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淡定溪流7y

    古代文人墨客都曾有過外出遊歷的經歷。所以“漫遊”或者“優遊”,其實指的就是遊覽名山大川,並在這個過程中去結識官員或名流。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影響力,如果遇到賞識自己才華的貴人,甚至可以直接成為唐朝官員。

    “漫遊”或“優遊”取仕的途徑,在唐朝的之時其實非常流行。當時很多大詩人都曾透過這種方法獲得過一官半職。而且在漫遊山川的過程中,還可以陶冶個人性情,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對詩人們的詩名擴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官員舉薦

    雖然唐朝時只要個人有能力,就可以直接透過科舉考試的方式,達到入朝為官的目的。但由於很多人屢試不第,或者說得罪了某些官員,所以科舉取仕這條路就行不通了。

    所以只能夠四處“干謁”,就是拜訪一些知名官員或名人,以求得他們幫助自己舉薦為官。

    事實上這種入朝為官的方式,其實在唐朝社會非常普遍。很多知名的詩人或者學者,都曾透過這種途徑成為了大唐王朝的官員。甚至一些在後世人眼中比較知名的官吏,也都是經人引薦或者舉薦之後,才能夠在政治上發揮出個人才能。

    7.為仕而隱

    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應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隱士。事實上所謂的隱士都存在一些共同點,比如,受到同僚排擠或者統治者迫害;亦或是在官場上舉步維艱,無法實現個人的從政理想等。當然也有一大部分屢試不第之人。

    所以很多古代文人墨客皆以“隱士”之名,隱居於名山大川或清靜的山村之中。實際上所謂的“隱”只不過是以退為進的求仕套路而已。而且隱士與漫遊求官途徑,皆是為了先提升個人名氣為主。

    然後再透過個人名望而受到統治者或當權者賞識,這樣就可以順利地入朝為官了。可以說兩種途徑是唐代文人入仕的絕佳方式。因為既獲得了良好的聲望,同時也可以實現當官的目的,真可謂一舉兩得的完美方案。

    8.皇帝垂青

    唐代社會中受到皇帝垂青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詩仙”李白以及撰寫《詠柳》一詩的賀知章等人。其實都是以這種途徑成為唐代官吏的,可以說唐詩文化空前繁榮的唐代社會,透過這種途徑得到官職並不是什麼難事。

    但也有一部分人雖然胸懷大才,但因屢試不第或苦於無人欣賞,而在唐代朝廷的大門之外久久徘徊。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就是這樣一位令人心酸的大才子。雖然滿腹經綸最後也不得不孤獨死去。

    無論透過哪種途徑入朝為官之後,“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等,都將被收入囊中並可以一直享受到老。因為唐代官員並沒有退休一說,只有被辭退或官員主動“告老懷鄉”,否則這些人上之人的待遇就會一直存在。

    結 語

    科舉制雖然以“八股取士”為依託,但是在封建制度的影響下。這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其實還是為很多生活在,唐朝中下層的文人提供了入朝為官的機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權利傾向。

    雖然科舉制度並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徑,但是在古人的心目中這種憑藉格個人能力,一舉進士及第的方式,才是是當時頗受文人青睞或尊重的做官方式。

  • 2 # 使用者9208698456163

    古代入朝為官的途徑分別是參加科舉考試。花錢買官捐錢給朝廷。有功之臣的後代。上戰場殺敵建功立業這幾種。其中入朝當官最快的途徑是花錢買官捐錢給朝廷。但是花錢買官和功臣之後當官的話也只能當個小官。

    這兩條路適合於不喜歡讀書但是家裡有錢有關係的人。參加科舉考試和上戰場都能成為一品二品高官。而其中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官員的正途。如果沒有功名在身。就算建功立業成為高官也會被人瞧不起。所以就算是將軍也會讀書考試。怕被人說是一介武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宗族儀式當中祭祖和修族譜等行為該算封建迷信還是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