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考歷史大全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清朝有權勢的官員眼看清朝的頹勢,明白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之後,就主張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用來中興,他們也因此稱為“洋務派”。於是在古老的中國大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不過洋務運動前期的目標是為了“自強”,所以興辦了一大批軍事工業,可後面他們發現財政很困難,就提出“求富”的口號,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就應運而生了。但沒有科學論證,盲目上馬,礦石與鍊鐵爐不匹配,以致不能執行,原料與廠址也不合理,外行唱戲,一無是處,不了了之。

  • 2 # 雲談青史

    此言不當。

    漢陽鐵廠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中國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是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的發端,時至今日也仍有“華夏鋼源”的美譽。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七月,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選址漢陽城北的龜山之下,動工興建漢陽鐵廠,歷時三年於光緒十九年九月基本竣工,二十年五月正式開爐鍊鋼。

    漢陽鐵廠的開爐是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的,當時中國的鋼鐵幾乎全部來自國外進口,這中間耗費的白銀是天價,所以鑑於本土產的土鋼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漢陽鐵廠的橫空出世,十分有必要。

    但因所購裝置不適於煉製大冶鐵礦提供的含磷較高的礦砂,所鍊鋼料不符合鐵路鋼軌的要求,旋即鋼鐵生產陷入困境。兩年後,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在漢陽鐵廠在舉步維艱之下被迫改為官督商辦,由盛宣懷接盤,在解決材料和裝置問題後,漢陽鐵廠逐漸走上正軌。

    因此張之洞廣為後世爭議詬病的便是,鐵廠的選址問題,以及購買鍊鋼裝置的盲目無知。

    先說選址問題,漢陽鐵廠選址漢陽是否得當?

    認為張之洞選址不當的,多是因鐵廠離大冶鐵礦太遠,耗費運力,增加了成本。

    但實際說出這一點的,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鐵廠除了需要鐵礦外,還需燃料煤炭,而大冶鐵礦只是產鐵礦石,並沒有煤炭資源,換言之,如果大冶煤鐵俱全,鐵廠離它過遠,自然不是妥當的選擇。可偏偏大冶只有鐵石,而煤炭多需要從湖南萍鄉等地運來,按照長江運力來劃分,萍鄉在上游,大冶則在下游,而鐵廠正處於長江的中斷,也是綜合考量折中的選擇。這便才有了“煤下行,鐵上行,皆就省城”的選址方案。

    當然還有一點更為重要,鐵廠產出的鋼鐵最終是要供應市場的,漢陽碼頭往來貨輪無數,自然能解決鋼鐵製品的運輸問題,更何況,漢陽也有軍工廠,也需要鋼鐵。綜上原因選址漢陽是基於實情的較優選擇。

    然後說盲目購買鍊鋼裝置。

    當時世界上鍊鋼的裝置爐主要有兩種,即轉爐和平爐,也就是貝色麻爐和西門馬丁爐。

    貝色麻法煉製的鋼鐵沒有西門士法煉製的精密,但卻造價低,且完全滿足鐵軌的品質需求。這一點張之洞早就知道,在漢陽鐵廠選址時,他就向李鴻章致電:前準洪使函稱,鋼鐵無需機精之品,詢各礦師均稱,造軌只需 貝色麻法即合用,現購之爐,貝色麻、西門士兩法俱備,若以最精之法煉之,當無不合。

    張之洞還是清楚的瞭解過該買哪種煉爐的,並且他也知道貝色麻爐是酸性轉爐,不能去除鋼鐵中的磷質,生鐵含磷量在0.15%以內才算合格。

    張之洞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就稱:大率鐵礦每百分以鐵質多至五六十分,內含硫質在二釐以內,磷質在一釐以內者為合用。

    一釐的含量也就相當於現在的0.1%。

    由此可以看出張之洞並非盲目選擇鍊鋼裝置的,在購買貝色麻爐要求裝置運回國內時,駐英國大使薛福成要求鐵礦石的檢測報告,張之洞也提供了大冶鐵礦的磷含量化驗報告,報告顯示大冶礦石磷含量在0.08%-0.12%是滿足貝色麻爐的煉製要求的。

    但為什麼後來的大冶礦石反而不滿足煉製要求了呢?

    這都因為大冶礦石的低磷礦石分佈不均,張之洞拿到的檢測報告只是化驗方抽取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等大量開採時,不同磷含量的礦石開始湧現,造成產出的鋼鐵會出現磷量高的現象。

    實際上這個問題主要暴露在官督商辦之後,而且當時大冶鐵礦大量產出的低磷礦石大多輸出到日本,反倒很少被漢陽鐵廠使用。

    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之所以辦不下去,主要還是清政府內部的爭權奪利,在檢測出一批次鋼鐵磷含量超標後,輿論的誘導使國內鐵軌不再採購漢陽鐵廠的鋼鐵,入不敷出,每日巨大銀錢消耗讓清政府負擔不起,因此才一再施壓張之洞要求招商承辦,回籠資金,這才有李鴻章指派盛宣懷順利接盤,入主漢陽鐵廠。

    所以指責張之洞將漢陽鐵廠辦成遠東第一大爛尾,是不恰當的,至少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張之洞所做還是值得肯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夜夜焦慮到三點,看不到錢跟未來,該怎麼辦?