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誕生記。
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被大規模記載在史書上的疾病是發生於東漢時期的大瘟疫,從史書上的各種記載來看,東漢大瘟疫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沒有之一!
東漢大瘟疫一共發生了兩次,一次是在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發生了7次大瘟疫;另一次是在漢靈帝時期,發生了5次大瘟疫,之後一直延續到漢獻帝時期的整個建安年間。
瘟疫流行的根源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我採用其中之一簡單的說一下:小冰寒是導致東漢瘟疫流行的最主要的根源。據《晉書.慕容皝載記》“公元333年至公元336年,從遼東灣西北岸到東南岸沿海連續三年全部結冰”!按照氣候學家竺可楨詞條和陳煥然詞條先生的研究,屬於中國歷史上的寒冷期,因此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眾多的災異當中,瘟疫影響最為嚴重。
所謂的“大戰之後必有大疫”,不過是找不到瘟疫流行的根源,就把瘟疫流行的原因推脫給了戰爭,因為這樣一來遭受戰爭摧殘、瘟疫肆虐的絕大多數黎民百姓更容易被蠱惑。其實,曹植在《說疫氣》中就提及了瘟疫流行的根源“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 。”與竺可楨、陳煥然的理論基本一致。
東漢朝廷對此手足無措,桓、靈二帝就曾因為災異而頻頻頒發罪己詔禱告神靈、安撫百姓,同時派遣行藥使者發放藥物,這樣的做法對於抗疫本就是杯水車薪之舉,而藥物又被各級官吏中飽私囊;
當普通民眾陷入絕望時,就會祈求神的幫助。這時候,道教以天神代理人的身份出現,開始在百姓中傳播開來。太平道和天師道等宗教團體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的誕生!而這兩個團體,都是在東漢末年疫病流行的環境下產生的;
從上述情況我們發現,朝廷和民間的抗疫方法基本都屬於倉促被動的應付、或者是在自欺欺人,根本就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而最積極的面對瘟疫、最主動探索研究解決問題、最有效、最值得信賴的抗疫方法還是長沙太守——張仲景國醫!
我們都知道,當年曹操聽聞何顒說他“漢家將亡,安天下的必定是這個人啊。”因此非常高興。何顒還說過荀彧“潁川荀彧,王佐之器。”那麼,何顒是怎麼說張仲景的呢:“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
何顒的話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鑑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時候,參照了《湯液經法》等等前經方典籍,《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由於這時候,東漢王朝動盪不安,為了避亂,張仲景辭官來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由於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各科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準繩。
對於治則和方藥,《傷寒雜病論》提出的治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調整陰陽,扶正驅邪,還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劑。
《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除去重複,兩書實收方劑269個。這些方劑均有嚴密而精妙的配伍。許多著名方劑在現代人民衛生保健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正如曹植所說: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愚昧的人民卻用懸符的方法來驅穢,這不是很荒唐可笑的事情嗎。”
《傷寒雜病論》誕生記。
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被大規模記載在史書上的疾病是發生於東漢時期的大瘟疫,從史書上的各種記載來看,東漢大瘟疫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沒有之一!
東漢大瘟疫一共發生了兩次,一次是在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發生了7次大瘟疫;另一次是在漢靈帝時期,發生了5次大瘟疫,之後一直延續到漢獻帝時期的整個建安年間。
瘟疫流行的根源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我採用其中之一簡單的說一下:小冰寒是導致東漢瘟疫流行的最主要的根源。據《晉書.慕容皝載記》“公元333年至公元336年,從遼東灣西北岸到東南岸沿海連續三年全部結冰”!按照氣候學家竺可楨詞條和陳煥然詞條先生的研究,屬於中國歷史上的寒冷期,因此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眾多的災異當中,瘟疫影響最為嚴重。
所謂的“大戰之後必有大疫”,不過是找不到瘟疫流行的根源,就把瘟疫流行的原因推脫給了戰爭,因為這樣一來遭受戰爭摧殘、瘟疫肆虐的絕大多數黎民百姓更容易被蠱惑。其實,曹植在《說疫氣》中就提及了瘟疫流行的根源“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 。”與竺可楨、陳煥然的理論基本一致。
東漢朝廷對此手足無措,桓、靈二帝就曾因為災異而頻頻頒發罪己詔禱告神靈、安撫百姓,同時派遣行藥使者發放藥物,這樣的做法對於抗疫本就是杯水車薪之舉,而藥物又被各級官吏中飽私囊;
當普通民眾陷入絕望時,就會祈求神的幫助。這時候,道教以天神代理人的身份出現,開始在百姓中傳播開來。太平道和天師道等宗教團體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的誕生!而這兩個團體,都是在東漢末年疫病流行的環境下產生的;
從上述情況我們發現,朝廷和民間的抗疫方法基本都屬於倉促被動的應付、或者是在自欺欺人,根本就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而最積極的面對瘟疫、最主動探索研究解決問題、最有效、最值得信賴的抗疫方法還是長沙太守——張仲景國醫!
我們都知道,當年曹操聽聞何顒說他“漢家將亡,安天下的必定是這個人啊。”因此非常高興。何顒還說過荀彧“潁川荀彧,王佐之器。”那麼,何顒是怎麼說張仲景的呢:“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
何顒的話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鑑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時候,參照了《湯液經法》等等前經方典籍,《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由於這時候,東漢王朝動盪不安,為了避亂,張仲景辭官來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由於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各科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準繩。
對於治則和方藥,《傷寒雜病論》提出的治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調整陰陽,扶正驅邪,還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劑。
《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除去重複,兩書實收方劑269個。這些方劑均有嚴密而精妙的配伍。許多著名方劑在現代人民衛生保健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正如曹植所說: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愚昧的人民卻用懸符的方法來驅穢,這不是很荒唐可笑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