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晚報

    文化修復中的新型婚禮模式

      似乎可以說,近些年來,歲時年節、人生禮儀方面的儀式在社會上日漸式微,從總的趨勢來說是邊緣化了。但不能不承認,也有例外,比如婚禮,舊的儀式不斷解構,而新的儀式卻也或簡或繁或雅或俗地建構著。

      筆者有所感悟,是因為過去多恭賀同事同學朋友親戚或城或鄉的花燭之喜,而現在多為祝福孩子們或學生們的百年好合。隨著民俗意識的覺醒,我感覺如今的婚禮或多或少開始了文化方面的“修復工程“。細細琢磨,這樣的婚禮樣態,在具體呈現中雖有高下文野之別,但實際上都是由中外傳統多重婚禮模式整合而成的。

      其一是西方傳統婚禮的見證模式。以新娘白婚紗、新郎西服領帶為穿著儀式,先是迎門恭候賀喜的賓客;繼而以司儀徵詢男女雙方是否願意婚嫁為宣誓儀式;以新郎為新娘佩戴戒指為鄭重儀式;以禮炮禮花、婚車、伴娘伴郎特別是小天使為佐助的烘托儀式……構成了婚禮輪廓分明、且饒有意味的形式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白婚紗作為天使吉祥與祝福的象徵,自近代和平進入中華大地以來,在城市逐漸從精英群落向市民街巷漫延,而今更大張旗鼓地由城市向農村推廣而去。

      其二是我們傳統的親朋賓客歡聚的宴客模式。我們傳統婚禮本身是與宴禮融合為一的,它替代或融合了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的部分形式與功能。及至今日,雖說關中地區農村冠禮漸漸式微,但女子出嫁前,孃家仍要舉行“洗頭”禮而大宴賓朋。所謂的洗頭,便是傳統笄禮的俗稱。《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笄”是髮簪,是這一儀式的核心意象:梳髮成髻,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婚禮,也有參與冠禮與笄禮的意味。新郎新娘認知雙方親友,接受祝福,喜慶熱鬧,更是難忘的傳統模式。

      第三是鬧洞房的狂歡模式。西式婚禮一般在教堂舉辦,莊嚴樸素;而我們傳統婚禮講究的是隆重熱鬧。新人出場登臺均縈繞著優美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不僅如此,鬧洞房的狂歡意味也添加了進來。傳統時代,往往是進入婚禮程式時,男女雙方可能還不相識,或對人生事體朦朧不知,於是,群體嬉鬧或能祛除羞澀感甚至是性啟蒙也未可知。而今,知識的傳播與滲透使這一帶有教育、啟蒙意味的嬉鬧轉型為單純的浪漫狂歡,或驅動彼此陌生的客人嗨起來、此起彼伏的歡呼、幽默逗趣的說笑,或要求男女雙方透露戀愛細節,或給雙方父母臉上“抹紅”,或是新娘將花束(象徵下一個喜慶姻緣)拋向一群未婚的男女,甚至伴郎伴娘也成為逗趣戲樂的物件。

      如此這般,古今中外多重禮儀整合為時下的婚禮,帶來了一定的儀式感,帶來了相對喜慶祥瑞的氛圍感,也帶來了多元融合的創新性。如歐美新娘單一的白婚紗,被拓展為新娘三套婚服模式,即迎賓與儀式上的白婚紗,進而是敬酒桌前的紅旗袍(自山頂洞人以來的紅色崇拜,周代的赤色獨尊,千百年來,紅色在華人眼中始終代表幸福喜慶),再變為時尚職業裝。歐美教堂婚禮由神父主持,十幾位親友助興見證,十來分鐘、半個小時,簡潔而莊嚴,沒有紛繁的菸酒茶宴;而本土傳統婚禮鬧洞房的狂歡一般也不可能展示在有親朋參加的婚禮現場……

      總覺得還有可以修復的環節,可以建構的空間。好在城鄉空間博大,時間綿延不斷,新人婚禮的爆竹禮花不斷升起,願踐行與理論探索並行。相信並期待這一人生最美好的儀式會逐漸趨向完美。

    □作者 張志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價格大漲,農村耕地拋荒卻愈演愈烈,啥原因?拋荒有啥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