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字化增長實驗室
-
2 # 網際網路財經牛眼
阿里巴巴做的是商業零售,商業最重要的是效率和成本,能做到這個就要有一盤棋的思考和決策鏈路,要麼是自己做,要麼就是別人做;你做一部分呢,我做一部分,往往是內部增加成本和降低效率。
騰訊做的是流量,流量要賺錢,最重要的是分配,水龍頭分得多一些,換回來的就是坐等開花結果。
所以,阿里巴巴只能全資收購、乾重活,苦了累了自己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最佳化;騰訊必須是投資,雖然看起來不是自己幹活,但是也是提心吊膽,投資風險大,畢竟不如自己幹更放心。
-
3 # 界動傳媒
這還是要從他們兩家的發展佈局開始說起
騰訊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他一直都在遊戲、娛樂、社交領域做投資。近幾年線上生活開始迸發之後,騰訊才意識到數字化時代的強大市場。於是開始與其他型別的企業與平臺合作,儘可能的豐富自己的服務種類。
之所以採取投資的形式,這跟騰訊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騰訊從來不會打沒有準備的仗,雖然線上生活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市場。但作為一個剛入局的企業,騰訊並不敢孤注一擲的收購其他企業。而是採用投資的方式,風險你自己擔,有錢咱倆賺。雖然收益沒有收購高,但自己也不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啊。
而阿里作為一家一直都在這個領域深耕的企業。類似的平臺都可以說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或者是自己的缺陷。既然市場龐大,那就收購,無論賺多賺少,都是自己的。而且藉助阿里強大的流量入口,他能保證這些平臺不會虧損。
這樣一來,就能理解成只要阿里收購,那肯定就不是賠本的買賣。無論賺多賺少都是自己的,沒有人分擔利益。自己也省去了很多重新研發平臺的成本跟時間,而且還能把握平臺發展的主動性,就相當於是自己的企業一樣,這是他採用收購方式最大的原因。
綜上,從這件事上來看,騰訊像是一個商人,他眼中看重的是利益,所以投資是他的愛好。阿里更像是一個領導者,把有能力的企業都拉攏過來,大家一起發展,所以收購才是他最好的選擇。
-
4 # 貧民窟的大富翁
阿里偏向於全資收購,騰訊只是投資。這是因為兩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有根本的不同,我們知道商業是為了賺錢,阿里本身已經有了成熟的變現途徑,它需要不停的吸收流量去參加它的迴圈,簡單說就是阿里本身就是能賺錢的,流量越多賺錢越多,所以傾向於全資收購得以控制這些流量的入口。
騰訊不一樣,它是做社交的,本身的流量足夠大,但是怎麼賺錢呢?他需要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實打實的商業利益,於是開始投資,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自己的小弟,讓他們去打拼,以流量換錢。
一個是以錢換流量,一個是以流量換錢,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兩個公司在投資方式上面的差異。
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企業文化,阿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成長的,所以危機感特別強,管理層做事情講究效率,制定了戰略目標喜歡迅速去實現,但是騰訊呢,它在通訊領域的地位非常穩固,說實話真的沒怎麼受到衝擊,所以在核心地盤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比較寬容,而且“360大戰騰訊”事件以來,騰訊因為手伸的太長而遭到了幾乎整個網際網路圈的反感,不得不謹慎從事。
說到底,不管兩個公司在投資方面有多大的成就,阿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始終是賣貨的,騰訊始終是做社交的,這才是兩個 公司的立足點,騰訊一直是在國土之外和阿里競爭,阿里本身的交易不斷受到騰訊的衝擊,兩者是心態也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騰訊的競爭優勢比阿里更大,其核心點的邏輯性更強。
回覆列表
歷史原因
當年全資收購易迅、團購網站,最後都不了了之,甚至還成為拖累整個集團的包袱。後來又經歷了“全民”討伐和3Q大戰,騰訊高層也曾經深刻反思過這些問題,最終形成了一套新的戰略打法,即擴大整合自己的流量優勢(微信、QQ等),和合作夥伴共建生態。這就是馬化騰經常說的“把騰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而阿里則也是經歷了一些慘痛教訓的代價。比如為了補足自己實體商業服務領域的短板,阿里曾經投資數千萬美元給美團。但後來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騰訊成了美團最大股東(原因不細說了)。這讓阿里深刻反思,在自己的關鍵領地,必須要下手穩準狠,完全把控。後來的餓了麼就是一個例子——阿里花了將近一百億美金全資收購餓了麼。
商業模式原因
騰訊的核心商業模式:流量為核心競爭力,廣告、遊戲、通道為變現手段。
如果自己去做,或全資收購,會怎麼樣呢?騰訊必將成為一家員工數巨大,組織機構臃腫的巨無霸企業(如果那樣,騰訊員工總數將會超過百萬),關鍵是那些需要深度行業背景和經驗的細分領域,騰訊是不可能僅靠資金和流量就能玩得轉的,即使有些領域玩得轉,那也要花費時間去探索。騰訊這種巨型企業,最耗不起的就是時間。
這是2020年最新版的,騰訊行業投資版圖
其實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最近兩年,騰訊投資更聚焦在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尤其是企業服務領域。一方面,騰訊會為這些被投企業輸出自己的配套流量資源和生態資源。比如即使是服務企業客戶的SaaS企業,但只要SaaS公司的企業機構客戶最終是服務個人的,騰訊就可以提供微信巨大流量便利或者是政策便利。電商小程式、CRM小程式,無不是基於微信的生態,為商家提供“輕觸達”顧客服務。
阿里的核心商業模式:商業生態為核心競爭力,現如今整個阿里的目標是打造商業作業系統。而這種商業作業系統,在關鍵零部件環節,僅僅是入股的松耦合,沒法正常高效啟動整個系統。
你可以看到,阿里收購的企業,都是按照他們既定的商業作業系統目標來進行的。比如2019年146億全資收購申通,就是要將申通補充到自己商業作業系統物流環節,這個環節需要一個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零部件”,否則一旦出現像今年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整個系統就會大受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是2020年最新版的,阿里行業投資版圖
總結來說,商業模式的原因,導致阿里和騰訊分別按兩個側重方向進行了投資。一方面是因為各自的商業模式本身核心競爭力不同。
另一方面,在多年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後,兩家企業也優化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騰訊是朝著流量和資金賦能,共建生態體系的方向進軍,而阿里則是圍繞建立一套滲入生活、商業、工業體系的綜合商業作業系統的戰略目標,核心部件必須由自己完全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