de Jong
馬拉加西果蝠(Rousettus madagascariensis),由近危惡化至瀕危。
儘管目前對十個物種的保護現狀取得一些成果,但距離30178個面臨滅絕的物種來說仍是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明白物種保護是個長期過程。應促進各國政府、保護組織與社群的長期合作行動,堅信我們能在很大程度上遏止生物多樣性的惡化趨勢,保護與我們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珍貴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