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理位置好不好?我的回答是:非常好,甚至可以這麼說,日本的國土品質,在世界諸強國裡,是排名前列的。
說到這裡,肯定很多人的大刀、板磚都已經蠢蠢欲動了:你不要騙我,日本這個國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而且自然資源匱乏,要啥啥沒有,都得從外面買……
是的,課本上就是這麼寫的,而且並沒有寫錯啥。不過課本上卻漏了一點,那就是,日本這個國家,雖然嚴重的缺資源,但是卻不缺一樣東西——那就是加工資源的人,和加工資源的地方。正因為有了“不缺加工資員的人和地方”這樣一張王牌可打,所以日本戰後果斷走上了工業立國的道路,誕生了豐田、本田、索尼、松下等著名企業,成為了典型的發達國家和G7國家中的一員。
其實對一個國家而言,“適合加工資源的地方”,是比資源本身更寶貴的財富。在地球上,這種“適合加工資源的地方”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說屈指可數。從地理上看,這種地方往往處於溫帶地區,大河入海口附近的沖積平原,或者是有後接小塊平原的沿海灣區地貌。這樣的地形,屬於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交通極其便利,極其適合居住生活,只要政策對頭,往往都很容易出現人口聚集,形成巨型城市,甚至出現巨型城市群。
對於日本而言,這樣的地方是哪裡?會看日本地圖的人會毫不猶豫的說:東京灣。
Bingo,回答正確。日本能成為工業強國,東京灣的存在,正是日本經濟賴以騰飛的重要資本。放眼整個地球,東京灣這樣美好的“一類地”都是不多的。這時候我們就不用管日本其它地方是不是沒事隔三差五的火山、颱風、地震了,只要東京周圍這一小塊——聚集了日本一大半人口的一小塊地方——沒問題,那日本的國土品質就足夠翻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盤了。
除了東京灣,日本獺戶內海附近也有小塊平原品質非常不錯,因此能誕生京都、大阪、神戶等重要的工業城市。這裡單說一下東京灣。
東京周圍這塊地方,拉開地圖一看,巖質大灣區,世界一流的天然港口沒得跑,而且港口後面是平原,世界一流的加工基地沒得跑……
這意味著,在東京附近建設加工工廠,有著世界一流的低成本。這也意味著,日本這個國家,只要不是人力成本或者管理成本突破天際,那麼這個國家天生適合工業立國。
知道適合工業立國,這就行了,非洲的礦石,中東的石油,中國的稀土,統統裝上船拉到這裡,加工成機床、汽車、音響、照相機、各種裝置,然後再裝上船,拉到世界各地……
這就是為什麼在上世紀,日本的產品能夠滿世界四處傾銷,歐美的競爭對手被打得一敗塗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彼時歐美國家人力成本比日本要高,另一方面,歐洲還真沒有幾個國家能坐擁東京灣/關東平原這樣的天生適合生產加工的地理位置。
這裡要講一下美國,美國雖然有聖勞倫斯河口、加利福尼亞谷地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比東京灣差,甚至更好,但是美國地廣人稀,人口密度低,意味著運輸成本高——這正是人口密度更低的俄羅斯始終無法工業立國,甚至到了全球化時代迅速墮落成一個資源型國家的關鍵。所以儘管特朗普嘴上吼著“製造業迴歸”,然而受到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的制約,實際上製造業是不可能迴歸美國的,減稅降費只不過是左手倒右手換湯不換藥,工業減稅就得別的地方加稅,最後終歸一廂情願而已。美國的出路只有依賴高科技,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別無他法。還好目前美國實力足夠強大,科技足夠壟斷,幾乎完全控制全球產業鏈最頂層的話語權,還是可以嘚瑟很長一段時間的。
回到日本這裡,很容易看出來,只要不發生戰爭,缺資源無非是花錢買的事情,錢能辦到的事情那不算事。因此只要抓住東京灣這塊“黃金寶地”,日本不會過得太慘。在低端製造業獲得收益以後,日本還可以騰出錢來,研發科技,進行全方位的產業提升,最終躋身發達國家之列。
但是問題在於,為什麼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突然急踩剎車,陷入了“失去的20年”甚至直到今日還在繼續“失去”呢?
表面上看,是日本高速發展,美國感到受到威脅,因此全力打壓,逼迫日本簽下廣場協議的結果。
當然還有一些精日分子會balabala:日本只是隱藏了實力,如果美國不加以限制,那麼日本一天出航母,三天造核彈,五天滅天地,十天創世紀……(哈士奇:怎麼覺得有點像說我?)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原因是,看似日本的地理位置發展工業很好,但是不是最好。日本邊上有個國家,地理位置比日本更好,類似東京灣這樣的“黃金地塊”更多,加上人力資源更豐富,人力成本更低,加上和日本同在東亞區域,一旦下定決心發展經濟,日本原本賴以生存的工業成本優勢很快就會在這個國家的競爭之下蕩然無存,只能依賴“高科技”苟延殘喘。
但問題是偏偏日本的高科技並不高,很多其實是“匠心製造”“精雕細琢”之下給人“高科技”的錯覺——日本汽車就是典型——而且即使匠心製造,日本汽車品牌知名度也明顯玩不過積累了好幾百年的歐洲奢侈王國——如豐田本田無論怎麼精雕細琢都很難把品牌形象升級到賓士BMW的高度——至於導彈衛星、各類晶片、系統軟體這樣真正的高科技,日本又明顯搞不過美國主子,在幾個大國/大國聯盟之間來回受夾板氣,這就尷尬了。
剛才說的這個直接吸乾日本工業製造成本優勢的國家是誰,不用說大家都明白,是我們中國。
很多人分析中國海岸線的時候,往往會這麼說:中國海岸線品質不好,我們的軍艦出海,要經過外國控制的一系列島鏈、半島、海峽、岬角,困難重重……
這話從軍事角度說是沒問題的,但是從經濟角度上說,中國的海岸線品質冠絕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中國拼海岸線品質,日本也不行。換句話說,如果拼“世界上最適合加工資源的地方”這個概念,日本在中國面前,無論拼品質還是數量,最終都是完敗的結局。
如果和日本引以為傲的東京灣PK地理位置的話,我們根本無需長三角這樣擁有黃金水道、頂級港口的區域去“自降身段”,只需要拿四大灣區裡條件最好的膠州灣出手就可以了。膠州灣周邊地域,港口寬闊,航道水深,不淤不凍、風平浪靜,甚至比東京周圍還好。雖然青島市區周圍是丘陵地貌,但是沿海有一條不算狹長的平地正好通向華北平原腹心——沒錯,就是現在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的位置。
很明顯,青島市建設高等級的港口、鐵路、公路成本極低,後面又接上了華北平原工業基地,屬於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優質港口。
青島這樣的地形,放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譬如說海岸線到處都是懸崖峭壁的印度、巴西,還有冰天雪地的俄羅斯,都是要高興得跳腳恨不得馬上把首都搬過來的。偏偏在中國,不好意思,Say No。一邊涼快去。青島市的GDP,雖然也破了萬億,但是明顯距離國內一線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
是青島人太慫了嗎?不是。因為青島的地理位置雖然放眼全球不可多得,但是放在中國的海岸線,卻實在算不上太好。
一句話,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沒說話,能輪到青島發言嗎?我們包郵都不帶你玩……
很明顯,雖然青島的地理條件和東京差不多,但是這樣的一個灣區,放在日本是要集全國甚至世界各國之力發展的,放在中國,就連集全國甚至全省之力都做不到……
青島大姨:我太難了……
很明顯,中國攜14億人口,兩大河口,四個灣區“一擁而上”,日本只憑一個東京灣,1億人口,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所以日本曾經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從低端開始,到現在的中端,未來勢必連高階敲骨吸髓的被中國給扒乾淨,是必然的必然。“失去20年”“19年19個諾貝爾獎”之類只是表象,只能說明日本相比我們起了個大早,後面繼續爭鬥下去,勝負實際上是已經註定了的。
而且,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剛才說了,印度海邊全是懸崖峭壁,兩道大山封死印度的海岸線,人口稠密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地區孟買等港口被高山阻斷不能相互呼應,這樣的國家修建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的開山架橋,實際上即使人力成本極低,也是沒有什麼競爭力的。其它大部分國家不是太小,就是和印度同理。
因此,儘管有部分產業轉移到了越南、菲律賓,但是事實上,我們根本就不用擔心未來再出現一個國家會把我們的低端產業全盤接走,這個國家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沒有一個大國有我們這樣優質的適合工業建設的海岸線,真的沒有。
因此日本最終能做的,無非就是我們龐大的產業鏈打個下手。沒錯,就是現在很多精日分子看到的一些日本“核心零件”“日本關鍵技術”罷了。
寫到這裡應該寫完了。不過既然題主問到了,為啥不提一下蒙古呢?其實不提也罷,一個全封閉的內陸國家,既無港口,又無水道,地理位置差到爆棚,除了能賣點礦石資源,什麼都做不來好吧……
日本的地理位置好不好?我的回答是:非常好,甚至可以這麼說,日本的國土品質,在世界諸強國裡,是排名前列的。
說到這裡,肯定很多人的大刀、板磚都已經蠢蠢欲動了:你不要騙我,日本這個國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而且自然資源匱乏,要啥啥沒有,都得從外面買……
是的,課本上就是這麼寫的,而且並沒有寫錯啥。不過課本上卻漏了一點,那就是,日本這個國家,雖然嚴重的缺資源,但是卻不缺一樣東西——那就是加工資源的人,和加工資源的地方。正因為有了“不缺加工資員的人和地方”這樣一張王牌可打,所以日本戰後果斷走上了工業立國的道路,誕生了豐田、本田、索尼、松下等著名企業,成為了典型的發達國家和G7國家中的一員。
其實對一個國家而言,“適合加工資源的地方”,是比資源本身更寶貴的財富。在地球上,這種“適合加工資源的地方”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說屈指可數。從地理上看,這種地方往往處於溫帶地區,大河入海口附近的沖積平原,或者是有後接小塊平原的沿海灣區地貌。這樣的地形,屬於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交通極其便利,極其適合居住生活,只要政策對頭,往往都很容易出現人口聚集,形成巨型城市,甚至出現巨型城市群。
對於日本而言,這樣的地方是哪裡?會看日本地圖的人會毫不猶豫的說:東京灣。
Bingo,回答正確。日本能成為工業強國,東京灣的存在,正是日本經濟賴以騰飛的重要資本。放眼整個地球,東京灣這樣美好的“一類地”都是不多的。這時候我們就不用管日本其它地方是不是沒事隔三差五的火山、颱風、地震了,只要東京周圍這一小塊——聚集了日本一大半人口的一小塊地方——沒問題,那日本的國土品質就足夠翻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盤了。
除了東京灣,日本獺戶內海附近也有小塊平原品質非常不錯,因此能誕生京都、大阪、神戶等重要的工業城市。這裡單說一下東京灣。
東京周圍這塊地方,拉開地圖一看,巖質大灣區,世界一流的天然港口沒得跑,而且港口後面是平原,世界一流的加工基地沒得跑……
這意味著,在東京附近建設加工工廠,有著世界一流的低成本。這也意味著,日本這個國家,只要不是人力成本或者管理成本突破天際,那麼這個國家天生適合工業立國。
知道適合工業立國,這就行了,非洲的礦石,中東的石油,中國的稀土,統統裝上船拉到這裡,加工成機床、汽車、音響、照相機、各種裝置,然後再裝上船,拉到世界各地……
這就是為什麼在上世紀,日本的產品能夠滿世界四處傾銷,歐美的競爭對手被打得一敗塗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彼時歐美國家人力成本比日本要高,另一方面,歐洲還真沒有幾個國家能坐擁東京灣/關東平原這樣的天生適合生產加工的地理位置。
這裡要講一下美國,美國雖然有聖勞倫斯河口、加利福尼亞谷地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比東京灣差,甚至更好,但是美國地廣人稀,人口密度低,意味著運輸成本高——這正是人口密度更低的俄羅斯始終無法工業立國,甚至到了全球化時代迅速墮落成一個資源型國家的關鍵。所以儘管特朗普嘴上吼著“製造業迴歸”,然而受到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的制約,實際上製造業是不可能迴歸美國的,減稅降費只不過是左手倒右手換湯不換藥,工業減稅就得別的地方加稅,最後終歸一廂情願而已。美國的出路只有依賴高科技,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別無他法。還好目前美國實力足夠強大,科技足夠壟斷,幾乎完全控制全球產業鏈最頂層的話語權,還是可以嘚瑟很長一段時間的。
回到日本這裡,很容易看出來,只要不發生戰爭,缺資源無非是花錢買的事情,錢能辦到的事情那不算事。因此只要抓住東京灣這塊“黃金寶地”,日本不會過得太慘。在低端製造業獲得收益以後,日本還可以騰出錢來,研發科技,進行全方位的產業提升,最終躋身發達國家之列。
但是問題在於,為什麼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突然急踩剎車,陷入了“失去的20年”甚至直到今日還在繼續“失去”呢?
表面上看,是日本高速發展,美國感到受到威脅,因此全力打壓,逼迫日本簽下廣場協議的結果。
當然還有一些精日分子會balabala:日本只是隱藏了實力,如果美國不加以限制,那麼日本一天出航母,三天造核彈,五天滅天地,十天創世紀……(哈士奇:怎麼覺得有點像說我?)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原因是,看似日本的地理位置發展工業很好,但是不是最好。日本邊上有個國家,地理位置比日本更好,類似東京灣這樣的“黃金地塊”更多,加上人力資源更豐富,人力成本更低,加上和日本同在東亞區域,一旦下定決心發展經濟,日本原本賴以生存的工業成本優勢很快就會在這個國家的競爭之下蕩然無存,只能依賴“高科技”苟延殘喘。
但問題是偏偏日本的高科技並不高,很多其實是“匠心製造”“精雕細琢”之下給人“高科技”的錯覺——日本汽車就是典型——而且即使匠心製造,日本汽車品牌知名度也明顯玩不過積累了好幾百年的歐洲奢侈王國——如豐田本田無論怎麼精雕細琢都很難把品牌形象升級到賓士BMW的高度——至於導彈衛星、各類晶片、系統軟體這樣真正的高科技,日本又明顯搞不過美國主子,在幾個大國/大國聯盟之間來回受夾板氣,這就尷尬了。
剛才說的這個直接吸乾日本工業製造成本優勢的國家是誰,不用說大家都明白,是我們中國。
很多人分析中國海岸線的時候,往往會這麼說:中國海岸線品質不好,我們的軍艦出海,要經過外國控制的一系列島鏈、半島、海峽、岬角,困難重重……
這話從軍事角度說是沒問題的,但是從經濟角度上說,中國的海岸線品質冠絕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中國拼海岸線品質,日本也不行。換句話說,如果拼“世界上最適合加工資源的地方”這個概念,日本在中國面前,無論拼品質還是數量,最終都是完敗的結局。
如果和日本引以為傲的東京灣PK地理位置的話,我們根本無需長三角這樣擁有黃金水道、頂級港口的區域去“自降身段”,只需要拿四大灣區裡條件最好的膠州灣出手就可以了。膠州灣周邊地域,港口寬闊,航道水深,不淤不凍、風平浪靜,甚至比東京周圍還好。雖然青島市區周圍是丘陵地貌,但是沿海有一條不算狹長的平地正好通向華北平原腹心——沒錯,就是現在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的位置。
很明顯,青島市建設高等級的港口、鐵路、公路成本極低,後面又接上了華北平原工業基地,屬於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優質港口。
青島這樣的地形,放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譬如說海岸線到處都是懸崖峭壁的印度、巴西,還有冰天雪地的俄羅斯,都是要高興得跳腳恨不得馬上把首都搬過來的。偏偏在中國,不好意思,Say No。一邊涼快去。青島市的GDP,雖然也破了萬億,但是明顯距離國內一線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
是青島人太慫了嗎?不是。因為青島的地理位置雖然放眼全球不可多得,但是放在中國的海岸線,卻實在算不上太好。
一句話,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沒說話,能輪到青島發言嗎?我們包郵都不帶你玩……
很明顯,雖然青島的地理條件和東京差不多,但是這樣的一個灣區,放在日本是要集全國甚至世界各國之力發展的,放在中國,就連集全國甚至全省之力都做不到……
青島大姨:我太難了……
很明顯,中國攜14億人口,兩大河口,四個灣區“一擁而上”,日本只憑一個東京灣,1億人口,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所以日本曾經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從低端開始,到現在的中端,未來勢必連高階敲骨吸髓的被中國給扒乾淨,是必然的必然。“失去20年”“19年19個諾貝爾獎”之類只是表象,只能說明日本相比我們起了個大早,後面繼續爭鬥下去,勝負實際上是已經註定了的。
而且,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剛才說了,印度海邊全是懸崖峭壁,兩道大山封死印度的海岸線,人口稠密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地區孟買等港口被高山阻斷不能相互呼應,這樣的國家修建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的開山架橋,實際上即使人力成本極低,也是沒有什麼競爭力的。其它大部分國家不是太小,就是和印度同理。
因此,儘管有部分產業轉移到了越南、菲律賓,但是事實上,我們根本就不用擔心未來再出現一個國家會把我們的低端產業全盤接走,這個國家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沒有一個大國有我們這樣優質的適合工業建設的海岸線,真的沒有。
因此日本最終能做的,無非就是我們龐大的產業鏈打個下手。沒錯,就是現在很多精日分子看到的一些日本“核心零件”“日本關鍵技術”罷了。
寫到這裡應該寫完了。不過既然題主問到了,為啥不提一下蒙古呢?其實不提也罷,一個全封閉的內陸國家,既無港口,又無水道,地理位置差到爆棚,除了能賣點礦石資源,什麼都做不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