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中客
-
2 # sunbeam971
距今9000年的賈湖遺址。
賈湖人創造六個世界第一,分別是:
1、七音節的音樂。
在賈湖遺址中出土了三十餘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儲存最完整的管樂器。已具備七聲、八聲音階,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長度大約都在 17.3-24.6釐米,直徑在0.9--1.72釐米間,其製作材料系用鶴的尺骨製作而成,製作規範,形制固定。經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等音樂家對其中一支七孔笛測試,知其已具七聲音階,並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它把人類音樂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2、最早的文字元號。
賈湖出土了三十多個文字元號,像“目”“一”“二”“日”等文字與現在的漢字基本相同,一半以上的文字元號我們現在人可以辨認。賈湖刻於甲骨上的文字元號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紙草文書,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和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新發現的甲骨契刻符號,多載於隨葬的帶孔龜甲甲板上 。這類帶孔甲板,是與遠古時期人類占卜相聯的佩在身上的飾物。為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3,最早的酒。
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遺憾的是,當時國內的檢測技術水平有限,只能將賈湖出土的酒送到美國檢測。美華人根據賈湖酒成分複製出了啤酒。2005年7月19日,美國特拉華州一家名為“角鯊頭”的釀酒廠複製出賈湖古酒,深受歡迎,所以命名為“賈湖城”品牌,並全面推向市場。
4、最早的絲綢。
賈湖出土的絲綢殘留物,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綢。而且賈湖同時出土了紡輪,骨針等。證明賈湖人不但養蠶繅絲,也能夠進行紡織,並縫製衣物。
5、最早的水稻。,黃牛
賈湖水稻不是原始的野生稻,而是經過人工馴化的人工栽培稻
6、最早的家畜馴化。
賈湖出土了二十多種動物的骨骼,其中豬,狗,羊,黃牛,水牛,兔子已經具有明顯的馴化
回覆列表
史前文化一般指人類出現到文字出現之前的時代,意即歷史記載信史前的時代。中國及東亞地區目前已知最早成體系的文字是中國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後世的歷史研究者透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代人類的歷史。對於史前時期的歷史,考古工作者只能透過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等遺存來研究。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可分為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期以及青銅時代。其中石器時代又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三個歷史時期。
舊石器時代又被考古學家按照時間區段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以及晚期智人階段。所謂石器時代,並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比如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早期的有巢氏時期,人類已經可以使用工具搭建簡單的"巢居"。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開始了最早的藝術創作,並開始涉足宗教和精神領域,比如葬禮和儀式。
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分佈非常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造就了世界各地區文化面貌的差異相當大。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中國也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考古學者積累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初步建立起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框架。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廣泛分佈在中國各地,其中典型的文化遺存在南方以距今18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文化遺存為代表,而北方以同一時期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遺存為代表,還有位於西北渭河流域的陝西“藍田人”文化遺存,西南地區貴州黔西“觀音洞人”文化遺存,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遺存,四川巫山大廟的“巫山人”文化遺存,山西芮城的匼河文化遺存,江蘇南京江寧的“湯山人”文化遺存,遼寧營口的金牛山文化遺存,安徽和縣龍潭洞的“和縣人”文化遺存,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大窯文化遺存等。
自從在東非大裂谷發現人類遺存後,西方學者便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結論,亞洲直立人則是從非洲擴散而來的。中國學者曾提出過“亞洲也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的觀點,但是一直缺少200-400萬年前人類化石材料來佐證。直到位於巫山大廟的“巫山人”遺存被發現,徹底推翻西方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
“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距今約201~214萬年。關於“巫山人”究竟是猿還是人,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文化是區別“是人還是猿”的重要標準,根據巫山大廟遺址出土的大量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以及古人類生活遺蹟可以考證出,200多萬年前,“巫山人”已經產生了文化,比雲南“元謀人”還早30多萬年。這也意味著早在214萬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三峽地區就已出現東亞地區最早的直立人。
中國舊石器早期的這些人類文化遺存中,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遺存發現了華人類最早用火的證據;山西芮城的匼河文化與陝西“藍田人”文化和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文化較為接近,可以認為匼河文化上承藍田猿人文化,並發展為舊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在文化發展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性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大窯人”長期與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窯遺址的文化遺存包括五個原始社會時期,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在同一處地層儲存有五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的現象,世界罕見。
大約在距今20萬年左右,人類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人類的體質普遍由直立人發展為早期的智人,而人類文化則進入了舊石器時代中期。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延續了早期文化的型別和加工技術。即便型別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但是發現還是比較緩慢的。
中國在這一時期典型的文化遺存有:湖北長陽鍾家灣的“長陽人”文化遺存,陝西大荔甜水溝的“大荔人”文化遺存,山西襄汾丁村的“丁村人”文化遺存,山西陽高許家窯的“許家窯人”文化遺存,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山的馬壩文化遺存等。
“長陽人”是中國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介於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與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當。“長陽人”化石與現代人較為接近,沒有北京猿人那麼原始;“大荔人”屬於早期智人,是中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填補了中國歷史上人類由“藍田人”(今陝西省藍田縣)向“丁村人”(今山西省襄汾縣汾河附近)過渡的空白;“丁村人”介於“北京猿人”和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之間,正好彌補了這23萬年到1.3萬年間的中國古人類斷代的視窗。
大約距今5萬年至1.2萬年,人類從體質形態上來說,從早期智人進化到了晚期智人(新人),從社會形態來說,人類已進入到氏族社會。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中國目前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眾多,文化遺存更加豐富,分佈也非常廣泛,在中國有20個省、市、自治區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或現代智人化石。這一時期人類除了選擇天然洞穴或巖廈作為居所外,開始利用一些自然資源建造房屋;這一時期的人類開始逐漸形成早期的喪葬習俗;這一時期人類製作工具的水平不斷提高,人工取火得到了普遍的推廣,人類也開始用獸皮縫製衣服進行禦寒。
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存有,西北地區的寧夏靈武水洞溝文化;華北地區的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村的薩拉烏蘇文化,山西塑縣峙峪村的峙峪文化,山西沁水縣的下川文化,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山頂洞文化;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哈爾濱市閻家崗的哈爾濱文化,遼寧海城縣小孤山文化;西南地區的四川漢源富林鎮的富林文化,貴州興義貓貓山的貓貓洞文化;華中地區的河南安陽的小南海文化,湖北江陵的雞公山文化;華南地區的廣西柳江通天巖的柳江人文化;還有臺灣地區的臺南市左鎮人文化以及臺東八仙洞的長濱文化等。
廣西“柳江人”代表蒙古人種的一種早期型別,從時代來說早於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它是中國以至整個東亞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山西塑縣的峙峪文化從時代上早於北京山頂洞文化而晚於山西襄汾縣的丁村文化。北京山頂洞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對同類進行埋葬的習俗。
距今約1.5萬年到1萬年之間,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被稱為中石器時代。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在這一時期已經消退,氣候由嚴寒轉為比較溫暖。人類的經濟生活仍以採集和漁獵為主,人類還發明瞭弓箭,產生了畜牧業,開始進入定居時代。
磨製石器的出現,是區分舊石器和中石器時代的標誌,但仍以打製石器為主。舊石器時代粗大笨重的石器逐漸被中石器時代細小鋒利的石器取代。相比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中石器時代的石器更趨於小型化,以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為主。
由於中石器時代處於新舊石器時代的過渡時期,中國境內發現的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並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陝西大荔的沙苑文化、河南許昌的靈井文化、廣西柳州的白蓮洞文化以及山西沁水縣的下川文化等。其中下川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用壓制方法制作的壓制石器和加工石器,人類將截斷的刀片連續鑲嵌在骨把或木把上,製成鋒利的骨刀和骨矛頭。
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分佈規律是,西部的時代早,東部的時代晚,南部的時代早,北部及東北地區的時代晚。歷經數百萬年的漫長旅程,人類終於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進入了文化更加豐富璀璨的新石器時代。
距今1.2萬年左右,全球性的末次冰期消退,氣候日漸變暖,人類進入了地質上的全新時期,人類及其文化的發展也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新石器時代。
從考古學上來說,新石器時代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人類開始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由於世界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情況差異很大,所以從時代上來說沒有一個統一的分期標準。各地結合自身的情況,有的分為早、晚兩期,有的分早、中、晚三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一個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少量的銅器,但還不會有意識地製造青銅合金。有些學者把這一時期單獨列出來稱為銅石並用時代,作為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期,有的學者則把這個時期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
中國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公元前兩千年左右。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古代經濟、文化向前發展的新起點,它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劃時代的標誌。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的出現,也是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
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以甘肅天水市秦安縣的大地灣文化最為久遠。其後是江西萬年縣的仙人洞文化,河北徐水縣的南莊頭文化,湖南澧縣的彭頭山文化,河南舞陽縣的賈湖文化,湖北枝城的城背溪文化,山東淄博市的後李文化,河北武安市的磁山文化,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文化,山東滕州的北辛文化,陝西西鄉縣的李家村文化,內蒙古敖漢旗的興隆窪文化以及趙寶溝文化,遼寧瀋陽的新樂文化,北京平谷的上宅文化等。
有這樣一種說法, 一千年中國看西安,八千年的中國看大地灣。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這裡還有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遺蹟。這裡出土的炭化稷標本,是中國最早的旱地農作物標本,將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這裡發現了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裡還出現了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比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時間早了1000多年。
裴李崗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河南新鄭市裴李崗遺址而得名。遺址年代可分為早、晚兩個時期,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以賈湖遺址為代表,晚期的裴李崗文化則以裴李崗遺址為代表。裴李崗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基本和甘肅秦安的大地灣文化處於同一時期。裴李崗出土的石器以磨製為主,其中有石鏟、石斧、石鐮、石磨盤等等,從考古出土的器物來看,裴李崗的先民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已經進入了鋤耕農業階段,考古學者認為中國的農業革命最早在這裡發生。裴李崗已經處於以原始農業、手工業為主,以家庭飼養和漁獵業為輔的母系氏族社會。
距今7500年到5000年,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石器已發展到以磨製為主,而且磨製石器種類豐富,製作精美,打製石器在各種文化中所佔的比例很小。陶器製作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慢輪修整口沿技術普遍出現。泥片貼築法已相當成熟,成為當時主要的製陶方法。黃河流域開始出現泥條盤築法,並用陶窯燒製陶器。彩陶在這一時期的各種文化中普遍出現,彩陶代表著製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農業和畜牧業獲得高度發展,農業經濟已從火耕農業發展到鋤耕農業階段。鋤耕農業和火耕農業的主要區別是,翻土耕種、熟荒耕作。這一時期的黃河流域已普遍種植粟,兼有稻作,長江流域已普遍種植稻作並且進入到了灌溉農業階段。人口聚落不斷增多擴大,開始出現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規模的公共墓地。這一時期豬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家畜。
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文化遺存有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浙江嘉興的馬家浜文化,上海青浦的崇澤文化,江蘇南京的北陰陽營文化,四川巫山的大溪文化,陝西渭南華州區的老官臺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陝西西安半坡文化,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遼寧長海的小珠山文化,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黑龍江密山的新開流文化,臺灣地區臺北八里的大坌口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前期文化的代表,而河姆渡遺址又代表著河姆渡文化。大量的“幹欄式房屋”的遺蹟出現在河姆渡遺址中,這裡還發現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結構。中國傳說中上古時期的“有巢氏”是“構木為巢”的巢居發明者。因此有史學家認為“河姆渡人”就是“有巢氏之民”,河姆渡地區就是“有巢氏國”的中心區域。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以往的國際文獻認為,發現於印度中部盧塔爾公元前1700年的稻穀是世界上最早的稻穀,但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比印度盧塔爾發現的稻穀要早3000多年,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後期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是中國分佈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甘肅、青海、湖北、寧夏等地。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文化,又分為早期的半坡文化、中期的廟底溝文化以及晚期的半坡四期文化。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的特徵,中國彩陶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大地灣老官臺文化,沒落於新石器晚期的齊家文化,歷經幾千年。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陝西西安臨潼的姜寨遺址,陝西西安高陵的楊官寨遺址,河南陝縣的廟底溝遺址,河南靈寶的西坡遺址,河南鄭州的大河村遺址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出土的彩陶中,有魚、鳥、蛙等紋樣,也有人面魚紋、日暈紋、十二太陽紋、鷹鼎、人面彩陶瓶、船形彩陶壺等。
陝西西安高陵的楊官寨遺址是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型別,考古界此前從未發現廟底溝時期的類似遺址。所以在楊官寨被發現之前,沒人知道廟底溝時期的聚落是怎樣佈局、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楊官寨遺址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該遺址是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發現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該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的窯洞式建築,還發現了疑似牆基的遺存,由此推斷,這裡很可能是一座廟底溝文化的城址,也可能是最早“城鎮”的雛形。
新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史前時期社會大變革的時期,中國即將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時期磨製石器更加精美,器形相對變小。穿孔石刀、石鐮等收割工具已經普及化。東南沿海的有段石錛以及太湖流域的三角形穿孔石犁已經被廣泛應用。這一時期,中國各地區都進入到發達的鋤耕農業階段。北方沙漠草原地區由占主導地位的狩獵經濟逐步向遊牧經濟過渡。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前段,陶器製作已經出現輪制,但是不普遍,到了後段時期,輪制普及使用。輪製陶器的特點是,器形規整、渾圓,胎壁薄,造型美觀。之前盛行的彩陶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灰、黑陶為主,這一時期陶器器形的最大特點是出現了以斝、鬲、鬹、獻為代表的袋足炊器。
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反映著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的認識,是隨著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展而發展的。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有不同的分期方法,所以有些學者把新石器時代後期又分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所謂的銅石並用時代又稱紅銅時代,是指介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以紅銅的使用為標誌。紅銅即天然銅,質地軟,不適合製造工具,所以銅石並用時代的人類仍以使用石器為主。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是否都經歷過銅石並用時代,卻是眾說紛紜的。說到中國,也是莫衷一是。有學者主張中國銅石並用時代應包括龍山文化晚期、齊家文化等,也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晚期即已進入早期銅石並用時代,還有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經歷過紅銅時代。觀點不一。
新石器時代晚期典型的文化遺存有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文化、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湖北天門的石家河文化,廣東曲江的石峽文化,江西修水的山背文化,西藏昌都的卡諾文化,西藏拉薩的曲貢文化,山東章丘的山東龍山文化,河南廟底溝的河南龍山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陝西長安的客省莊文化,甘肅臨洮的馬家窯文化,甘肅廣河的齊家文化,內蒙古巴林左旗的富河文化臺灣地區高雄的鳳鼻頭文化以及臺東的卑南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以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
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華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區,距今約4600年—4000年。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而得名。龍山文化以輪制黑陶和蛋殼黑陶為主要特徵。因龍山文化分佈區域的文化面貌的不盡相同,所以龍山文化又被分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型別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比較有名的有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山東日照的堯王城遺址、江蘇連雲港的藤花落遺址,河南洛陽的丁堌堆遺址等。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的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距今約5000年—4000年,因最早發現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村而得名。馬家窯文化以彩陶最具代表性,主要器形有壺、罐、盆、缽、瓶、勺等,尖底瓶多為平口或侈口尖瓶。
良渚文化主要分佈在太湖流域,距今5300-4500年左右,因首先在浙江省餘杭縣的良渚鎮發現並得名。良渚文化以崇尚玉器而著稱,玉器種類有壁、琮、鉞等,是財富和王權的象徵。良渚古城遺址面積近300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同時期規模最大、建築水平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
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時代完結之後,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在中國考古學的學術傳統中,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之間是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劃分的節點。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而且文字也已經發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