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有思想啥
-
2 # 憨憨的牛哥和精豆妹妹
我覺得應該讓體力不行信心差的人走前面!這樣壓著走大家就不會掉隊!要不然那些走的快的,體力好的肯定會把這些人落下的!
-
3 # 今文娛
登山時不要浪費不必要的體力:
1、少說話,這點可能會讓人費解 ,其實說話所耗費的體力是很大的,當人說話的時候幾乎所有吸入肺部的氧氣都被用來供應說話,血液中的含氧量會迅速下降。如果是大聲說話、連續說話,耗費的體能就更加大了。
2.減少坐下休息的次數,很多登山者在疲勞的時候會迫不及待的找地方坐下,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當你起來的時候將會消耗更大的能量。一般技能休息也不會浪費體力的辦法是找一顆樹,斜靠在樹幹上,減輕腿部承受的壓力。或者選擇比較高的地方坐下,減少站起時腿部耗費的體力。最後就是雙手扶膝,背部彎曲呈拱形,將揹包頂在背部。
3、調整呼吸,當登山的時候,登山者的呼吸很容易沒有規律,但這隻會讓登山者更加疲憊。而這時就應該去控制呼吸的節奏,負重上坡時保持每步一呼和每步一吸,當疲勞的時候應有意減緩呼吸節奏。
4上山時要降低重心,重心低不僅步子穩,也會節省體力。上身略微前傾到一個適合的角度,讓重力幫你登山。
5、儘可能減少負重,如果負重超過體重的1/4重量,下山就要控制節奏以保護膝蓋。
6、登山時最好要帶上登山杖,登山的時候登山杖能有效減輕腿部和膝部的承重。
7、合理安排飲用水,不要一次喝太多,因為身體會將吸收後多餘的水份排洩掉,這樣就會浪費很多的水。喝水時,每次應只喝一兩口,然後慢慢的嚥下。(W)
-
4 # 買戶外
徒步登山中體力分配三三法則:即使是再訓練有素能力高超的人,他的體能儲備也是有限的。那麼在長時間的遠足徒步穿越中,該如何分配自己的體能才是比較合適的呢?
登山對體能分配的“三三法則”,同樣適用於遠足的穿越活動。所謂三三法則,也即是登上山頂用全部體能的三分之一,到達山下安全位置再用掉三分之一的體能,餘下的三分之一體能,留著應付突發的意外情況。戶外的山難事故經過中國登山協會的統計,多發於下山途中。主要原因是已經登上頂峰,急於返回,心態不穩所致;或者體能分配不當,上山已經花費過多體力,導致下山體能不足,導致容易意志力不習中和動作變形,從而發生意外。所以登山對體能分配的“三三法 則”,同樣適用於遠足徒步穿越。行程所需時間組略計算公式
(一)中登協《初級戶外指導員培訓講義》給出的路線粗略計算時間的公式:徒步時間=(行軍距離/每小時3.2公里)+(上升高度/305米)×1小時(上升用時)+(以上用時×每小時5分鐘休息時間)。
例如:某甲由A點穿越到B點,兩點之間直線距離9.7km,海拔從A點305米爬升到B點的950米。即旅程預計時間為:(9.7/3.2≈3小時)+(600/305≈2小時)+(5小時X每小時休息5分鐘)=5小時25分鐘
注意:此為總行程粗略計算時間,如果負重大於20kg及以上,需要的時間可能要稍為多些,線路的特殊困難地段地點較多需要的時間可能也更多些。此外,如果 線路的彎曲轉折線路較多,AB兩點間的直線距離與實際距離相差就較大,通常會在計算的時間基礎上,加上10%-25%不等。
(二)拿史密夫定律 (Nalsmith"s Law)
1、《拿史密夫定律》是根據西方人的體能而訂定的一條關於徒步旅行者行進速度的計算方法。“一個人在正常負重 (不超過體重 1/4) 下,每小時可走平路 4km ,而每爬升500m,需多加一小時。”
例如:某甲由 A地走到 B地,兩地水平距離為 4km,累積爬升量為500m,則某甲需2小時才可完成旅程。由上引申得每行1km需時15分鐘,每爬升 20m需時 2.5分鐘。利用此方法可計算出旅程大約所需時間。
注意:由於《拿史密夫定律》非為華人而設,建議可以參考該定律核算旅程的所需時間計,然後按實際的差異再作調整。建議華人總量的多加 10%— 15%。
回覆列表
我個人談自己體會。首先要對自己登多高,多久的山要清楚,不僅僅是登,還有下。如廬山瀑布,下的時候很輕鬆,上來可就麻煩了。體力無論多少,我認為不要奔跑,穩步攀登,稍有累感就停,看的是風景,不要急燥。
水,登山時就感到它真是個好東西,要有足夠的水補充。心情,一定放鬆,只當娛樂,有時給自己打氣:無限風光在險峰!
目前中國的三山五嶽,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還沒坐過攬車,從20多到40多,基本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