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闢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絡,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於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迴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北京大學中文系程鬱綴教授點評
【主持人】陶淵明幽居於田園之中,不問世事的隱士,竟然能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成為後世士大夫的精神歸宿,您能談一談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嗎?
【程鬱綴】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一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的,並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麼多的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覆的時期。他在彭澤當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麼他掛冠歸隱以後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親們的關係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個“願”一般人理解為迴歸自然之願,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願望就是豐收的願望。我認為只要能夠豐收,那麼衣服打溼了沒有什麼關係,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於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裡老是放著一把無絃琴,就是沒有琴絃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絃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主持人】請您給我們評析一下陶淵明這首《飲酒》。
【程鬱綴】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築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麼“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麼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麼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裡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後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主持人】這首詩對我們今天的意義何在?
【程鬱綴】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裡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後所作。詩人透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閒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誇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景為詩源,以情為詩緣,以理為詩尾。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係。只要你“心遠”,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你,一邊採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為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欲人都有欲。人慾無忌,而人慾有異;人慾無邊,而人慾有限。活到哪種年紀就有哪種慾望。無慾望便無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不同的慾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慾是過。慾壑難填,莫墜其淵!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闢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絡,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於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迴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北京大學中文系程鬱綴教授點評
【主持人】陶淵明幽居於田園之中,不問世事的隱士,竟然能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成為後世士大夫的精神歸宿,您能談一談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嗎?
【程鬱綴】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一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的,並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麼多的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覆的時期。他在彭澤當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麼他掛冠歸隱以後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親們的關係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個“願”一般人理解為迴歸自然之願,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願望就是豐收的願望。我認為只要能夠豐收,那麼衣服打溼了沒有什麼關係,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於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裡老是放著一把無絃琴,就是沒有琴絃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絃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主持人】請您給我們評析一下陶淵明這首《飲酒》。
【程鬱綴】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築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麼“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麼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麼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裡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後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主持人】這首詩對我們今天的意義何在?
【程鬱綴】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裡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後所作。詩人透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閒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誇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景為詩源,以情為詩緣,以理為詩尾。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係。只要你“心遠”,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你,一邊採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為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欲人都有欲。人慾無忌,而人慾有異;人慾無邊,而人慾有限。活到哪種年紀就有哪種慾望。無慾望便無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不同的慾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慾是過。慾壑難填,莫墜其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