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秋天是一年中最豐富浪漫的季節,日曆上用種種漂亮的語言描述著秋天的細膩:露水、秋分、寒露、 霜降。而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今年將於陽曆9月8日00:29:37進入白露節氣。
▲以地球為中心,太陽在天球上一年中的運動路線叫作“黃道”。春分是黃道經度零度的位置,依次類推,白露位於黃經165度,寒露位於黃經195度,霜降則位於黃經210度。太陽執行到哪個位置,就對應哪個節氣。
“衰荷滾玉閃晶光,一夜西風一夜涼。雁陣聲聲蚊欲靜,棗紅點點桂流香。”白露的意思是“露凝而白”,白露開始就表明晚上的露水比較多,天氣已經轉涼了。這個時候,華南經常會有秋雨出現,一般還是連綿的陰雨天氣。而寒露則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後便是霜降。
習慣早起的人們對露和霜肯定不陌生,清晨,我們在草地上、花瓣上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蹤跡。大夢初醒,便見到草叢中霜露正濃,待到日出之後,它們便迅速隱退,因此留戀枕頭的人永遠看不到佈滿霜露的清晨畫卷。
▲對於體型小巧的昆蟲來說,喝水是個大問題。 它們當然不能端起水杯一通豪飲,只能選擇溼 潤的泥土、沙地來汲取水分。露水就是它們最喜歡的飲料之一。 圖片源自/Pixabay
露來自何處?
雨水來自天上的雲, 露水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空氣。當太陽落山後,地面溫度開始逐漸下降,此時一個氣象學引數開始發威——“露點溫度”,也就是空氣中的水凝結成露的溫度。這個溫度並不固定,與當時的溼度相關。如果遇到夏天的“桑拿天”,溫度高、溼度大,露點溫度也就高。比如氣溫在30℃,相對溼度100%,那露點溫度也是30℃。若到乾燥的冬天,露點溫度便非常低,甚至低到零下。當環境溫度接近“露點溫度”後,大氣中的水汽就開始凝結,附著在草葉上、樹葉上、花瓣上。
露是晶瑩剔透的,然而在《本草綱目》中卻記載:“漢武帝時,有吉雲國,出吉草,食之不死。日照之,露皆五色,東方朔得玄、青、黃三色露,各盛五盒獻於帝。”這可夠邪乎的,露水的形成過程類似一次天然的蒸餾,本應純淨無色,這顏色從何而來?
露水顏色來路有三,其一為混濁之色,或稱“丁達爾現象”。丁達爾現象是指當光線穿過懸濁液、乳濁液或者溶液時發生散射,而不同物質散射光線的光譜又不同,因此渾濁之色也多種多樣。雖然露水類似天然蒸餾的過程,但凝結之時並不可能沒有纖塵沾染,塵混於露水中,便讓露有了顏色。
其二,露水若凝結在一些表層具有細毛、蠟質的植物上,便可在Sunny下映出七彩光輝,實為光學干涉的作用,《本草綱目》中的敘述便與此類似。
最後,我們在生活中也能見到“五色露”,露水在哪裡凝結,就透射出那裡的色彩。露水凝於櫟樹落葉,便呈棕褐之色;凝於秋天黃櫨,則顯火紅之色;凝於草間,便或綠或黃。由此看來,露水呈五色,正是因為露本無色。
或許正因為露水無色且純淨,才被古人奉為聖潔之水。
揚州人對烹茶之水的鹹甜、甘苦、清濁和濃淡分辨得非常精細,將其等級分為:一等天水,二等泉水,三等江水,四等河水。天水分為兩種,就是露水和雨雪水,可見他們對露水是多麼的看中。
不同茶的採集時間大都有些差異,有的要在無露之時,有的則必須在露濃之季。蘇曼殊的《採茶詞三十首》就有這樣的詩句:“曉起臨妝略整容,提籃出戶露正濃。小姑大婦同攜手,問上松蘿第幾峰?” 詩中的採茶時間就是露水正濃之時。
甘露、美露、天酒,皆為露的美稱。《射鵰英雄傳》裡黃藥師的九花玉露丸,就是採集各種露水才製成的。試想,秋晨時分,採集各種植物上的露水用來煮茶或用來飲用,品得的不僅是露味,還有秋色的絢爛。
現在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去觀察一下Sunny折射在露水上的顏色了。但是古代喜歡寄情於大自然的文人墨客們留下很多關於“露”的句子,讓其形象在我們心中更加立體: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
將來玉盤上,不定始知圓。
——韋應物《詠露珠》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杜甫《白露》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
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左思《雜詩》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手攀青楓樹,足蹋黃蘆草。慘澹老容顏,冷落秋懷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萬里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白居易《南湖晚秋》
登臨何事見瓊枝,白露黃花自繞籬。惟有樓中好山色,稻畦殘水入秋池。
——羊士諤《郡中即事三首》
(一作《寄裴校書》)
月眉新畫露珠圓。今夕正相鮮。
欲導唐家誕節,先生漢相韋賢。
懸知此去,鶯遷春谷,鶚在秋天。
班首算來旬歲,狀頭看取明年。
——周必大 《朝中措·月眉新畫露珠圓》
▼
本文內容選自《天知道答案——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學第3輯》
叢書主編:許秋漢
本冊主編:劉瑩
選取《博物》雜誌“天空之城”欄目14年來的精華,
由氣象專家撰寫而成,
帶你瞭解變幻莫測的天氣現象背後科學的道理,
感受氣象學無與倫比的魅力。
新書上市
Sayings:
秋天是一年中最豐富浪漫的季節,日曆上用種種漂亮的語言描述著秋天的細膩:露水、秋分、寒露、 霜降。而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今年將於陽曆9月8日00:29:37進入白露節氣。
▲以地球為中心,太陽在天球上一年中的運動路線叫作“黃道”。春分是黃道經度零度的位置,依次類推,白露位於黃經165度,寒露位於黃經195度,霜降則位於黃經210度。太陽執行到哪個位置,就對應哪個節氣。
“衰荷滾玉閃晶光,一夜西風一夜涼。雁陣聲聲蚊欲靜,棗紅點點桂流香。”白露的意思是“露凝而白”,白露開始就表明晚上的露水比較多,天氣已經轉涼了。這個時候,華南經常會有秋雨出現,一般還是連綿的陰雨天氣。而寒露則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後便是霜降。
露:秋天的顏色
習慣早起的人們對露和霜肯定不陌生,清晨,我們在草地上、花瓣上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蹤跡。大夢初醒,便見到草叢中霜露正濃,待到日出之後,它們便迅速隱退,因此留戀枕頭的人永遠看不到佈滿霜露的清晨畫卷。
▲對於體型小巧的昆蟲來說,喝水是個大問題。 它們當然不能端起水杯一通豪飲,只能選擇溼 潤的泥土、沙地來汲取水分。露水就是它們最喜歡的飲料之一。 圖片源自/Pixabay
露來自何處?
雨水來自天上的雲, 露水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空氣。當太陽落山後,地面溫度開始逐漸下降,此時一個氣象學引數開始發威——“露點溫度”,也就是空氣中的水凝結成露的溫度。這個溫度並不固定,與當時的溼度相關。如果遇到夏天的“桑拿天”,溫度高、溼度大,露點溫度也就高。比如氣溫在30℃,相對溼度100%,那露點溫度也是30℃。若到乾燥的冬天,露點溫度便非常低,甚至低到零下。當環境溫度接近“露點溫度”後,大氣中的水汽就開始凝結,附著在草葉上、樹葉上、花瓣上。
露是晶瑩剔透的,然而在《本草綱目》中卻記載:“漢武帝時,有吉雲國,出吉草,食之不死。日照之,露皆五色,東方朔得玄、青、黃三色露,各盛五盒獻於帝。”這可夠邪乎的,露水的形成過程類似一次天然的蒸餾,本應純淨無色,這顏色從何而來?
露水顏色來路有三,其一為混濁之色,或稱“丁達爾現象”。丁達爾現象是指當光線穿過懸濁液、乳濁液或者溶液時發生散射,而不同物質散射光線的光譜又不同,因此渾濁之色也多種多樣。雖然露水類似天然蒸餾的過程,但凝結之時並不可能沒有纖塵沾染,塵混於露水中,便讓露有了顏色。
其二,露水若凝結在一些表層具有細毛、蠟質的植物上,便可在Sunny下映出七彩光輝,實為光學干涉的作用,《本草綱目》中的敘述便與此類似。
最後,我們在生活中也能見到“五色露”,露水在哪裡凝結,就透射出那裡的色彩。露水凝於櫟樹落葉,便呈棕褐之色;凝於秋天黃櫨,則顯火紅之色;凝於草間,便或綠或黃。由此看來,露水呈五色,正是因為露本無色。
或許正因為露水無色且純淨,才被古人奉為聖潔之水。
揚州人對烹茶之水的鹹甜、甘苦、清濁和濃淡分辨得非常精細,將其等級分為:一等天水,二等泉水,三等江水,四等河水。天水分為兩種,就是露水和雨雪水,可見他們對露水是多麼的看中。
不同茶的採集時間大都有些差異,有的要在無露之時,有的則必須在露濃之季。蘇曼殊的《採茶詞三十首》就有這樣的詩句:“曉起臨妝略整容,提籃出戶露正濃。小姑大婦同攜手,問上松蘿第幾峰?” 詩中的採茶時間就是露水正濃之時。
甘露、美露、天酒,皆為露的美稱。《射鵰英雄傳》裡黃藥師的九花玉露丸,就是採集各種露水才製成的。試想,秋晨時分,採集各種植物上的露水用來煮茶或用來飲用,品得的不僅是露味,還有秋色的絢爛。
現在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去觀察一下Sunny折射在露水上的顏色了。但是古代喜歡寄情於大自然的文人墨客們留下很多關於“露”的句子,讓其形象在我們心中更加立體: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
將來玉盤上,不定始知圓。
——韋應物《詠露珠》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杜甫《白露》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
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左思《雜詩》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手攀青楓樹,足蹋黃蘆草。慘澹老容顏,冷落秋懷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萬里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白居易《南湖晚秋》
登臨何事見瓊枝,白露黃花自繞籬。惟有樓中好山色,稻畦殘水入秋池。
——羊士諤《郡中即事三首》
(一作《寄裴校書》)
月眉新畫露珠圓。今夕正相鮮。
欲導唐家誕節,先生漢相韋賢。
懸知此去,鶯遷春谷,鶚在秋天。
班首算來旬歲,狀頭看取明年。
——周必大 《朝中措·月眉新畫露珠圓》
▼
本文內容選自《天知道答案——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學第3輯》
叢書主編:許秋漢
本冊主編:劉瑩
選取《博物》雜誌“天空之城”欄目14年來的精華,
由氣象專家撰寫而成,
帶你瞭解變幻莫測的天氣現象背後科學的道理,
感受氣象學無與倫比的魅力。
新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