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老師說歷史
-
2 # 悸動的獨行者
要想知道百家姓為什麼“趙,錢,孫”為什麼排在前三位?需要知道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是宋朝趙匡胤時期由吳越國王錢鏐所著,錢鏐編百家姓時,由於當時皇帝是趙匡胤,理由當然“趙”排在第一,而又因為是他自己所編,自然“錢”排在了第二,那為什麼“孫”能排第三呢?那是相傳方面吳越國國後是“孫”姓,所以就排在了第三。
-
3 # 追風雲驛
《百家姓》成書於宋代,皇帝姓“趙”,所以“趙”排第一!其次是“錢”,有錢就有一切,沒錢就是孫子,所以“孫”排第三!
-
4 # 混跡於人世間的胖子
因為《百家姓》是成書於北宋初年,而《百家姓》的作者又是吳越地區的人,所以才會將趙、錢、孫排到前三位。
趙姓不用多說了,整個宋朝都是趙家的,哪怕趙姓的人數不多,那也得排到第一,不然就是欺君之罪,這罪名要扣下來可就是全家死光光的事,所以誰也不敢搶,百家姓的第一就是得性“趙”。
同樣的原因,由於《百家姓》的作者生活在吳越地區,當時統治吳越地區的是錢氏,錢氏在吳越地區的統治持續了八十六年之久,一直到錢弘俶“納土歸宋“才結束,所以“錢”這個姓氏就排到了第二位,畢竟生活在人家的地盤上,這點面子還是要給的。
孫姓能排在第三位,則是由於當時吳越國的王妃就姓孫,全名是孫太真。別看孫太真是一介女流,其實孫太真非常的賢惠,被譽為一代“賢后”,那這《百家姓》的第三位自然就是“孫姓“了。
其實這就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如果真按照實際情況來排序百家姓,那趙、錢、孫恐怕很難進前三,特別是”錢“,使用這個姓氏的人太少了,但這有什麼辦法呢,作者生活在宋朝,然後還是生活在吳越地區,不這樣排恐怕都無法面世。
-
5 # 楚雁歸來
奧妙:就在成文的年代裡……
先說為何“趙”排在第一?
《百家姓》的誕生。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年,當然它就必須要以宋代皇帝的大姓“趙”為第一囉,否則作者會被“咔嚓”的…
"錢"姓之所以能排在《百家姓》的第二位——與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君主錢鏐有關。據宋朝人王明清所著《玉照新志》中一句:"(百家姓)為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而露出了蛛絲馬跡……
說到排在《百家姓》中第三位的“李”——也和錢鏐的孫子錢俶有關。據說北宋趙匡胤登基後,錢俶謹記祖父錢鏐"重民輕土"的祖訓向北宋俯首稱臣,於是吳越國十三州全被併入北宋版圖,北宋帝也賜予錢氏“丹書鐵券”。故吳越國無戰火摧殘,百姓依然富足生活安寧。
而又因為錢俶的王妃她姓孫,所以作者就把"孫"氏排在了第三位,以示對錢俶和孫氏的感恩……
這就是《百家姓》中:“趙、錢、孫”排在前三位的來龍去脈!
回覆列表
確實,在《百家姓》中,光收錄的姓氏就有四百九十六個(五百多個的版本是後來增加的),其中單姓就有四百三十六個,複姓是六十二個。
看到這裡我們不免就要問上一句,那麼這麼多的姓氏,趙錢孫為什麼就會擺在前三位?要說論人數吧,這三個姓氏可排不上號。
現在全國姓氏人口最多的前三位是“王李張”這三個姓氏,而趙姓只能排在第八位,孫姓是第十二位,至於錢姓更是排到了第八十九位。
所以在《百家姓》中,趙錢孫被放到前邊,顯然不是按照姓氏人口的多寡來排序的,而是按照其他的原因。
那麼想要把這件事搞清楚,就得了解《百家姓》是誰寫的,是什麼時候寫的才好解釋。
《百家姓》是誰寫的,是什麼時候寫的。《百家姓》是誰寫的這個問題,到現在早已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了,但多少還有一個大致的範圍。
根據南宋時期一個叫做王明清的人,他所寫的《玉照新志》中我們可以知道一點情況,
這本書中有這麼樣的記載:
“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
什麼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百家姓》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小老百姓所寫。
當然這個小老百姓也不是什麼普通的人,小民的意思就是沒什麼名氣的讀書人。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王明清所記載的內容就是正確的嗎?
絕對正確,因為王明清在南宋時期不僅是一名學者,同樣是一名官員,在朝廷中的地位不算太低,當過朝請大夫,寧國軍節度使,泰州通判,最後官位達到了浙西參議。
不僅如此,他還有一部書叫做《揮麈錄》,這部書在史學界,認為是對兩宋交際時期的一個補足。
所以這樣的人所寫的書籍,沒有依據是不會記錄下來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按照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記載內容的前後對應,《百家姓》出現的時間,應該是五代十國末期,北宋初期發生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南宋離北宋可不算太遠,所以這個記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那麼話說到這裡,其實我們已經明白了一件事情。
《百家姓》中趙為什麼會排在了第一位了。
北宋的開國皇帝是誰呀?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啊!
過去尊卑觀念是很嚴格的,皇帝的姓氏不排在第一位,誰又能排在第一位呢?
況且寫這部書的人,也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所以在寫《百家姓》進行排序的時候,當然就得把趙放在第一位上了。
其他姓氏的排列。那麼錢姓又為什麼排在了第二位呢?
根據王明清《玉照新志》的那段記載,寫《百家姓》的人是兩浙地區的錢氏有國。
那麼我們都知道在五代十國末期,兩浙地區還是姓錢的人創立的國家,這顯然指的是,錢鏐在吳越地區建立的吳越國。
錢鏐是浙江臨安人,建立的吳越國都城就在錢塘,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吳越國當時佔領了十三州的一軍八十六縣,在最鼎盛時期包括了上海,浙江,蘇州以及福建一部分。
當時錢鏐對於當地所採取的措施是休兵息民的策略,很重視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在近一百年的時間裡,兩浙地區獲得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發展時期。
而且在吳越國末代皇帝,為了避免戰亂,主動獻出土地併入北宋,讓當地老百姓避免了刀兵之災。
怎麼說呢?吳越國經歷了三代五個皇帝,錢鏐作為吳越國的立國者,他同樣是一位信奉中原政權位正統的人。
錢鏐在臨終的時候,就對他的後人有遺囑:
“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
所以最後吳越國和北宋沒有起刀兵,而主動獻地也是有上面的原因。
沒有起刀兵之災,這對老百姓是一件好事。
所以將心比心嗎?對於這樣的君主,老百姓當然記在心裡,五代十國時期,老百姓能有近百年的太平日子不容易啊。
而寫《百家姓》的人,還是吳越國的一個子民。
所以事情是相互的,吳越國對待子民的仁厚,那麼作為一名吳越國的子民對待這個國家的君主當然得禮遇有加才成,有著一份感恩的心在裡邊。
所以錢姓就排在第二位,理所當然的,這裡邊夾雜了作者對於國家的一份感情。
那麼孫又怎麼會排在了第三位呢?
孫其實是吳越國末代皇帝錢俶皇后的姓氏,這位皇后的名字叫孫太真。
據說這位皇后非常聰明,從小就喜歡讀書寫字,而且長相也是相當出眾的。
當年孫太真就是因為她的才氣和她的容貌,被選入了錢俶的後宮,後來贏得錢俶喜歡,被冊立為王妃的。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皇后不僅仁義德行還是相當不錯的,我們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這位孫太真皇后卻從不打扮自己,也不盛裝出行。
除此之外,錢俶的後宮也被孫太真打理得相當穩妥。
不僅如此,當錢俶帶兵出征的時候,孫太真對出征的將領家屬還十分的關心。
所以孫皇后算是一名賢內助,錢俶對於這位孫皇后也是讚不絕口,封她為賢德夫人。
後來吳越國併入到北宋之後,孫太真和錢俶一同去了北宋,拜見宋太祖。
而宋太祖沒有取消吳王的封號,讓吳王這個稱號一直延續了二十年,而孫太真也被宋太祖封為吳越國的王妃。
後來孫太真在宋太祖開寶九年的時候,病逝。
那麼對於這樣一位賢良淑德的女子,吳越華人當然也要禮遇有加了,所以在寫《百家姓》的時候,孫姓就被排在了第三位上。
說到這裡,必須說一句,事實上《百家姓》中,姓氏的排位前八位都和吳越國有關係。比如排在第四位的李姓,其實是吳越國鄰國南唐的國姓,那麼為什麼會把一個鄰國的國姓排在這裡呢?
首先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建立的一個江南政權,雖然國祚只有三十九年,但他是十國中版圖比較大的一個國家。
除此之外,南唐還是五代十國中,經濟文化,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一個國家。
其實我們說宋朝的經濟在歷朝歷代中都是很好的,但宋朝的經濟基礎可以認為是在南唐的基礎上起來的。
雖然南唐的經濟實力不錯,但相對來說武力值就差了一點。其實可以理解,在古代論軍事實力往往都是北方實力大於南方的,一統整個天下大多都是從北方往南方打的。
當然了,明朝的建立是不一樣,只有明朝是從南往北打的,最終形成一個大統一王朝,這算實力上獨一份的存在。
所以當時南唐雖然經濟不錯,但總是受到來自北方後周的進攻。
後來三次打南唐,南唐也只有招架之力,沒有反攻之力。
為了避開後周的攻擊,當時後周的皇帝還進行了遷都,遷往洪州,也就是現在的南昌府。
除此之外,還把南唐江北之地獻給了後周。
再往後就是北宋滅南唐,北宋十萬大兵將南唐三面包圍,最終整個南唐被打得就剩下一座孤城——金陵。
北宋圍城八個月攻下金陵,南唐後主奉表投降,南唐就滅亡了。
南唐滅亡以後,也就兩年多的時間,吳越國也就投降了,至此五代十國的歷史就結束了。
所以五代十國最後兩個被滅的,就是吳越國和南唐。
那麼《百家姓》在排序的時候,就把李姓給排到了第四位,畢竟都是皇帝嗎?
至於第五位到第八位,“周吳鄭王”這四個姓氏,其實是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鏐后妃的姓氏。
當時在寫《百家姓》的時候,作者是為了紀念當年吳越國的開國皇帝,才這麼排的。
這麼一解釋我們就知道了,《百家姓》前八位,第一位的趙,那是北宋的國姓,按照當時的禮儀必須排第一,排其他位置上,他這書也就出版不了了。
第四位李姓,是五代十國倒數第二個被滅掉的國家,而且之前的經濟實力還是很不錯的一個國家,作為一個皇帝的姓氏,所以也就被排在了這裡。
其餘的姓氏都是和吳越國有著很大關係的外戚姓氏,其實當時能夠成為吳越國的外戚,至少在當地都是有實力的家族。
所以《百家姓》的姓氏排列順序,多少都受到了權勢地位的影響,這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當年在唐朝時期,對姓氏就有一個排序,這本書叫《氏族志》,第一版出來的時候,是按照過去大家族的排序寫成的,“崔盧李鄭”這四個姓排在了前邊。
書出來之後,唐太宗看完之後相當的不滿意,讓下邊的人重新去做。
第二版出來的時候,皇族姓氏排在了首位,外戚第二位,崔民幹排在了第三等。
說道這裡,有些人感覺,不就排個姓氏嗎?還這麼講究。
這裡邊的講究其實有很多的,過去也有姓氏排序,都是按照門閥的勢力大小來進行排序的。
但我們知道,歷史上,從秦始皇開始,經歷漢朝,再到曹魏都是在一路打壓門閥,畢竟他們對政權的傷害是很大的。
而西晉是司馬懿依靠門閥的力量奪得曹魏政權,推翻了曹魏很多壓制門閥的措施,西晉作為一個大統一王朝,沒幾十年就偏安一偶變成了東晉。
所以進入隋唐時期,打壓門閥是必須的,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的確立,其實就是破門閥的一個舉措,讓寒門士子也有了上升的通道。
那麼《氏族志》的這種變更,其實也是一種具有政治意義上的行動。
最後再說一點,歷史上除了《百家姓》這樣的姓氏排行書籍,還有沒有其他的姓氏排行書籍呢?
有!
其他姓氏的書籍。其實在《百家姓》之前和之後,都有這種姓氏的書籍。
有關姓氏的書籍,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在往後進入到戰國時期,就有了《世本》。
《世本》這部書記載了從皇帝到春秋時期帝王,諸侯,卿大夫們的世系和氏姓。
當然了這本書記載的內容也不僅僅只有姓氏,還有帝王的都城等等一系列其他事情。
畢竟那會的姓氏並不多,春秋時期的姓氏也沒超過五十個,要知道當時有姓氏的都是貴族,平頭老百姓是沒有姓氏的。不過這本書,傳到宋時期就消失了。
那麼到漢朝時期,關於姓氏的書籍有《急就篇》,這本書中列舉出了一百三十多個姓氏。
到了唐朝,就是文章前邊說的《氏族志》,裡邊記載了一百九十三個姓氏。
進入到宋朝以後,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百家姓》了,在百家姓中,收集到的姓氏在當時只有四百多個,之所以現在有了五百多個,主要還是因為經過了後來者的增補。
那麼到了明朝也有類似《百家姓》的書籍,書名叫《皇明百家姓》,而這部書的開頭就是朱姓。
進入到清朝時期,也有一本叫做《御製百家姓》,但這本書的開頭是孔孟,畢竟清朝國姓是愛新覺羅,這不好安排。而且當時的統治者也是為了表達對儒家文化的一個尊崇。
其實在少數民族中,也是有姓氏書籍的,比如有《蒙古字目百家姓》當然是用蒙古語書寫的,還有《女真字目百家姓》同樣是用女真文書寫的。
說道這裡,必須說一句,姓氏是逐漸增多的,比如元朝時期所著《文獻通考》中就有三千七百三十六個姓氏。
明朝時期的《續文獻通考》姓氏已經增加到了四千六百五十七個。
在1996年的《中華姓氏大詞典》收錄的姓氏就有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了。
姓氏是逐漸增多的,估計再往後,姓氏只會變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